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涛
【摘 要】 针对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特点,探索在农村中学担任班主任的策略和对策,进一步巩固学生上学率,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词】西藏农村学生 初中班主任 班级管理
在西藏从事教育工作,特别是在乡村一级的学校教书,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往往不能以常理的情况判断处理,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环境,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关系等因素进行分析,才能有的放矢,在从事班主任工作期间自己收获一些班主任的管理方法。
一、少数民族地区班主任工作存在的困难
1.“流失生”问题。“流失生”普遍存在于西藏地区县、乡、村一级的学校中,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报到过后,长期不来学校上课的学生,究其原因包括学生厌学,家庭因素、疾病、家庭偏远等其他原因。
2.家长对学生上学支持的力度。由于很多家庭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一方面缺少与社会的沟通,导致部分家长思想上的滞后,误认为“读书无用论”,而是让学生外出就业,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家里劳动力的缺乏,一部分学生被留在家里劳动。
3.语言上的交流困难。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都是用本民族语言,而在上课时老师用的都是普通话,特别是在入校的初一阶段,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对普通话不是很精通,甚至是听不懂。由于缺乏良好的语言沟通,导致学生在离开父母后,情感上缺失安全感和依赖感(在初中阶段学生都是住校),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逃课回家,产生厭学的不良情绪。
4.“双基”的薄弱。受环境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小学阶段各类知识的欠缺或是不牢,在步入初中阶段学习时,特别是第一学期,很多学生难以融入新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同学关系。
5.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校期间,班主任每天会强调个人卫生,比如饭前洗手、睡前洗脚,及时换洗内衣等。但每当学生放假回家,受家庭环境影响,导致在校形成的习惯付之东流,形成了学校培养,家里放养的局面。
二、争做一名合格班主任的几点做法
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层次,在该理论中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1.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班主任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安全上的需求,树立良好的、和谐的班级氛围有益于学生尽早的适应初中生活。在进入初中组成新的班级,面对来至各个乡新的同学,学生往往带着防备心理,一般以乡为单位组成小团体,一起学习或是一起玩耍,此时班主任要带头组织一些增进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趣味活动,构建和谐的班级气氛。
2.做好情感和归属上的需求。在初中阶段,学校实行住校制,上十天课放四天假,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在每天晚自习过后班主任都要去学生宿舍做坐一坐,聊一聊,了解一下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难题,并提供帮助,让学生能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逐步把班主任当成亲人,把对父母的依赖过渡到对班主任的信任。
3.培养学生自信的需要。学生家庭地处偏僻的山区,见识少,接触窄,眼界低、社会经验浅,很多初中生应该具备的常识都不甚了解,导致在陌生人或未知的环境里显得自卑,不知所措。因此需要班主任在学生自信方面要下足功夫,需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鼓励、多表扬,班主任的一句话,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自信还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而且还有老师的信任。相信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4.解决“流失生”难题。学生家住山区,有些甚至需要开车一天,因此家访工作很困难。所以班主任要在学期初、学期末,家长送小孩上学的机会,及时召开家长会,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学习成绩、成长变化来告诉家长一学期的进步,用事实来转变家长和学生的观念,从而来做好“流失生”工作。
5.自我实现的需要。针对学生基础薄弱以及语言上的考虑,采用“一帮一”、“一对一”的方式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一帮一”结对的方式,形成学习上优带良、良带中、中带差、优差互补的学习氛围。“一对一”利用同桌,同乡的关系,互相监督、提醒,来帮助同学之间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的工作是动态的、复杂的、艰巨的,需要我们付出比普通老师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每当接手一批学生时,都需要老师针对不同的地区,习惯、风俗、性格、民族的学生做相应的调整,找到适合的班级管理策略、教学方法,相信老师在付出辛劳后收获的不应该仅仅是学生、家长的赞扬,而是来自自身对教师职业的崇尚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