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姻缘传》歇后语式隐语

2015-05-30 10:48张昊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醒世姻缘醒世姻缘传隐语

张昊琰

内容摘要:《醒世姻缘传》由明末清初西周生著,采用山东方言,全书上百处使用歇后语,这其中又包含大量隐语。从谐音、藏词、综合这三个较为典型的方面入手,对文本歇后语式隐语进行探析,将对作品的整体思想把握及语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健词:《醒世姻缘传》 歇后语 隐语 谐音 藏词

《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共一百回,成书于17世纪中叶,由明末清初西周生所著,它上承《金瓶梅》,下启《儒林外史》、《歧路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全书在写实基础上,采用山东方言描写,作品中存在大量隐语,且在形态和构词方式等方面十分多样化,歇后语式正是其构词方式之一,也是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对透彻理解和把握全书隐语语料具有必要性。

所谓隐语,至今学术界仍未有明确定义,综合国内外学者对隐语的定义,基本可以分为狭义隐语观和广义隐语观。郝志伦先生提出:“狭义隐语观认为,隐语就是黑话、暗语。……广义隐语观认为,隐语是指主体因各种原因,在交际时不愿明言其意,而故意运用各种隐蔽手段把本可表述明白的意思说得含蓄隐晦。”[1]笔者认为隐语作为一种秘密性话语,包括封闭性较强的黑话、暗语,半封闭性的禁忌语、委婉语,以及一些具有秘密性的文字游戏等。

歇后语,被认为是熟语的一种,类似于由谜面和谜底构成的谜语。早在秦代歇后语就已存在,唐代首次出现“歇后”一词,正式称歇后语则是宋代。郭绍虞先生认为,歇后语起源于“射覆”,“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暗射之,故云射覆。”曲彦斌先生在《中国民间隐语行话》一书中指出:“在汉语中,隐语行话的最初源头,是运用不同修辞手段隐约其辞的语言游戏隐语。……后来的藏词、风人体、歇后语等均源于此”,“廋辞亦即谐隐之辞,举凡风人体之双关语及歇后语藏辞之类,均属这种民间秘密语。”[2]《文心雕龙·谐隐》释“隐语”:“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指的正是比喻式构词,而通常情况下,歇后语的谜面部分以比喻的方式出现,谜底则加以解释说明,一定语境中仅以隐喻式的谜面部分出现,这成为其构成隐语的一种最主要方式。

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歇后语往往因为谜面与谜底同时出现而失去其部分隐蔽性,但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仍存在大量歇后语式隐语,且多以谐音和藏词两种主要形式出现[3]。本文拟从谐音、藏词及综合(即兼有谐音、藏词)这三方面入手,分析《醒世姻缘传》的歇后语式隐语。文本中歇后语式隐语共36个,其中谐音式11个,藏词式30个,综合式5个,且部分歇后语式隐语在文中多次出现,如“三十六计(隐‘走为上策)”等。

一.谐音式

汉字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其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涵摄了极其独特而丰赡的文化内蕴,大量同音字的存在也造就了谐音双关隐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从而达到语义双关的效果。文本中这类歇后语式隐语主要有:

(1)兜着豆子——寻炒

“炒”谐音“吵”,意为寻衅吵架。

(2)大轴子裹小轴子——画里有画

“画”谐音“话”,即“话里有话”。

(3)八十年不下雨——记着他的好晴儿

“晴”谐音“情”。

(4)外甥点灯——还是照舅

“舅”谐音“旧”。

(5)卖豆腐点了河滩地——汤里来水里去

“点”谐音“典”,典卖,意为怎么得来的东西怎么失去。

(6)饭饱弄箸——是死催的

原为“是屎催的”,“死”为“屎”的谐音。

二.藏词式

“歇后”一词本义为隐去句末之词,暗示其义,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亦将歇后语称为“藏词”,郝志伦先生《汉语隐语论纲》中在隐语构词方式上则认为藏词式又可称为歇后式。陶渊明曾有诗句“再喜见友于”,“友于”即为“惟孝友于兄弟”的藏词隐语,以此隐指兄弟。蒲松龄曾做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上句隐“忘八(即王八)”,下句隐“无耻”。《醒世姻缘传中》此类隐语共30个,皆为藏脚式,主要有:

