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 铸魂育人

2015-05-21 21:53范胜武
中小学校长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际视野

范胜武

[摘要]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思想、引领文化的重要使命。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在办学之初就在思索“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制定了校训“做豪迈的中国人”,确立了“培养兼具中国灵魂、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育人目标。围绕办学理念,学校廓清国际教育误区,立足国情、校情、生情,吸纳中西文化精髓,构建十二年一贯制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创设丰富多元的校内外活动、引入前沿教育模式、教学管理机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学生发展的国际教育之路,为学生筑牢道德之基,成长为符合国际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关键词]国际教育;中国灵魂;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4-0004-05

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思想、引领文化的重要使命,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每所学校的管理者在办学之初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早在学校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校训“做豪迈的中国人”,明确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作为国内首家“政企联办、校产国有、企业投资、专家办学”的寄宿制新型国际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对办学理念又进行了深入阐释:“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不仅要成为世界名校的生源基地,更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为此,我校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以中华文化为根本,吸纳传统教育优秀教学经验和模式,在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合理协调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注重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课程设计实施传承中西文化精髓,优势互补自成体系,为学生筑牢道德之基,打开国际视野,将中国情怀和国际眼光相结合,探索最适合中国孩子发展的国际教育模式。为学生成长为符合国际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铺设道路。

一、国际教育走出误区,立足本土,落地生根

全球化促使当前教育以培养能够和谐共存的全球公民为基本使命,致力于国际理解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彼此独立性与文化差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这一世界性教育课题相契合,提出未来10年我国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强调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当前国际化办学是大势所趋,但本人认为办国际学校有几个误区绝对不能走。第一个误区,是课程全盘西化。作为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我们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又引入了小班教学、合作探究、分层走班选课等先进理念,立足本土,打造了中西合璧的国际化课程体系,这也是学校能够突出重围、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个误区,是教师团队的全盘西化。外教确实有他们的优势,理念新颖、教学灵活,但在国内长大的孩子,已经适应了传统的教育体制,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国际学校要做的是为他们搭建中西教育的桥梁,实现过渡和融合。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外教、海归和中方教师“三套马车”共同驱动的局面,而且三者的配比非常契合学生的需求。真正为学生走向世界舞台保驾护航。第三个误区,是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评价和管理。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评价应该贯穿于他每一天、每一节课的表现,激励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自我表现中去。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过程评价体系,其中期末考试只占20%的比例,课堂表现、行为习惯以及在校内外各种活动中的表现都纳入到评价体系。第四个误区,是学习负担过重,造成学生倦学、厌学。现在的学生从小学起就面临各种考试、各种培训班的学习。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使许多学生无奈、厌倦,成了考试的“机器”,缺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下高效学习?除了采用小班教学、导师制等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人文关怀外,我们也尝试了在小学一年级取消考试,而代之以综合素质评价,通过“玩游戏通关”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规避了大量考场应试带来的负面作用,促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国际化教育绝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国情、校情的基础上兼容并蓄,以国际视野借鉴和应用世界各国优质学校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价值追求和办学经验,最终落脚到高度的民族认同上来,实现国际化课程与本土化课程的全方位整合。“教育国际化要引入国际教育中的先进元素,注重适合国情、校情的改革,以中国人自主管理为主导,形成自身特色与亮点,既能与国际教育衔接,又有与国际教育对话的空间,推进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与水平。”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这不仅是为孩子成长助力,更是为民族复兴铸魂!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教育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二、中西课程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是育人最重要的载体,决定着学校的品质。“课程建设要注重基础性、广博性和丰富性。”近几年,国际学校、国外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落地”,但这些“舶来品”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立足“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的课程目标,确立了“弘扬中华文化精髓,中西课程优势互补,适合中国学生发展”的课程定位,形成了自主性、多样性、全面性、选择性的课程特点,构建起国家课程、国际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为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需求,学校注重校本化课程的研发,各学部纷纷成立项目组,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制定独特的课程规划,潜心编撰百余本校本教材,开设了230门校本课程。在保证国家课程开全开足的同时,突出学校特色,使国际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大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立足国际学校的定位,结合国内的课程体系,我校构建了集小学EP课程、初中IP课程、高中AP课程、中美高中课程合作项目(双语、双学籍、双文凭)及外国学生HSK为一体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形成了基础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相结合的特色英语课程体系。其中,小学开展EP教学,提供听故事学英语、朗读训练、阅读和引导式写作、动画欣赏、动感歌谣、角色扮演等丰富的课程,注重寓教于乐、乐中施教,摆脱枯燥的知识讲解和机械的知识记忆;初中学习IP课程,采用探究合作的开放性教学方式,研发系列双语教材,扩展提炼知识,侧重初中生英语思维的培养和运用英语能力的提升;高中学习美国大学选修课程AP课程,开设英语长线课程,适应不同学力学生需求,提供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英语戏剧表演、英美文化等37门外教选修课,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与大多数国际学校的做法不同。我校并不是只靠国际化一条腿走路,而是给学生发展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初中阶段,所有中考科目开足开齐,给学生和家长留了“回头路”。因为初中阶段的孩子还不定型,未来的选择很可能存在变数,作为学校,要为学生和家长着想,不能把他们引上“独木桥”。同时开设英语国际直通车、双语数学、双语生物等课程,为将来走国际道路的学生打好基础。即使对于已经明确走“国际路线”的高中学生,中国历史、地理、政治和语文也是必修科目,因为高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中国,学习祖国的悠久历史、优秀文化,给他们打上中国的烙印。

