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茉莉花》是一首传唱已久的民歌,享誉海内外。不仅深受国人喜爱,在日本、欧洲等地的民间音乐发展中,都有所影响。对于《茉莉花》的源流的争辩一直是音乐界热门话题。本文阐述了对歌曲《茉莉花》的“三大源流”之说,并对各地不同的部分《茉莉花》版本做了简要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茉莉花;源流;音乐风格;版本
首先是安徽的凤阳花鼓之源:《鲜花调》是清代以来流行的小曲,它是打花鼓中演唱的主要曲调之一,最早的版本是清·乾隆年间刊印的《缀白裘·花鼓》中的插曲,第六集卷中提到梆子戏《花鼓曲》。其次是江苏扬州之源:《鲜花调》的曲谱记录,是清代道光年(1821年)贮香主人编辑的木刻本《小慧集》卷12中萧青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最后是山西五台山之源:《茉莉花》这首著名江南民歌起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歌词来自唐·元稹所作传奇小说《莺莺传》中张生赋的《会真词》,最初以明清俗曲的称谓出现,叫做《鲜花调》或《张生戏莺莺》。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自由恋爱故事,后来不唱张生的故事,而以香秀的茉莉花比喻甜美的爱情,流露出想去摘花又害怕守望者的矛盾心情。
《茉莉花》传唱至今,在江苏、山东、山西、河北、湖北、陕西、内蒙等一直到黑龙江都可寻到它的踪迹。通过收集各地不同区域《茉莉花》,分析其音乐特征,得到《茉莉花》作为同宗民歌中词曲大同小异的民歌,各地版本之间都存在血缘关系。
以下是列举江苏、河北、黑龙江三地的《茉莉花》进行的分析:
地域 音阶 调式 乐汇音组 旋法
江苏 五声 偏徵类混合色彩调式 5612、1235、356i 以1、3、5为骨干音的级进
河北 六声
或七声 混合徵羽类色彩调式 356i 、1235、6123 多级进:四、五、六七度跳进,旋律起伏大
黑龙江 五声 偏羽类混合色彩调式 6123、356i、1235
356、612 跳进为主
笔者了解到冯光钰教授在他的《中国同宗民歌》中主要以湖北小曲《鲜花调》为例,说明《茉莉花》被说唱曲种吸收,衍变成基本曲牌唱腔情况;从唱词、旋律走向、落音、乐句的发展来看,湖北小曲《鲜花调》曲调显然脱胎于民歌《茉莉花》,但又按曲艺音乐的特点,把唱词加以“说唱化”和“地方化”,使唱腔适应地方曲艺表现的需要。它主要从河北南皮,山西临汾,宁夏固原及黑龙江的《茉莉花》进行了一番分析。
河北南皮的《茉莉花》是带变音的六声音阶,音域比苏北《茉莉花》宽广,旋律起伏较大,具北方小调的特点。音乐的叙事性与抒情性有机结合,曲调既有说唱风味有动听,节奏既从容舒展又轻盈跳动,加之民歌演唱者的出色表现,使民歌的意境得到了有力的渲染。
山西临汾的《茉莉花》是一首七声音阶的民歌,旋律中特别强调偏音“4”“7”,调性色彩比较自然,使旋律更为婉转,情歌色彩浓郁,着重于内在感情的表达。
宁夏固原县的《茉莉花》与苏北的《茉莉花》相比,唱词内容及旋律进行产生了许多变异,原位“4”音与徵“#4”音的交替出现,使得“4”音的运用很有特色,引起一定的色彩变化,句末“牧童哥”的衬腔突出了地方特点,但其音乐结构、各乐句的落音与苏北的《茉莉花》大致相似。
黑龙江的《茉莉花》是由男歌手演唱的民歌,与女歌手的演唱相比,显得别致而干净利落,富有层次感,纯朴稳重中含有轻巧优美、含蓄中洋溢着热情。歌曲旋律简练朴实而诙谐幽默,速度徐缓,抒情中具有热情开朗的性质,起句的衬词与结束句的衬腔首尾呼应对答,颇有特色;曲调棱角分明,柔中有刚、起伏自然。
各地版本的《茉莉花》中,知道最多的是江苏民歌《茉莉花》,它的流行与人物何仿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1942年,何仿在新四军当文艺兵随团去江苏六合县金牛山地区开展反扫荡宣传,听到民间艺人唱《鲜花调》。20世纪50年代,何仿经过收集、加工、整理、改编《鲜花调》,为了突出主题,将三段歌词所唱的花统一改成茉莉花,前两句重复也进行了变化,正式改名《茉莉花》。1957年音乐演出后,红遍大江南北。
笔者对河北南皮《茉莉花》与江苏《茉莉花》两首民歌也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一、唱词
相同点:两者《茉莉花》第一段唱词都是“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开花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歌词生动、含蓄,赞美了茉莉花,通过描写这位文雅贤淑的少女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及害怕“看花人”笑话的矛盾心理,隐喻了青年男女对纯真爱情及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也把青年女子对美好爱情向往含蓄地表达出来。
不同点: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诙谐风趣,情节完整,讲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红娘之间的故事。
江苏民歌《茉莉花》民歌采用吴语演唱,听来新颖亲切。
二、曲式与结构
相同点:都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
