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015-05-30 10:48:04李生计
中学理科园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李生计

摘   要:物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高于生活实际,物理教学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过山车的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参观正在装修的房子,加深分子热运动的知识理解;通过拔河比赛胜负分析,排除经验干扰,还原规律本质;测量高压线上的高电压和大电流,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还原规律本质;   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高于生活实际,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又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人类认识自然,推动物质文明进步。新课程强调物理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生活中妙趣横生的物理现象引入到教学中,将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为充满乐趣与无尽的奥秘。本文就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出自已的一点粗浅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用。

1   创设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和困惑点,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甚至是亲历过的生活情景,是学生相识却不曾深究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生活体验,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不自觉的提出了自已的想法 [1 ]。教师经筛选整合,提出探究问题,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通过观察、猜想、交流和讨论等方式展开探究活动。如学习《向心力的实例分析》时,教师用动画播放小学生坐过山车的情景。由于好多学生都玩过,显得异常兴奋,相互诉说自已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圆周运动的模型,并提出如下问题:①经过圆周的最低点时,小学生受到几个力作用,哪些力提供向心力?此时是超重还是失重?②经过圆周的最高点时,哪些力提供向心力?是超重还是失重?③要想顺利通过最高点,速度应该多大?过山车应从多高的地方滑下?④刚好通过最高点,则在最低点的速度多大?小学生对椅子的压力多大?⑤车过最高处时,小学生拿在手中的小钢球,伸到窗外放开,小钢球脱手后将做什么运动,水平位移多大?通过探究学习既加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经历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打破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隔阂,把学生从枯燥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拉回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同时也把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课堂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突破了重难点知识,既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培养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解决生活问题,加深知识理解

生活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有效掌握知识的基石,只有教师的单向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复杂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时,教师哪怕分析得再透彻,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且又易受定性思维的干扰,以致不能与已有知识和经验衔接、过渡和迁移,妨碍了正确概念的形成和规律模型的构建。这就导致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不能洞察问题的实质,抓不住要害,不知从何入手,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的现象时有发生。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妥当解决,在解决过程中达到熟练掌握知识。如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后,带学生参观正在装修的房子,并引导学生发现如下问题:①装修用到的材料中含有哪些有害物质?②墙壁装修中用了哪些原材料?又含有哪些有害物质?③客厅地板用了大理石,对人体有什么危害?④室内的空气中含刺激性气味,它是什么物质?⑤一进入房间就能闻到甲醛气味,说明甲醛分子做什么运动?⑥甲醛能给人类造成哪些危害?⑦如何消除甲醛的危害?学生根据日常了解的信息,不同程度地解答了部分问题,再通过请教装修工人和查资料学习,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这样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 ]。并将形成的新知识系统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真正达到灵活掌握知识。

3   排除经验干扰,还原规律本质

学生由于受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影响,通常“想当然”地分析问题,以致“习惯性”的出错。教师应以学生的错误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巧妙促使学生用自己的错误观点进行推理,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出错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交流和讨论,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进行自我矫正,切入本质,理清概念、规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真正理解知识。如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创设如下情景: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结果是甲队获胜。教师提问:哪个队的拉力大?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甲队的拉力更大。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设计并引导学生探讨如下问题:①甲对绳的拉力和绳对甲的拉力大小如何?乙队又如何?②甲对绳的拉力和乙对绳的拉力大小如何?③甲、乙两队的拉力大小如何?④用实验来验证:请两位同学将两个弹簧秤的挂钩挂在一起,然后对拉,模拟拔河比赛,拉到一定的状态,保持稳定,学生观察比较两弹簧秤的读数,看是否相等。即然两队的拉力大小相等,为何是甲队胜了而不是乙队?⑤回顾比赛过程,决定拔河输赢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巧妙地选择一个切入点,从简单浅显的问题问起,初始学生还觉得可笑、有趣,随着教师设问的思维力度加大,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直到学生在实验中找到错误的根源,在对比中辨明是非,真正领悟知识的真谛。同时也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在以后的运用中就会多一个心眼,多一点思考,少犯类似的错误。

4   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以自有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解读教材,牵引学生啃教材,钻题海,辅以颠来倒去的理论分析,以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犹如缘木求鱼,学生虽然理解了知识表象,终究无法真正掌握知识本质和内在联系。若能以知识所蕴涵的原理和规律为支点,引领学生细心观察并回归实际生活,以知识的变通应用为桥梁,拓展学生的视野,延伸、迁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创新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学习了《变压器原理》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用常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高压线上的高电压和大电流?然后引导学生逐步探究:①高压线上的电压和电流都超过了电表的量程,如何保证不烧坏电表,又能准确测出来?②是增大电表量程还是降低电压和电流?哪一种更安全可靠?③应如何降低电压和电流?用到什么仪器?④测电压时怎么连接?原、副线圈的匝数比多大?哪个线圈线较粗?⑤测电流时又该如何?⑥读出电表示数后,如何得到实际值?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实验模拟。这样以变压器知识原理为“诱饵”,去“钓”学生实践能力之“活渔”,解决用小量程电表测高电压、大电流的实际问题;以知识的拓展、延伸为“载舟”,构建实际生活问题之“桥梁”,到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理想彼岸。让学生从乏味、枯燥的书本中解脱出来,以教材为“知识链”,回归到动态、多变和多彩的生活实际中。

教师应以更加立体、开放的视野和理念进行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生动,易于理解,激活物理教学方式,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和梯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学习、探索,掌握物理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向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24).

[2]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刊,2006(10).

[3]郭如松.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及培养策略[J].物理通报,2013(9):39-42.

猜你喜欢
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提高低年级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策略探讨
浅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7:10:11
化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例谈初中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创新时代(2015年7期)2015-08-25 03:53:43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课
浅议高中政治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