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金娣
[摘 要]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让课堂回归生活,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的课堂情境;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感知生活,提升感悟;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参观、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 回归生活 贴近生活 源于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70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的内容拓展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体验,从而实现自主感悟,真正构建起学生内心的道德标准。
一、转变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
我们的课堂应该回归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出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用自己的内心感悟去辨明真理。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认清学生的认知层次,从小学生的习得规律出发,教育学生从教材走向生活。教师要巧妙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教学《为你高兴,与你分担》一课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分享他人快乐,分担别人痛苦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寻找让自己快乐的具体的事情。课堂汇报时也是五花八门。如有学生说:“我今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告诉妈妈的时候,我的心里美滋滋的。”“体育课上,我的同桌跑了第一,我真为他高兴。”“我的好朋友小美的衣服让墨水染了,心情很不好,我给她讲笑话,她开心地笑了,这个时候我心里最高兴。”学生的这些回答中已经总结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不需要再讲解。
二、活动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从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课堂所教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现象相悖,学生就会迷惑,分不清对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课堂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感知生活理论,研究社会现象,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如教学《我们在一起》时,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合作的快乐和重要性,并且渗透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思想意识。刚好班里正在出板报,我即兴编排了两个场景话剧。背景为:课外活动时间,板报小组集合,面对一块干净的黑板,组长开始商量如何分工。
甲组同学的表现:
琪琪:我书写不如刘艺,不如板报上的字让刘艺包了吧,整齐美观。
小美:哎呀,我这在草稿纸上都画不好,在黑板上还不出丑啊,刘艺你帮我画这片竹子吧。
王洁:看我这“大字”写的真难看,等你们画完我再写吧,我先看会书。
(面对整块黑板,组长刘艺面露难色,不知从何下手)
乙组同学的表现:
明宇:看我的,三分钟写报头,美术教师看了都说好!(说着,跳上桌子开始写起来)
小玉:两边的图画归我了,别让我这“绘画天才”成了虚名!
谢珊:书写部分还有与我争的吗?我要大显身手了。
李玲:还有我,给我一席之地嘛。
(组长谢珊带着板报组的几个同学,30分钟就完成了)
学生通过这两个话剧,明白了甲组和乙组的区别,也懂得了合作共赢的道理。
三、关注社会,让课堂源于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先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再学习课本知识,有利于学生快速分析信息接收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和调查,并参与社会服务等。在社会大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远比学校课堂学到的内容更多。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可以调动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活动,在情感上易于引发共鸣,在学习的同时可以外化为行动。如教学《衣食的来源》时,教师不妨把课堂搬到课外。首先让学生周末在家陪妈妈去买菜,认识一些我们经常吃的蔬菜,然后组织学生到农业园区参观,听农业园的园主介绍每一种蔬菜从播种到收获需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学生通过这次实践课,真正认识到勤俭节约的道理,并能够付诸到行动中,自觉珍惜粮食,吃饭的时候不再挑食。最后教师播放了衣服制作的短片,从农民种棉花开始,一直到衣服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家里,也要经历很多程序。看完短片后,学生摸着自己的衣服,似乎感到“宝贝”了很多。学生通过实地了解和观看短片,真正从行动上改变以前的挑食的毛病和穿着攀比的毛病。这就达到了我们学习《品德与社会》的最终目的。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看似都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要想让学生明白,还需要一个过程,必须经过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内化课本上的道理,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生活化的真实课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甚至让学生走入社会中,用具有立体感的实际调查加深自己的印象,也有利于学生道德规范的履行。
(特约编辑 陈兮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