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萍
在大力提倡提质减负的今天,我们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目标遵循教学规律,优化教学策略。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创造意识和精神
每个人都有个人奋斗目标,虽然小学生年龄小,可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有着自己的想法、创造志向。创造志向是在以创造为目标的意向,是一种内在的、趋势人创造、奋斗的精神力量,一旦被人崇尚,就会产生积极的创造活动,同时转化为巨大的力量。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内外常说:“我长大了要发明什么”等,这种想法事实上已显示出他们朦胧的创造意识,只要引导得当,将成为他们终身追求奋斗的理想。因此,这时就更要帮助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大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贯穿在儿童整个学习过程中,树立创造志向。另外对部分学生在提问、回答及别出心裁的思考方法等学习活动,要细心体察,耐心真诚的诱导,支持与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处于萌芽的创造行动。
二、抓住基础知识教学,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
人的创造力产生在基本的认知过程,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主动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即掌握知识的具体事实和细节,又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层次结构特点,养成一种错综复杂的联系中找寻规律,探求方法与思考问题的习惯,把重要的知识原理与有关问题密切结合,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从各方面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例如,“分数大小的比较”是小学比数的大小的最后阶段,所以教学后要启发学生对“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方法进一步概括,系统化,引导学生复习讨论整数、小数、分数的比较方法。再研究填6/7<( )<8/9,考察学生如何理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方法填,然后概括三种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再观察2<2.5<3,探讨2.5是怎么来的,进而引出方法。经过训练,即使數的大小比较方法形成严密系统,拓宽学生思路,又激起学生深入探索的愿望。
三、抓紧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1、通过利用一题多解,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由于数学知识存在广泛的纵横联系,而且同意对象又有着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有同一问题引起的联想具有多向性,而这种联想的多向性使思维多层次、多方位扩散。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应该从另一角度来思考分析问题的动态。在这些解法中汇集了大量的信息,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拓宽了思维的广度。
2、通过一题多问,使学生的思维流畅扩散
对于一个问题,除了引导学生完成该题外,还要启发引导对该题的结论加以引申、更换,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在集中—分散—集中的活动中始终处于流畅扩散状态,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饲养小组养白兔9只,养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4倍,一共养兔多少只?解答后引导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样学生通过探索可得出:(1)养黑兔多少只?(2)养的黑兔比白兔多几只?(3)养的白兔比黑兔少几只?通过思考探索,可发展学生想象力,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使学生的集中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只抓问题的内在联系、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广泛联想,对问题、条件不断变换、创造。
加强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双向思维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采用正向推理,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单一的思维习惯,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应重视逆向思维能力培养,设置正反两种方法思维的问题,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步养成自觉联想、自觉调整思维方向的习惯,这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设计题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独创性
不落俗套、新颖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而设计条件不全,结论不明的问题同样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又一途径,此类问题的探索、解答过程是思维综合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显示了创造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5、抓好内在动机,激发学生勇于创造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独立钻研、思考。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并把自己所学有意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能达到激励学生内在的动机的目的,使他们兴趣浓厚,及时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努力提高创造力。例如可给学生阅读的机会,激发学习动机,给学生说与练的机会,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抓住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创新,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