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补白“事倍功半”

2015-05-22 22:35吴庆芳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事倍功半补白

吴庆芳

摘要:补白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常见的风景,但随着其“遍地开花”,补白效果却常常“事倍功半”。本文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补白“事半功倍”的方法,如补白前要深入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补白时要科学选择,补在恰当关键处;补白后要准确评价,让评价提升效果等,力求让补白发挥其最大作用。

关键词:补白 深入文本 科学选择 准确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77-01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常常“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有意无意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带来了无尽的遐思。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给文章想说而没有直说、想写而没有直写的地方进行补白,既可以帮助我们走近文本,走近作者,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于是乎,“补白”成了语文课堂中一道常见的风景,成了语文试卷中的常客,甚至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在一节课中,不带领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不带领学生领悟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只是在那不停的补白,不停的把书本“读厚”,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只好挖空心思的补白,为了补白而补白。但是,这是我们语文课堂真正需要的吗?这样的补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效吗?这不仅使笔者想起了前几年看过的一篇报道。

2011年高考后,羊城晚报记者尹安学发表了一篇报道——《福建高考出题老师考倒原文作者 自测得分仅一半》曾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在2011年福建的高考语文试卷上一现代文阅读题的原作者林天宏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我以为自己写的文章嘛,自己肯定清楚,做起来得心应手,没想到一对答案,好多都不会做”,据他自己估计,大概只能得一半的分。同样,在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的一篇阅读文章《寂静钱钟书》的原作者周劼人也只拿到了一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参考答案却是错的。“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周劼人在博客上如是说。那么,我们语文课堂中铺天盖地的补白是不是也有过度解读文本之嫌,在做“事倍功半”的事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过度补白,教师带领学生精读感悟的时间变少了,带领学生声情并茂朗读的时间少了,带领学生一笔一划写字的时间少了。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适度补白,不能让补白喧宾夺主,要“事半功倍”,要掌握补白的艺术。

1 补白前要深入文本,了解写作的背景

要想对文章进行科学、合理的补白,让补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补白前教师需深入文本,了解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仔细研读文本,这样才能为后面的补白做好铺垫。否则,随意的补白,稍不留神就可能南辕北辙,闹出笑话。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上第18课《莫高窟》时,文中写到:“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一位教师在引领学生对后面的省略号进行补白时,一学生说:“有的张弓搭箭,准备射击”,还有的学生说:“有的率领将士,南征北战”,因为教师课前没有深入解读文本,所以当学生错把飞天当作男性来补白时,教师丝毫没有意识到其错误,反而对学生赞赏到“想象力很丰富”,所以后面学生的补白就变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虽然看似精彩,但实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补白时一定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 补白时要科学选择,补在恰当关键处

现在的公开课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没有补白的公开课难以成为一节好课,所以无论课堂教学需要与否,教师都会让学生补白,但过多的补白不仅难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加重了学生负担,所以在引领学生补白时,教师要科学选择。教学时教师可引领学生在标点符号处补白,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下第10课《二泉映月》时文中写到“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此处省略号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补充,以感受阿炳丰富的精神世界,乐观的人生态度;还可引领学生在文章关键处补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如同样在教学五下第1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文中写到:“小鸟抖动彩翼,来这里搭窝筑巢;松鼠有了美丽的家园,快活得叽叽直叫”时,就可以引领学生想象“小松鼠会叽叽直叫些什么呢”以引导学生体会植树造林给动物带来的美好生活,在想象中体会植树造林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让学生在想象中学会感恩。此外,我们还可以引领学生在教学难点处补白,在文章结尾处补白等,让补白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3 补白后要准确评价,让评价提升效果

补白作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常客,我们早已不陌生,但为何同样的补白教学效果却相差很多呢?这主要是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补白进行准确、恰当的评价所导致的。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下第17课的《爱如茉莉》时,两位教师同样对文题进行了补白训练,“爱如 ”,一位教师在每个学生的补白后都说:“恩”“不错”,几乎每个学生的补白得到的评价都是一样的,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找不到自己与其他孩子的区别;而另一位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补白不同,适时评价、引导、激励,“你真会想象,你能说出两者的共同点,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吗”“你真是一个心思细腻富有爱心的孩子”“你能用更富有诗意的语言将你的想象说一下

吗……”同样的补白,但教师的评价引导不同,学生的收获也不同。因为第二位教师的评价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中,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学生争先恐后的补充回答,而第一位教师的课堂则慢慢的变得沉寂起来,长此以往,学生将对补白失去兴趣,在语文课堂中也难以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

此外,在引导学生补白时我们还要处理好补白的“质”与“量” 的关系,处理好“合理想象”与“过度想象”的关系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补白在语文课堂中“事半功倍”,才能在补白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补白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补白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事倍功半补白
ИДИОМЫ ОБ ЭФФЕКТИВНОСТИ
语文课堂上的“调味剂”
多元“补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立足文本,让思绪在空白处飞扬
“布白”技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运用
关于增强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效益的若干思考
追寻怎样的语文课堂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言文结合 触类旁通
懂你还是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