中华文化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主体课程的重要补充。为学生成长插上了翅膀。学校课程系统齐全,开设了100多个门类的选修课、兴趣班,如瑜伽、高尔夫、奥斯卡经典影片欣赏、英语戏剧表演、英文电影配音艺术、英语沙龙、跆拳道等,通过这样的课堂,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发展特长的机会,助力学生成长。高中部还有丰富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模拟联合国社团、辩论社、话剧社、素描社、摄影社、中华武术社、跆拳道社、环保社、淘宝爱心社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众所周知。美国的大学更加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高分低能”将很难拿到名校的offer。我校为高中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这不仅为他们申请国外高校增加了底气,而且帮助其提前感受了国外高校的学习氛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校形成了一条龙式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各学段无缝衔接,确保学生顺利过渡。课程体系不仅包括课程,而且涵盖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采取了每班20人左右的小班制教学,要求教师由演讲者转换成引领者,注重关注每位学生的需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交流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观点,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不让学生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引入导师制和过程性评价,消除国内一考定终身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其分为不同类型,进行分层次梯度教学。实施选课走班制改革。整合新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多样化课程选择。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多元化发展。

三、传承中西文化精髓,铸中国魂、育国际人

在文化多元化、世界一体化的当今,如何处理引进与传承,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正在引发人们的思考。当我们在学习、借鉴的路上越走越快的时候,也要回头看看:孩子心中有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强支撑?对祖国的文化是否熟悉和自信?这关系国家的未来,也是检验国家教育影响力的重要标准。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9月24日,习总书记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再次强调:要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含义。我校要进一步采取举措,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我校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育人功能,将其覆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校文化建设中。着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认识之中,落实到学生言行举止之上,给学生文化的熏陶和人格的洗涤。“教育的任务在于,实现学生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发展相互结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精神素养的全面提高。”学校以特色课程创新教学模式,以校本教材提高学生素养。以诵读经典传承民族文化,以读书节活动涵养学生情操……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凝聚着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文化的中国灵魂牢牢扎根在学生们的心中,内化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小学部编写快乐诵读、主题阅读校本教材,举办诵读比赛、古诗比赛,引领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背诵诗词、美文、名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初中部打造语文学科教室,研发经典名篇赏析、经典作品话剧表演、古典音乐欣赏、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带领学生走遍祖国河山,开展集体诵读、课本剧、古诗词背诵、演讲比赛、定期编撰文集等活动,打造书香校园,以经典浸润人生;高中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欣赏课,学生以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为主题制作PPT展示,精心准备皮影戏、京剧国粹、美食文化等文化讲座,获得教育部课程专家好评,为即将奔赴海外的学生烙上鲜明的中国印记;为留学生编写美文诵读和HSK语法及词汇教材,填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空白,留学生组织了知音朗诵社,办起了汉字小报,在汉语文化节、文化之旅、毕业旅行及各种校园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剪纸、书法、篆刻、画脸谱、制作风筝等,尽情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他们中不少人成了“中国通”。一名留学生的剪纸作品获得了全国金奖,受到文化部部长鼓励,成就了一段佳话。在一系列课程和活动中,让学生从小就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优美的古诗词、国学经典等优秀文学作品中,重温经典、感悟国学,以琴棋书画、歌舞竞技等形式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与创新。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核心,重视做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优良遗产。“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是德、识、才、学诸因素的综合效应,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成为学生成才路上的障碍,甚至是致命的障碍。”学校聘请专家、名师独创《做人课》教材,内容涉及个人修养、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会、我与大自然,涉及传统道德思想和现代观念意识。孩子们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历史典故以及现代新闻,得到思想启蒙和心灵净化。在《做人课》的基础上,我校将孩子们身边的人和事编入《公民》《博识》课本,通过最鲜活的感恩教育、礼仪教育等各种活动,让公民所应具备的友善、互助、明理、自强、谦让、达礼、包容、诚信、节俭等传统美德融入到孩子们的血液里。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之魂。为了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学校举办“星星火炬代代传”活动,组织家长们为新人队的孩子系上红领巾,共同感受人队仪式的庄严,感受小小少年未来的责任,感受希望与梦想的代代相传;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天安门“少年先锋岗”活动,让学生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铭记历史、憧憬未来;多次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在纪念馆前开展庄严的宣誓仪式。学校充分发挥各种特殊节日的教育作用,策划系列主题活动,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红五月”活动、“放飞多彩中国梦,争做豪迈中国人”儿童节演出、“团旗飘扬90载,青春激荡放光彩”朗诵比赛等各类活动,一起陶冶情操,接受深刻的爱国教育。

