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芳
[摘 要]爱好阅读是人的精神得到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可用名人事例引发兴趣、推荐阅读经典书目、交流介绍阅读方法、让班级成为图书馆、阅读成为生命呼吸等策略引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受益终身。
[关键词]阅读 兴趣 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04
一、镜像
〔A〕思想品德课上,张老师正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唯有小磊同学低着头,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张老师想,莫非小磊同学今天身体不适?便立即停止了讲课,走向小磊的座位。只见张老师的脸上突然变了颜色,一把抓过小磊正在读的《鲁滨逊漂流记》,回到讲台,“砰”的一声,重重地把书摔在讲桌上,厉声说道:“李磊,你下课到我办公室!”接下去的课,几乎成了“批斗”李磊的班级会。小磊好像是犯了严重的错误,一直红着脸,吓得大气也不敢出。
〔B〕放了晚学,小森回到家,做好了回家作业,就看起《草房子》来。正看得入迷,恰好妈妈下班回来,见儿子在看“闲书”,就有了以下一段母子对话。
“森森,妈妈不知对你说过多少次了,放学回家要先做好回家作业。”
“我已经全部做好了。”
“全部做好以后,再做做妈妈给你买的那些练习册。”
“知道了。”
“这种‘闲书少看为好,你经常这样看‘闲书要影响考试成绩的。”
“知道了。”
“你只会说‘知道了。下次再看见你这样,我要把你的那些‘闲书全部卖掉!”
只见小森收起“闲书”,很不情愿地做起妈妈为他买的数学测试卷来。
二、解析
〔A〕张老师上课,小磊非但不好好听讲,还在偷偷看“闲书”,这简直是与张老师“对着干”,张老师当时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张老师对小磊采取的没收图书,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发雷霆”的行为实属不妥。
〔B〕在小森妈妈的心里只有语文、数学、英语书是“正经书”,其他的书都属“闲书”,而一个学生看“闲书”就是在浪费时间,对学好语文、数学、英语一定会受到影响。
三、策略
〔A〕张老师发现小磊课上在“开小差”,可立即停止讲课,为发现班上有个小书迷而转换话题大加赞扬。赞扬之余,委婉地“批评”小磊在思想品德课上看课外书不是时候,应在课余、家里、节假日、双休日等时间里阅读。这样既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小磊喜欢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又指引了小磊在哪些时间里比较适宜课外阅读,真是一举两得。
〔B〕小森的妈妈最好到学校咨询一下教师或校长,了解学生阅读“闲书”的作用,并了解学好语文的方法——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这样,小森的妈妈就不会担心因小森喜欢课外阅读而影响学习成绩,反而会为小森喜欢课外阅读而高兴,从而更会鼓励儿子课外阅读,激励儿子课外阅读。
四、引领
人有两个成长,一个是躯体的成长,一个是精神的成长。躯体的成长靠食物,精神的成长靠阅读。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作为校长,要把学校建成“书香校园”、把师生培养成“书香师生”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可利用以下策略。
(一)名人事例引发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即阅读所谓的“闲书”)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在这方面,一些名人的课外阅读的“轶事”可能是点燃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搜集如学术大师季羡林、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等小时候喜欢读“闲书”入迷的故事提供给学生阅读,最好还要让学生带回家给家长阅读。这样学校、家庭形成支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合力,学生课外阅读取得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喜欢阅读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诸如此类的故事:一是讲名人的,二是讲他们小时候的事,会更加吸引他们阅读。经常阅读这类故事,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走上阅读“闲书”之路。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学生真正喜欢读“闲书”了,读“闲书”成为他的重要“生活”,那么他以后的人生之路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推荐阅读经典书目
世上的童书浩如烟海,即使穷其学生一生的时间也读不尽。童书世界也和成人书世界一样,既有经典,也有通俗读物,更有印刷垃圾,如何推荐优秀的读物让学生阅读,这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毕竟年龄还小,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如不重视推荐、引导工作,学生往往会乱读一气,这样可能不是“开卷有益”,反而是“开卷有害”了。是不是经典作品任何人说了都不算数,唯有“时间”这位批评家筛选出的才是最好的读物。童年时间珍贵,应让学生一接触童书就直达经典。学生一直读经典了,就没有时间去读差的读物了。这样长期浸润在优秀儿童读物中的学生将会潜移默化地善良、丰富、高贵起来。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中外儿童文学名著中为学生定期开出一些书单。如低年级的——《365夜儿歌精选》《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三毛流浪记(注音版)》《孙幼军童话精选——小布头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安徒生童话(彩绘注音版)》《小巴掌童话百篇》《中国神话故事(注音版)》《克雷洛夫寓言》,等等;如中高年级的——《克雷洛夫寓言》《海底两万里(青少版)》《木偶奇遇记》《中国名家经典童话——叶圣陶专集》《爱的教育》《小兵张嘎》《苍狼》《三国演义(白话美绘版)》《水浒传(美绘版)》《伊索寓言精选》《昆虫记(青少版)》《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呼兰河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夏洛的网》《小王子(青少年版)》《鲁滨逊漂流记》《格林童话全集》《青铜葵花》《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等。
