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015-05-29 11:09齐有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校本化导学案校本课程

齐有

摘要:新课程在我 省实施已经七年有余,但是我感觉绝大多数学校的课程体系仍然缺乏校本化的显著特征,这与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差异性现实有巨大差异,我想很多学校都大同小异。因此,从学校文化革新这一视角,我们应该重视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校本化 校本课程 课程体系 课程文化 导学案

一、注重校本化课程体系的重建,提升自身对课程体系的认知

国家课程体系是国家一级的课程体系,落实到学校必须要有一个校本化的过程才更具实施的可操作性。因此,立足校本来反思目前的课程体系,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核心问题在于校本化程度不够,几乎各校的课程内容体系都一样,可是,各校的学生却存在巨大差异,如果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来看,我们几乎一刀切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也难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种课程现状与学生差异性的背离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缺乏校本化的课程文化难以具有独特的生命力,也不可能彰显一所学校的文化魅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做。

1.对已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突出校本化。(1)关注校情、师情、生情等校本实际,重新架构三个学年的课程整体框架,使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彰显学校的价值追求和特色,彰显课程文化的校本特征。(2)关注学生发展水平的多层次和发展需求的多元化,最大限度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灵活构建各学年的校本化课程体系。(3)建立活化调整机制,盘活课程体系,力求实现课程体系时时校本化。

2.针对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设计问题和各领域、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同一学科各模块、各专题的内在联系需要整合等问题。在八大课程领域内,尤其是相关联的领域之间进行整体性设计;分学科、分模块、分专题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根据校本实际,对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进行整体协调。整体性课程体系的设计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课程体系也更具逻辑性和整体性特征。

3.目前,校本课程趋于“异化”,阻碍了课程校本化进程,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现有校本课程大多源于开发者的主观经验或出于高考、竞赛的需要,仍存在忽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问题。对此,我觉得应该做好三个工作:一是,对现有校本课程进行重新评估和论证,删掉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拓宽学生视野的校本课程,改造相对滞后但仍具有潜能的校本课程。二是,围绕学生实际个性水平和需求进行校本课程调研,在调研基础上,根据师资实际,重新开发校本课程。三是,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和设计方案,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促进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能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成仍不深入,教师们的“课程”意识比较淡。我们身边有很多可开发的、又与学生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需要整合,应该主动开发、拓宽综合实践课程的生成渠道,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到实处,而不只是高考,其实只是靠传统的课程已经日益不能适应新高考的需要了。所以,学校应该注意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重视校本化课程实施与评价的作用,提升自我实践、自我评价能力

校本化课程文化是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逐渐形成的。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革新。因此,要把问题回归到“圆心”上,聚焦课堂,探索实施校本化课程的途径。

目前,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并非完全基于课程标准,多有基于教师经验、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实施与评价的重心并非完全关注学生的“学”,而是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

其原因主要有:(1)对课程标准研究不够深入是最重要的原因。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要求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更高的目标都是以这个“底线”为基础的。这个基本目标就是国家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指向。这就不同于从教师经验(主要指高考经验)、教材(主要指以教材为权威)出发进行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必须要重新定位。(2)没有实现模块、专题、课时与课程标准的融合对接,只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这就造成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教学内容盲目扩充”、“课时紧张”等问题。(3)对教学方法改进不积极,有悖于课程标准的理念,更不利于基于课标来达成课程目标。(4)听评课机制过于传统,不利于激励教师改革课堂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1.每一位老师都要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即先从课程标准出发,以校本为依据分解并确立课程目标,把它作为校本化实施课程的评价标准;再整合教学资源,使教材与课程标准校本化对接;最后形成教学设计,设计出达成目标的实施方案,做到真正用教材教,而非基于教材来教。这就是校本化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备。

2.研制校本化的课程纲要,从整体把握课程实施各个要素。课程纲要主要内容应包括模块总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安排(课时的分配与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在此基础上,编制课时计划。

3.组织课堂观察,研究课堂教学的细节,建立新型课堂评价机制,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通过“课堂观察”来取代传统的听评课方式,引导教师在合作中探究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关键学细节,在合作、对话的过程中促进对教学的反思和研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持续不断地提高。

4.编制导学案,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学案是“导”“学”的统一体,其功能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突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通过导学案,让学生很好地把握好学习全过程,留下清晰的学习思路。其实质是把教学重心下移到学生学这一环节,能帮助和引领学生有效学习,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全过程,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各学校要大力研究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构建符合校情学情的课程体系,注重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注重校本化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作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校本化导学案校本课程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研究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探究
校本化视角下初中“阳光体育”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