作为全寄宿制学校,不仅严格抓课堂教学,各项管理也非常严谨、细致。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方面,我们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无论何时何地到学生宿舍去,被子都是“豆腐块”,卫生都干干净净。在礼仪教育方面,学校启动了“新世纪国际人”系列礼仪教育活动,定期评选“文明礼仪之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懂得感恩,才能学会生活,学校注重感恩教育,评选“感恩天使”,启迪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起:为了培养学生的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早在2007年学校就成立了光彩志愿者队,开展“分享幸福、快乐校园”系列公益活动,学生、家长、老师在亲身体验中切实感受了“感恩于心,志愿于行”、“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内涵。每年国际志愿者日,学校都会与基金会联合开展隆重的系列活动,吸纳新一批“光彩志愿者”入伍,为新一年的爱心帮扶加油助力。为了让学生学会分享、勤俭节约,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学校每年组织大型“跳蚤市场爱心义卖”,款项由光彩教育基金会捐赠打工子弟学校。

文化传承是中国梦的根基,文化融合更是连接世界梦的重要纽带。只有传承中西文化精髓。才能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优秀的世界公民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学校重视打造新型高效英语课堂,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升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围绕英语教学开展的各项活动特别是英语节始终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小学部丰富多彩的单词王比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故事会、英语圣诞晚会,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提高了他们用英语展示的水平。初中部的英语学习活动、纯英文圣诞歌会,国际高中部的圣诞嘉年华中英文晚会、定期英语角活动则从更高的难度和层次向学生提供了锻炼英语的机会。同时,学校还创造了许多让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在加拿大多伦多设立海外教育基地,与澳大利亚堪培拉阿尔法迪肯中学结为姊妹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世界课堂,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中学习、生活。他们用英语沟通和思考,体会文化的差异,学会了与人交往与合作;高中学生赴美国费尔蒙特学校学习美国历史和英语语言课程,做义工、参观名校、纪念馆,在homestay家庭的温馨生活中。锻炼口语和交际能力;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国友好学校以及著名大学的招生官来访,让学生在沟通中成长……各项活动的开展,大大提升了学生们国际交流力和自信心。

优秀的世界公民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对多元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浓郁的国际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从小接触各国习俗,提高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冬夏令营、全英文圣诞晚会、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故事会等“国际范儿”的校园活动,成了学生们感受多元文化的大课堂;“奥林匹克运动会”、“五洲城市运动会”、“最炫民俗风运动会”。每年一次,三年一个轮回,让每个在校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先进、时尚、国际化色彩鲜明的体育盛会中来。在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这个小“联合国”中,孩子们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国际文化的洗礼,实现了真正的中外融合。

4年时间,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已经在国际化办学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无论校园环境、生源质量、考试成绩还是师生精神面貌,都迈上了新的台阶。但是,我们并不满足于此,国际化办学之路,不仅要办出国际特色,更重要的是以一流的质量和卓越的队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快乐、幸福地成长与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志存高远、行为规范、思想活跃、人格健全,文化素质多元、能担大任的世界公民。

猜你喜欢
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下高校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国际视野下我国驰名商标的保护
搭建激情与梦想的舞台
国际合作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儿童音乐剧发展趋向分析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的大胆尝试
《矿山机械》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国际视野”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