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燕
[摘 要]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面对课堂上文本对话的失效现象,教师需要紧扣主旨,莫让话题偏离中心;有效导读,莫让内容游离实质;关注细节,莫让对话流于形式。通过有效的文本对话,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 文本对话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6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文本对话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文本对话的概念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导致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与文本对话失效的现象,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避免文本对话的失效呢?
一、紧扣主旨——莫让话题偏离中心
文本对话的话题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切入点,决定着学生文本对话的方向与内容。一些教师在选择文本对话的话题时存在偏离文本中心的现象,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随文说戏”的现象,这样的文本对话是无效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嫦娥奔月》这篇课文时,有学生提问:“嫦娥为什么要飞向月亮?她飞到其他地方不行吗?”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认为很有创意,于是便组织学生进行文本对话。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嫦娥为什么要飞向月亮”这个问题争辩了十几分钟仍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显然,这样的文本对话由于话题偏离了文本中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完全游离于文本中心之外,是没有意义的。
文本对话话题的选择应该紧扣文本主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以上案例中,当学生提出“嫦娥为什么要飞向月亮”这个问题时,教师在进行肯定以后,要把学生引到嫦娥奔月那扣人心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课文中嫦娥奔月过程的插图,引导学生感受嫦娥奔月这一美丽的瞬间,然后设置这样的话题:“课文中哪一段描写了嫦娥奔月的这个过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词句来形容这种场景?”这样的话题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文本对话,促进学生通过研读重点词句来解读课文。
二、有效导读——莫让内容游离实质
现在,一些教师往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与文本无关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也往往游离于文本实质之外,在一些常识上绕来绕去。这一种游离文本内容实质的文本对话是无效的。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时,在课堂上提了很多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问:“这一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学生回答:“主要写了彭德怀。”教师又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一篇课文主要写了彭德怀?”学生回答:“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呀。”教师再问:“这一篇课文写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从课文中的第一句就可以看出,写的是红军过草地的时候。”
以上案例很明显是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式。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虽然根据文本内容回答了教师的问题,但却都是只停留于表面的,根本没有与文本的实质进行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的实质内容为学生设计有效的导读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读问题:“彭德怀喜爱他的大黑螺子吗?从课文的哪一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这么喜爱他的大黑螺子,为什么却要杀了它?这又反映了彭德怀的什么精神?”通过这两个导读问题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与课文的语言及所蕴涵的情感进行深入对话。
三、关注细节——莫让对话流于形式
现在,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时,虽然设计了导读问题,但是,教师却不能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没有关注到文本的细节,从而导致没有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他这样设计导读问题:“同学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这一导读问题的设计是有效的。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在课文中找出了能够说明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词句。其中一位学生认为从“法布尔高兴地喊起来——‘妈妈,我捉到一只会唱歌的虫子!’”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但是,教师只是对这位学生的发言进行简单的肯定与表扬就过去了。实质上,这一句话就是文本中的一个细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解读。当学生找到这个句子以后,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个句子,这里的‘会唱歌’应该加上引号呀,是不是作者漏写了?”通过这样的细节捕捉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强烈的辩解欲望,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阐述加引号和不加引号的理由。通过深入思考与辩论,他们就会发现作者在这里不加引号更能够突出法布尔是个昆虫迷,在他心目中虫子就是一种会唱歌的小生灵。
综上所述,文本对话是新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文本对话的价值功能,在教学中抓住文本对话的实质,莫让文本对话在阅读课堂上失效。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