(三)交流介绍阅读方法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阅读的方法也迥然有异。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要因为教师的喜好而要求学生一定要照着教师的做,这样非但不能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会扼杀学生的阅读热情。但大致的方法还是有一些的。根据笔者的经验,第一步可让学生囫囵吞枣地阅读。即使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也不需要查字典、词典,这样可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的愉悦感,使学生大致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个性、特点,把书“读薄”。第二步品味阅读。这次阅读可放慢速度,对于主人公的话语、神态、动作等要细细品味。尤其是遇到一些新鲜的句子、哲理性较强的句子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圈圈画画,充分吸收经典的精华,感触较深时还要在边上写上一句两句心得、体会,把书“读厚”。教师要定期在班上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方法交流会,活动结束后形成文字,张贴在教室里,让更多的学生学习,提高阅读的效益。
(四)让班级成为图书馆
苏霍姆林斯基说:“图书馆是最好的学校。”我说如果让班级成为图书馆,那么这个班级就是最好的班级。笔者发现如今绝大多数的教室是“形式主义”的教室。你看教室后面的软质黑板上粘贴的几乎全是教师包办代替去网上摘取一些与阅读几乎无关的资料、图片;教室的墙面上挂的几乎全是千篇一律的所谓名人名言,一个学期、几个学期如一日;图书角里摆放着几乎全是学生作文选、卡通书、课课通之类的所谓图书……我们说语文教师是最具人文素养的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布置好教室,使教室成为学生的微型图书馆。在软质黑板上可开辟“好书排行”“阅读心语”“佳句集萃”“原创天地”等专栏,让学生自己把阅读以后形成的作品粘贴在相应的专栏里。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发表”作品的欲望。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商量甚至共同设计,在教室的一些墙面上安装独特、精美的小书架。这样既美化了教室,又让教室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气息,更是方便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至于图书的来源,可实行多渠道筹集:1.以班级为单位从学校图书馆定期借阅图书;2.鼓励学生从家里精选一些优秀图书摆放在相应的书架上,充分发挥学生私人书目让全班学生共享的作用;3.与友好班级交换图书……学生坐拥书城,天天与好书为伴,沉浸在这样的书香教室里,他们的人文素养不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言谈、举止、气质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改变。
(五)阅读成为生命呼吸
一个人只有呼吸顺畅自如,生命的机体才能保持健康和富有活力。要培养学生爱阅读如呼吸一样自然的习惯,并非一日之功就能奏效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学生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有意识地指导、引导他们读“闲书”的方法。首先要把“早读”课改为“找读”课。观察日下的早读课,十有八九的课堂是班长做小老师,指挥全班学生读一本语文书。从第1课读到正教学的那一课,又从正教学的那一课读到第1课,反反复复,是名副其实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要改变这种无趣、无味、无用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在教室这个微型图书馆里自己寻找喜欢的图书阅读。唯有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才是真正的阅读,才会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在课余时间里,要求学生不能追逐打闹,要善于利用零星时间阅读“闲书”。要与学生一起算一笔账,如果一个学生的阅读速度为每小时近1万字,在校1天的零星时间近2小时,去掉课前准备、上厕所、与同学交流等近1小时,那么还有近1小时时间可用在阅读“闲书”上。这样在校一周也可以阅读近5万字,一个学期20周可阅读近100万字。放学回家做好作业以后,可阅读一会“闲书”。在睡前可阅读一会“闲书”。研究证明,睡前阅读比一般正常阅读记忆的效果要高出几倍。一个学生真正爱上课外阅读了,就不愁没时间,正所谓“时时是读书之时,处处是读书之地”。
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说:“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和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他们其实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一个养成了读书习惯的人,他的世界是更广阔更丰富的。”我们要在学校形成这样的氛围:学生阅读“闲书”要表扬,只读一本语文书要批评。我们要坚定这样的信念:小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教育,一个爱读“闲书”的学生一定是一个优秀学生!
(特约编辑 严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