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荔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集聚而成。这些文情并茂的美文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佳作,更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材料,它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这个方面,有着别的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通过《祝福》的授课反思,修正授课的方向,巧妙设置问题,带动学生思考,用祥林嫂的遭遇直击人性中的冷漠,倡导共筑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信任。
关键词:祥林嫂 《祝福》 教学反思
在长久的授课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已经渐渐失去了阅读的耐心,大家都习惯于形象化,比如喜欢看电视剧,看微博、朋友圈,简短的文字配以大量的图片,取代对文字本身的理解与想象。长期的游荡式的没有目的的碎片化阅读会让你在读长文时浮躁,降低在阅读时的注意力。我们越来越失去了阅读文学作品本身,也就是对文字本身的细细品味、鉴赏、联想、共鸣等等,没那个耐心了。我们的阅读理解力在退化,这是人类的悲哀。人们即使在读书时,也是基于抓情节,找结局,其实,就这篇小说而言,你要找结局,结局开头就给你摆出来了:祥林嫂死了。但祥林嫂为什么会死?这一个过程更需要我们关注研究,这才是真正读小说。在图文信息时代,我们还应该尽可能学会和保持一种古典的阅读。
《祝福》描写了一个淳朴的劳动妇女祥林嫂。丈夫死后,她为了逃避被出卖的命运,便来到了鲁镇,在地主鲁四家里做工。但不久仍被婆家绑回去,逼嫁到山村里。“她一路只是嚎,骂”,后来还“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反抗旧社会、旧礼教的压迫。当她再一次在鲁四家里出现,那是第二个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叼走之后。因她再嫁再寡,鲁四把她看成不祥之物,暗暗告诫家人不许她沾手祭品。镇上的人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也跟着嘲笑她。柳妈又以“阴间”的锯刑来恐吓她,要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当作赎罪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她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断挣扎,捐了门槛;但仍然无效,主人还是不许她摆设祭品。她从此精神失常,像一个木偶人。不久被鲁四赶走,成为乞丐。最后怀着对“阴间”的恐怖和疑惑,在年终“祝福”时,死在街头上。
教授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的同时,了解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思想的摧毁。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人们麻木地对不存在的鬼神加以祝福,对身边的人却充满冷漠,这是多么虚伪!按照传统教学,我分析赏析小说的结构、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人物刻画手法等等,但是学生对此并没有兴趣,没有兴趣何来阅读?于是乎,他们麻木僵硬地跟着我学习了这篇文章,从我布置的作业反映了出很大的问题。我曾经给一个班级布置了一篇习作《祥林嫂,我想对你说》,可是你知道90后的学生时怎么样写的么?摘录如下:“祥林嫂,听了鲁迅先生讲了你的故事后,我觉得你的一生都很悲哀。先是第一任丈夫去世,随后逃到了鲁迅家中当杂役,却被老远寻来的婆婆逮住,捉回了家,由婆婆的安排,又替祥林嫂找了户人家,被迫与第二任丈夫生了个儿子,结果第二任丈夫也不幸去世,留下了孤儿寡母的祥林嫂,后来儿子又被狼叼跑了。再后来你就疯了,真可怜。其实我觉得,你太倔,丈夫死了就好好在家待着嘛,何必出去乱跑?婆婆叫你嫁你就嫁呗,何必要死要活?就好好在家看孩子嘛!结果,孩子也看不好,被狼叼走了。你说你,做妻子,克死了丈夫;做儿媳妇,还要别个老人家到处找你;做母亲,又让孩子被狼叼走,你失败不?就连最后,回鲁迅先生家做佣人,摔锅砸盆的,把别人家闹得鸡犬不宁,你叫我怎么说你好?真是越想越生气,今天就你说到这儿吧,再说下去,我也得呕死!”
看到如此习作,我哭笑不得。这就是我费力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授课的结果。学生压根没觉得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和冷漠会带来恶果,反而觉得祥林嫂是自食其果。反思之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在教什么?应试教育难道不是新的对人的摧残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既保证高考的需求,又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积极参与,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呢?这既要有专业素养,也要有对学生个性的分析和洞察。这就需要巧妙设计问题,深化认识,渗透德育!