不同点:1.通过我们组员的分析得出《茉莉花》为一段体,歌曲为单乐段结构。河北南皮县民歌《茉莉花》的曲式结构为二段体,该曲几乎将原《鲜花调》的结构扩充了一倍,发展成为起、承、转、合性的,方整对称的四句体乐段。2.每一句分别落音在徵、宫、商、徵上,2 /4拍,共14小节。首句的两个乐节旋律对称,歌词一致,而且落音也相同;第二句承接前句并引出新的乐思,前两个乐句为对称匀整的方整性结构;第三句结构紧缩,句后不停顿,与第四乐句紧相衔接,转句、合句的结构压缩的非方整性结构,歌曲结束句重复合句且句尾升高八度后加有拖腔,婉转悠扬,一气呵成。
河北南皮县民歌《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式结构相似,但增加了装饰音调,落音也有所不同: 首句中的两个短句重复,落音为徵,第二句首尾音相同,落音为徵,第三、四句的词曲关系与起始音相似,落音分别为宫和徵。
三、调式与调性
相同点:河北南皮县民歌《茉莉花》该曲与江苏民歌《茉莉花》联系较为密切,保留了其级进模式。
不同点:1.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五声徵调式。河北南皮县民歌《茉莉花》为带变宫音的六声徵调式。2.江苏民歌《茉莉花》每乐句的落音分别是:第一句落sol音,第二句落do音,第三句落la音,第四句落sol音,即在徵音、宫音、徵音和徵音上。河北南皮县民歌《茉莉花》则加入了一些色彩音——升sol和升do音。3.江苏民歌《茉莉花》全曲注重抒情色彩,音乐表现细腻圆润,结束句中的最后一字运用了拖腔。河北南皮县民歌《茉莉花》其小二度音程的多次出现将北方民歌高亢的音乐风格“柔化”了。
四、旋律与节奏
相同点:两者歌曲节奏上都从容舒展。
不同点:1.江苏民歌《茉莉花》为4/4拍,河北南皮县民歌《茉莉花》为 2 /4 拍。2.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以级进为主,跳进少,旋律温婉清新,似乎将人带入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唯美画卷。节奏紧凑,整体旋律平稳进行,节奏的律动感使歌曲流畅连贯、极具南方语言的节奏特色。河北南皮县民歌《茉莉花》基本节奏型没有沿用江苏的十六分音符,而变为八分音符,因而其音域较宽。该曲的旋律起伏较大,在主旋律之外又增加了一些半音与下滑音,给旋律注入了清新色彩,增添了北方民间歌舞轻盈跳动的感觉。3.江苏民歌《茉莉花》第三、四句中应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旋律中环绕式的音型3532 的应用使音乐显得格外清新雅致;词与曲结合完美,一拍或半拍对应一字居多,结尾处的拖腔是歌曲的情感高潮部分,让人体会了细腻柔和的水乡音乐风情。河北南皮县民歌《茉莉花》第三、四句旋律比较含蓄,逐步下降至最低音,最后用一个大拖腔把旋律上升到了最高点,好像内心情感突然爆发,使曲子带既戏剧又抒情。
《茉莉花》不仅受国人的喜爱,传唱中国几世纪,在国外也得到了广泛的流行。最早在海外的传播,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乾隆57至59年任英国第一驻华大使秘书的约翰贝罗,他在1804年出版的《中国游行记》中记载中国人唱《茉莉花》的情况,并有希特纳先生记谱。
而《茉莉花》在海外传播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熟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24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中的使用,他在患病中完成了歌剧《图兰朵》的初稿后逝世。该剧以中国元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位美丽而冷酷的公主图兰朵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调作为该剧的主要音乐素材之一,将它的原曲改编成女声合唱,加上剧中的角色全都穿着元朝服饰,这样就使一个完全由洋人编写和表演的中国故事,有了中国的色彩和风味。1926年,该剧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大成功。从此以后,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随着这部歌剧经典的流传而在海外飘得更广。作为《图兰朵》的主要音乐素材,并伴随着这部经典之作的流传,江苏民歌《茉莉花》在海外也为世人所熟知,成为中国民歌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典型代表,并被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再创作,其表演形式也更丰富,有生机。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以及外事活动的需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茉莉花》在国家典礼、文化交流等事务上使用,不仅更广地促使它的音乐传播,同时其文化价值也得到了增加。
参考文献
[1]郑茜.从《茉莉花》看中国民歌的变异[J].歌海,2013.
[2]念丽,王飞.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J].大众文艺,2011.
[3]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作者简介:张雪(1991—),女,浙江金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键盘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