(1)七大八:隐“小”。清代市井,指妾、小老婆,俗语“七大八小”。

(2)十生九:隐“死”。清代市井,“十生九死”的歇后隐。

(3)秋胡戏:隐“妻”。明代市井,指妻子,元剧《秋胡戏妻》。

(4)忠则尽:隐“命”。清代市井,指性命,《千字文》有“忠则尽命”。

(5)号啕痛:隐“哭”。元明市井,指哭泣,“嚎啕痛哭”的歇后隐。

(6)曹州兵备:隐“管的宽”。

(7)赖象嗑瓜子:隐“眼饱肚中饥”,意为无从下口,干着急。

(8)金命水命:隐“走投没命”。

(9)糟鼻子不吃酒:隐“枉耽虚名”。

(10)箩里捡瓜:隐“挑花了眼”。

(11)按着葫芦抠子:隐“一个子儿不剩”。

(12)三十六计:隐“走为上策”。

(13)齐东的外甥:隐“未上阵就喊娘”。

(14)牵瘸驴上窟窿桥:隐“什么是肯走”,即不肯走。

(15)七十三八十四:隐“阎王不叫自己去”,隐指咒人死,民谚。

(16)鼻涕往上流:隐“反了”。

(17)刑于:隐“寡妻”。出自《诗经·大雅·思齐》。

(18)吊在灰窝里的豆腐:隐“吹弹不得”。

(19)开宗明义章:隐“第一”。出自《孝经》。

(20)遍游净土访阇黎:隐“串寺寻僧”。

(21)惧内掌团营:隐“怕老婆的都元帅”。

(22)孩子跑在哥前面:“幼而不孙弟”。

(23)钟楼上的小雀:隐“耐惊耐怕”。

(24)饭店回葱:隐“见买见交”。同“食店回葱”。

(25)呆老婆等汉:隐“没指望”。

三.综合式

这里所指的综合式是指兼具谐音和藏词两种构词方式的歇后语式隐语。歇后语作为一种习用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尤其是市井风俗等的影响渗透,加之汉语本身的特点,歇后语式隐语也成为具象思维和联想发散思维的产物。即将表象的、具体的事物作为思维延伸的基础,通过相关、相似等手段进行发散联想,使所表达的语义更加委婉隐秘[4]。这类词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

(1)尧舜与人:隐“同”, 谐音“铜”。出自《孟子》:“尧舜与人同耳。”

(2)燕/晏公老儿下西洋:隐“己身难保”,“燕/晏公”谐音“阉公”,即太监,指郑和。

(3)钟徐丘:隐“骆”,谐音“落”,谓暗中侵吞经手财物。出自《百家姓》:“钟徐丘骆”。

(4)灯草拐:隐“拄不得”,“拄”谐音“主”,意为无法作主。

(5)鸡屁股拴线:隐“扯淡”,“淡”谐音“蛋”。“扯淡”本身即为隐语词汇,起于宋代浙江杭州商业,后进入当代共同语,指胡说。

综上,《醒世姻缘传》中的歇后语式隐语不仅使用频率高,且语源多面,蕴含丰富的社会民俗文化信息,使得作品语言更加形象而生动、幽默而婉转,极具文学艺术性。

参考文献

[1]郝志伦.汉语隐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文化功能[J].成都:当代文坛,2012.

[2]曲彦斌.中国民间隐语行话[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3]彭幼航.歇后语形式的隐语[J].南宁: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

[4]郝志伦.汉语隐语论纲[M].成都:巴蜀书社,2001.

猜你喜欢
醒世姻缘醒世姻缘传隐语
温暖讲成语:歪打正着
康有为“复辟密札”中隐语之探考
读史长智商:我的“隐语”你懂吗
隐语识歹人
首届全国《醒世姻缘传》学术研讨会综述
当代犯罪隐语的特点
张爱玲与《醒世姻缘传》
两本《醒世姻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