我按照90后、艺术类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好动、喜欢表演的特点,重新调整《祝福》的授课方向和预设。“礼教杀人”无疑是《祝福》要表现的主题,我想让他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受到心灵的触动,从人性的角度认识到,“礼教”不仅仅是恶人杀人的武器,也是无数普通的人甚至是善良的人,无意杀人的工具。于是,我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出一个辩论题:祥林嫂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她是自杀还是自然死亡?班级的同学兴致高昂,完摆脱了被动、无奈、麻木的学习状态,每个人都化身福尔摩斯,仔细阅读,分析文本,感受语言,寻找线索,通过蛛丝马迹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这个寻找与辩论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有意思的阅读。
主张祥林嫂是自杀的组员找到证据:祥林嫂提出一个问题:“人死后有没有魂灵?死掉了的人会不会见面?”问题本身就说明她有想死的欲望,已经有自杀的动机;原来祥林嫂以为如果捐一个门槛就可以赎罪,但是结果还是没能赎罪,依然遭到嫌弃,所以她就绝望了;四叔说:“不迟不早,偏偏在这个时候,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自然死亡,四叔就不能说是谬种,“偏偏”两个字,就是说明祥林嫂的死是突然的,死亡时间是经过选择的。
主张祥林嫂是自然死亡的组员找到证据:如果祥林嫂要自杀,应该在她的孩子死了以后就自杀;前面祥林嫂问我,有地狱吗?她还去捐了门槛用来死后赎罪。都说明她怕死;“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祥林嫂连沦落到要饭的地步都没有自杀,就说明她的确是不想死。那两天是冬天最冷的几天,她就是一个乞丐,应该是被冻死饿死了。
其实,祥林嫂究竟是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阅读必须建立在有兴趣、善分析、有感触的基础上,作品才能深入内心。我赞成丁玲的一句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他的人和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给她精神上增加痛苦。这就是,无论她是自杀还是冻死饿死,反正祥林嫂是被逼死的。”
我认为,比弄清她具体是怎么死的,更重要的是,究竟哪些人把她逼死了。谁是元凶呢?——这就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到对主题的思索,自然而然地我们就会联想到鲁迅笔下的中国人孔乙己和祥林嫂,他们有惊人的相似,虽然一个是读书人,一个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但他们都是被人歧视和嘲笑的对象。孔乙己到了酒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但有他没他大家也一样地过”,他唯一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就是取笑。最后,两个人都不明不白地死了。这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造成了这一切,人们对祥林嫂的歧视、嘲笑和冷落,特别是周围人的冷漠,是这些逼死了祥林嫂。鲁迅有很多小说都有这样一个贯穿主题,就是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种冷漠源于封建礼教,也源于人性的弱点。鲁迅年轻时在日本读书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落后?他的结论是,因为中国人的国民性有劣根性,人人都在嘲笑别人,人人都在被嘲笑,冷漠无处不在!一百年前鲁迅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命题一直延伸到今天,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就是鲁迅的不朽。
是的,现在我们中国经济上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中国人精神上是不是也相应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呢?今天,会有“扶不扶”这样的现象和论题,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还在蔓延,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关爱信任,导致了包括善良在内的人的天性的失落。
课程的结束,我放了一段短片,内容是一个法国盲人在街头行乞,旁边放了一块纸板,上书“我是个盲人,我看不见”,路人经过施舍寥寥;一位路过的女士提笔修改了纸板上的文字“这真是美好的一天,而我却看不见!”路人路过盲人身边纷纷解囊。美好的语言,伸一伸手的帮助,谁说不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呢?
教师只要把握时机,巧启发,巧诱导,多给学生进行一些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把德育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能从语文的常规教学自然过渡到德育渗透,让他们能感受到语文殿堂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精神财富,这样对于提高学生们的道德水平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以便将来更好的参加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大柱,薛薇《<祝福>解读:祥林嫂死因探究》,《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年04期).
2.人教版语文教师用书必修二.
3.张海英《论祥林嫂死因与鲁迅启蒙思想——<祝福>小说探析》,《阅读与鉴赏》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