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华
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化抽象为直观,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可以较好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自主发现课堂效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那么,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而动态的画面演示、直观视觉的刺激更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好动、好奇,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课堂教学得以展开的重要前提。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在生活情境之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新課引入上,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主题图做成了一幅漂亮的动态演示图像: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儿童乐园热闹的情景,有茂密的森林,有许多小朋友有儿童乐园里兴高采烈地玩着,有的划小船,有的荡秋千,学生被这个场景吸引住了,这时,教师提问:“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问题?”这一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积极状态,为后面探求新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体验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要在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把数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富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发现、去总结。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如升降机、推拉窗、螺旋浆、电梯、钟表等物体的运动方式,在这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物体运动的特点,从而归纳出“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现象的实质,学生的认识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使单调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抽象的说教变得具体生动、触手可及,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如“相遇问题”“平行与相交”“圆的认识”等内容,由于传统教学手段是平面的、静止的,所以学生对这些内容不容易理解,空间观念的形成也难以落实。而《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这不仅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否能突出,教学难点是否能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把传统教学中平面、静止的说教,变成了动态的演示,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适当加以运用,可以较好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1.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现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重视儿童的兴趣、特点,但这些信息资源编入教材中,只能以静态的画面呈现,特别是有些学习内容,学生观察静态画面,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而信息技术的运用,采用了化静为动的策略,不仅能活现教学内容,而且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的内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时,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出示3捆零4根小棒表示34,再出示2梱零8根小棒表示28,整捆与整捆对齐,单根与单根对齐,接下来演示把10根单根的捆成一捆放在整捆的下面,使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电脑操作演示把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进位的道理和算理,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更能使学生清楚直观地观察图形的变化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观念。这样教学,不仅突破了难点,而且避免了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完善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
2.化抽象为具体,激活思维,深化理解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就可以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表象,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发展铺路架桥,同时,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借助观察、比较等手段逐渐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虽然学生通过探究能发现可以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但他们难以想像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时,我们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依次进行16等分、32等分……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像无限分割的情形。这样一来,既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又渗透了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三、运用信息技术,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用大容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省时、多变、高效,不仅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使能力的展现、学力的发展达到了最佳状态,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正以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逐步走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作为教师,我们应与时俱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它们辅助课堂教学,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