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数学是高校教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很多学生从中学来到大学后首先要学的一门课。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隐性分层、显性分组“分层合作”的分层教学模式,暗分层,明分组,以学生为中心,借助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互学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达到提高各层次学生学习成绩的目标。
关键词:高等数学 隐性分层教学 合作学习 教学应用
高等数学是本科高校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集理论、工具和能力于一体的基础学科,越来越受到各专业的重视。理、工、经、管、农、林等甚至外语、艺术类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会将高等数学课程摆在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希望通过数学教育,不但为本专业的学习奠定数理基础,更使学生接受数学思想,学会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大学新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也不一样,许多学生都会感到高等数学难学。由于各种原因,每到期末考试,总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高等数学考试不及格。
如何对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改革,使教学既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对高等数学的共性要求,又能满足各专业的个性要求,同时还能满足学生的个人志向发展,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的成长,是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们研究了各教学模式和方法。分层教学便是顺应以上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许多数学教师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有的按专业分层,如A类:理科、工科;B类:软件、经济;C类:农学、园林等。有的按学生数学成绩分类,如按高考成绩分成A、B、C等类,然而实践的效果都不佳,并且分班分层工作量很大。
一、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现状及问题
为了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认知能力规律为基础,很多学校都实施了分层教学。传统的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或入学后的测试成绩,或依学生的意愿,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次,进行编班,如分成好、中、差或A、B、C班等,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辅导与评价。此种分层教学与“一刀切”式教学相比是一大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分班标准的科学性问题。若分班标准是一次测试或高考成绩,不可避免地带有偶然性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改变都会改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成绩。因此分班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欠科学的,至少不够全面,而且分层分班的工作量很大。
高等本科教育不仅要扩大招生规模,满足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把提高学生素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多出人才,出拔尖人才。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高等数学分层合作教学研究,目的就是顺应教改的需要。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间差异不断增大,即使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入学时的数学成绩、数学水平和能力也参差不齐。个人对数学的爱好、兴趣也不尽相同,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于所有学生。另外,高等数学本身存在着逻辑性、抽象性和系统性强的特点,加之内容枯燥,灵活性大,很多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时都感到吃力。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使得大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起点、内在需求存在一个天然分层。然而传统的分层教学方法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研究分层教学的方法与模式很有必要,而隐性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新的分层教学模式。
二、隐性分层合作教学的方法与步骤
1.摸底调查,学生暗分层,明分组
在班内分层,教师可以通过上课提问、课外作业、课外交流、小测验等方法,综合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智力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潜力等情况。新生开学后两周左右时间,“暗中”将学生分三个不同层次。A类:求知欲强烈,数学基础扎实,积极主动学习,学习效果好;B类:数学基础一般,有一定上进心,学习效果一般,对数学抱着无所谓态度;C类:数学基础知识较差,对高等数学不感兴趣或学习能力较差。这种分层只有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并不知情。另一方面按6~8人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都有A、B、C各层的学生,并且尽可能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以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帮助。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综合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公平的竞争关系。小组建立后,教师帮助每个合作小组选一名组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重点针对某一层学生,调动该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合作小组集体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学生所在层次,各层次学生可交叉进行课堂或课外活动。
2.分层备课,分解目标,分别要求
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在心中分清学生层次之后,根据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专业需要与考研需要三个维度的目标,针对学生不同的数学水平与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给A、B、C各层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也要分层设计,各个合作学习小组都要回答和解答各层次提问与练习。C层的教学目标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水平”,B层的教学目标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水平”,A层的教学目标是少数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例如函数极限精确定义的教学目标可制订如下:C层的教学目标是“理解”,B层的教学目标是“掌握”,A层的教学目标是“熟练”。
3.分层合作教学实践
隐性分层授课,就是在不让学生察觉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实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是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过程分层、学习内容分层、问题设置分层: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分层,尽量设置不同梯度的任务要求,使各层次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都得到提高。课堂50分钟时间大致分配如下:前20分钟讲解基本内容、基本技巧,主要针对C层、B层、A层学生;紧接着15分钟讲解一般应用,主要针对B层、A层学生;再接着5分钟讲解内容拓展及较复杂应用,主要针对A层;最后10分钟,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教师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设计各不同的高等数学题或数学问题,小组内合作讨论解答,各小组竞争回答问题,教师作为评判员,要做到公平公正,对表现好的小组及个人及时表扬。
4.分层合作教学评价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个体差异能够得到充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评估标准。学生把教师的表扬和好的评价作为自己最突出的需求,教师对他们好的评价,能让学生产生幸福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如果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同样的标准去评估,低层次的学生可能很难得到认可。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寻找学生身上的突出点、闪光点,采用口头表扬、评论鼓励或其他形式,及时肯定学生。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布置作业时,可适当降低难度和数量要求,主要检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的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他们要有更高的要求,作业难度和数量可适当加大,除检查学生掌握基础内容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数学技能。对于数学基础很好的学生,还要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评价内容并不局限于思考的正确性,还要从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和发散性思维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各个合作小组的评价要公平、公正且及时,最好能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平时分层评价,但期末考试的试卷统一,不过试题难度要有梯度,基础题占60%以上,难题控制在10%左右。隐性分层合作教学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合作精神、学习兴趣、自学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对教师而言,实施此种分层教学模式,要花很多精力,工作量更大,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阳妮.大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理性思考[J].高教论坛,2007.5.
[2]朱友,关于大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5).
[3]叶林,邓筱红.高等数学分层教学尝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3).
[4]柯艳,李水清.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温州大学学报,2005,(10).
[5]徐晓东.复式分层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微积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2,(36).
[6]胡建根,田勇,吴志远.高等数学分层合作教学探讨[J].江西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