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公选课《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策略

2015-05-30 14:51倪磊
北方音乐 2015年7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摘要】《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高校重要的公选课,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可以让大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听赏音乐陶冶情操,促进自身的协调发展,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欣赏》课程已经取得较大发展,但不可否认其中仍存在诸如课程大纲设计不合理、授课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和提高。因此,本文从在《音乐欣赏》课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音乐欣赏》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讲授基本的音乐欣赏理论知识、选择合适的音乐欣赏作品等方面,全面阐述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校公选课;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音乐教育对调节大学生心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大学生的厌学情绪,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高校都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设了《音乐欣赏》课程。并且自开设以来就深受欢迎,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调查显示,其中仍存在着课时较少、教师教学自主性较大、鉴赏作品不恰当、大学生对音乐选修课的重视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如何针对高校课程特点及大学生身心需求及时革新《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是当前我国高校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在《音乐欣赏》课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若要提高《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在公选课《音乐欣赏》中有所收获和提高。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学思想,采用循序渐进的层次教学法,为学生讲解基础性的、趣味性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例如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原本专业性较强,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过高,教师可以将第二乐章改变为旋律优美的《念故乡》,通过这首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引导学生欣赏完整曲目。进而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已学知识对这首作品进行反思性、体验性、探究性鉴赏,进而将听觉、视觉融为一体,满足自身的音乐审美需求。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指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先让学生从内容、题材、表现手法、体裁、曲式、音乐风格、调试等方面加以对比分析。

例如,在学习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时候,安排学生与《黄河大合唱》对比鉴赏,让学生通过自主欣赏,了解器乐与声音在同一主题表达中的不同特色。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内容相近的作品,让学生进行类比欣赏。例如,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与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悲怆》,让学生了解即使是同一体裁的作品,不同的作曲家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音乐风格。最后,还要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音乐欣赏》课程绝不能只满足于教师的“独家奉献”和学生的单纯“欣赏”,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教师可以增加课堂表演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安排一些熟悉的音乐,并鼓励学生一起吟唱,在欣赏戏剧时鼓励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主题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探讨掌握基础音乐理论,并从这些音乐作品中汲取积极因素。

二、讲授基本的音乐欣赏理论知识

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因此,在公选课《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注意音乐基础理论的讲授。许多大学生不懂乐理,甚至连五线谱和简谱都不认识,对著名音乐作品和音乐家更没有过多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若要引导大学生理性欣赏音乐,就必须先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若不了解简谱和五线谱,那么对音乐作品的了解就只能停留在感性阶段,无法进行深入剖析。因此,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语言,即作曲家进行创作时所运用的表情达意体系。主要包括力度、旋律、速度、节奏、调式、和声、节拍、复调等。掌握这些基本乐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扫除欣赏障碍,但单纯的讲授这些理论知识,不免让学生感到枯燥单一。因此,教师可以把这些知识与五线谱、音乐欣赏联系在一起,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欣赏价值高的作品当作谱例。例如,在讲解休止符的知识时,可以为学生讲述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的经典作品《4分33秒》,让学生了解休止符并不是音乐休息,而是音乐表达的一部分。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音乐欣赏知识,如乐器的表现力和音色。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乐器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例如双簧管的优雅动听,小提琴的灵活柔美,小号的慷慨飒爽,大提琴的醇厚稳重等。学生了解了这些乐器特色,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就会自然的联想到相应的音乐形象。例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中许多章节用单簧管、长笛和双簧管描绘小鸟鸣叫的声音,这些灵活、轻盈的乐器声很容易让听众联想到活泼的小鸟。第四乐章中的“暴风雨”用大提琴的低音区演奏震音,小提琴则演奏短促的音符,并加入定音鼓与木管的声音,促使力度陡然增加,再加上铜管的咆哮声,让人感到正如暴风雨来临一般。这种方法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基本乐理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选择合适的音乐欣赏作品

高校若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就必须选择具有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并正确处理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外国艺术与民族艺术的关系,既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当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优秀音乐作品给大学生欣赏。例如钢琴协奏曲《黄河》,整首曲调充满激情,不仅歌颂了华夏子孙对黄河的热爱,还彰显了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作品首先出现的是钢琴曲伤感的旋律,紧随其后的则是乐队充满激愤的音响回应,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充分显示了我国民众对日本列强的愤怒和反抗。各种乐器与钢琴相互配合,层层轮变、变奏,使乐曲层层高涨,既像黄河汹涌澎湃的咆哮,又如中国人民不怕牺牲,万众一心保卫家乡的呼声。乐曲此起彼伏,音乐场面恢弘,气势震撼人心,预示着中国人民必将击垮罪恶的日本列强,取得最终的抗日胜利。学生在欣赏这首曲调时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抵抗日寇的民族精神,进而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经典的音乐作品凝聚着音乐艺术家的审美智慧,他们用自己高超的音乐表现力,将音乐的美与丑、真与假鲜明的呈现在听众面前。大学生在学习欣赏音乐作品时,会不由自主的将音乐形象、音乐意境与自己的情趣、生活、道德、思想联系对比,进而形成相应的美丑感、道德感和是非感。通过感受音乐创作者的智慧和道德魅力,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增强自身对人民、亲人、祖国的热爱之情,自主的进行心灵净化和人格完善。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必须选择合适的音乐欣赏作品,让学生既能从中学习到音乐基础知识和鉴赏技巧,又能接受陶冶和熏染,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信念,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社会人才。

总之,《音乐欣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途径,因此,如何提高高校公选课《音乐欣赏》的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认真探究的问题,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国家教育制度,为该课程的发展进步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该课程的内在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陈永胜.《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音响资料的选择 [J].音乐天地,2007.

[2]赵新森.高职多元化音乐欣赏教学初探[J].辽宁高职艺术学报,2010.

[3]曹静.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开设的几个问题[J].桂海论丛,2005.

作者简介:倪磊(1982—),男,安徽淮南人,硕士,现供职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系。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儿童启蒙教育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