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朝阳
摘 要: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很多地区都在实施一些课程教学改革政策,分组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分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让班级内形成轻松快乐、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模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分组合作 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B-0055-01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中,老师不仅需要负责传授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会这些内容,更需要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还有合作能力。分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互相合作探讨,提高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这不仅能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减轻学习压力,还可以加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一、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分组学习的基本步骤,应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进行小组组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因素进行划分,一般每组四到六个人比较合适。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并经常进行角色交换,让每个人都能在不同位置各有所得。学生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思考,踊跃发言,还要教会学生互相尊重,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能兼听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集众家意见之所长,以便得到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同时还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一般简单的问题可以用两人互说,例如,口算25×4=?这个问题多人同答的意义不大。有难度的问题采用四人或多人互说的形式来进行合作,比较有难度的问题一般都需要一些运算法则,适合学生多人互说,比较容易发现学生理解上的错误,例如,运算符号的先后问题a+b×c+d=?小学生很容易出现从前到后的运算习惯,即成为(a+b)×c+d的运算模式,而事实上的运算方式应为a+(b×c)+d的顺序。最后进行大组竞赛,将各学习小组进行编号,用积分竞答的方式让各小组对问题进行抢答,能够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学习竞争氛围。
二、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分组学习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一方面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合作,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课程教学的目标,找出教学内容存在的难点和重点,并提出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这种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学到课本相关知识,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研讨的兴趣,积极地展开合作,并对问题加以探讨。因此,问题的内容除了与数学相关外,还要具备有灵活、实用、综合能力强之类的开放性因素,让学生愿意接触。例如,面包3元一个、饼干3元一包、矿泉水1元一瓶、可乐2元一瓶,我有27元钱,请给我配一份两天一夜的夏令营食物。让学生想出多个解决方案,以增加学生思考的动力,提高研讨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进行激烈的交流。
三、给足研讨时间,并进行全班交流
一般问题的研讨时间不能过长,也不宜过短,保证学生在研讨期间,意见能够得到充分交流,而又不能耽误教学时间。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知识,来探讨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自主探讨分析,找出其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有利于知识的自我衍生,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问题。全班交流是分组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在最后进行。要求小组将自己讨论出的内容及结果进行阐述,取长补短,让各小组之间及学生之间的想法能够得到交流、补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最后教师应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制定“最默契小组奖”“集体智慧奖”等一些小组奖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更加乐于思考,积极发言。这样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形成组员竞争、小组竞争的良性发展,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分组学习对小学数学而言影响明显,引导学生互相合作探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本文主要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应用和探索进行了简单的讨论。事实上,分组学习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还有更完整、合理、有效的方式,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周丽娜.分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路[J].文理导航(下旬),2014,(3).
[2]谭运恒.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分组学习[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11).
[3]徐莉莉.分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4).
[4]沈东宁.小议分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上,下旬),2014,(12).
[5]蒋小婷.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应用[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4,(1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