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兰
【摘要】“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关注学困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位教师不容忽视的任务。初中数学是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不太容易接受的一门学科,由于小学的时候就有些学生数学基础不太好,那么到中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自然就产生了学习上的困难,出现了学困生。本文从建立师生关系、激发兴趣、建立评价机制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方面论述如何进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关键词】学困生 师生关系 兴趣 评价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39-01
学困生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坐标、理想未来,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工作我尽可能从其自身出发,让他们最长足地成为其个体生命中的“瓦特与牛顿”。
一﹑以“诚”动其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前提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对待学困生的态度上,我们首先要“诚”。我们只有以发自心底的“诚”才能打动和感染学生。让他们从心里接受我们这个老师,而后才会接受我们的教学。
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教师对她班上的一名学困生表现的非常关心,经常过问他的学习与生活,也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了及时的鼓励。可有一天这名学生居然大吼着说“我不要你的关心,你不是真的关心我,你只是在我面前说我的好话,在别人面前你把我说的一文不值。”的确,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似乎某教师对某生十分关心,可就是得不到明显的转变效果。究其深层的原因,我们发现其实是出在这份关心上,这些教师只是因为关心班级的成绩或荣誉上才对某学困生特别的“关心”。
二、以“趣”动其性——树立信心、激发兴趣是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的起点
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生活是培养数学兴趣的最好课堂。,如能把兴趣培养成为一种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需要,就可以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觉自愿、主动学习数学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困生之所以“差”,往往是由于对我们设置的目标缺乏兴趣所至。因此,我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通过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例子丰富课堂,使之学起来有意思。
三、以“激”动其行——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手段
1.课堂上巧用激励性评价
学困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基础比较差,有自卑心理。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向学生提问比较难的问题,他们多数回答不上来,这样更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更会让他们抬不起头来。因此,教师可以提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让他们稍一掂脚就能摘到果子,也能尝到胜利果实的甜味。当学困生回答正确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只要发现学困生的一点点发光点,教师就要及时表扬。要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要让他们觉得“我”也行。
2.作业评语中巧用激励性评价
批改作业时,当学生的作业出现错误时,最好不要用叉号(对学生的精神有一定打击)来打错,可以用“?”在错误旁边标一下,一方面可以表示这一题错了,还可以暗示学生去思考一下为什么错了,如何去改正。这一批改符号对所有学生都适用,当然对学困生更适用了。当发现学困生的作业有错误或者潦草时,教师要心平气和的去找一找这位学生作业有没有什么优点,然后给这位学生写几句鼓励性评语。教师的激励性评语,好比甘甜的雨露,慢慢滲进学生的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与家长沟通中巧用激励性评价
学困生不仅在师生面前威信不高,而且在家长面前的威信也不高,因此教师平时在和家长谈话时,不要光向家长报忧,不报喜。对于学困生的一点点进步,教师也很有必要向家长汇报一下,让家长也能体会到孩子进步的快乐!同时也能增加家长管教孩子的信心。
此外,我们必须始终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及时表扬或奖励他们的点滴进步。教师一定要让学困生明白,遇到挫折和失败不气馁,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努力,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整,不停地向前进,就这样逐渐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常言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面对学困生,我们要表现出足够的恒心,不要因为转化过程出现的反复现象而放弃他们。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而有效地改善学困生学习面貌亦是一项长期地艰巨的工作,在此过程中,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学习情绪不稳定,还可能出现反复现象,所以教师更要做一个有心人,我相信只要实施有效的转化措施,学困生一定会战胜困难,学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学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