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摘 要: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要找准时机。因此多媒体应用于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难点,降低学习坡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等。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找准时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B-0048-01
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生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最终促进了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但是,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用之过重画蛇添足的局面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应当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机进行必要的研究。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准多媒体运用的时机谈几点体会。
一、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对学生来讲大多是延续一些相对传统但是又相对陌生的知识,课堂教学时,老师们会发现学生往往对课堂内容有些茫然,这些茫然大多是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这时如果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课文写作背景,又能升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领悟。比如,在《民族英雄戚继光》一文的学习中,讲述的是在明朝嘉靖皇帝时位于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常年遭受日本海盗的侵扰,忠臣奉命整肃军纪抗击倭寇,戚继光智勇双全作战英勇最终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隐患。如果这时恰到好处地将他的生平采用多媒体教学呈现在学生面前,势必会有助于学生们深刻的感知课文的时代背景与戚继光保家卫国的忠贞人生态度。又如,我们在学习《火烧云》这一课时,打开电脑让学生可以直接搜索到《火烧云》的教学资料,火烧云的图片资料、文字解说一目了然。这样使学生轻松快捷地感知了课文意境,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在老师先前给出的阅读指导提纲的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上网查询,自行阅读文本,从中发现与质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这种自由和独立的学习能力,不仅形成新的知识建构,而且良好的自学和预习能力会受用终身。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时才会有主动学习的心劲。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创设情境课堂。这种声情并茂的教学方式最终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的提升。在讲解神话故事《三借芭蕉扇》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经典的《三借芭蕉扇》的动画片片段将孙悟空机智勇敢、敢于斗争、不畏艰难的性格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后配合老师的分析与讲解,毫无疑问这将会有效增强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又如,在写字教学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制作卡通动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写字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我们先让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字的关键笔画和特征,对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轻与重,以及起笔、收笔的要点等,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是除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以外的任何教学设备都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突出难点,降低学习坡度
教学过程中帮助孩子们把握重难点,消除思维障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了知识重难点,使学生们处于一种积极探寻的学习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此时运用多媒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课堂教学中,过去的课堂模式对于从小蝌蚪到青蛙这段生物转化历程的描述对学生们来讲比较难以理解,这时候采用多媒体形象而生动的播放小蝌蚪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过程这一非常直观的画面,将会有助于学生们对课堂教学中难点与重点的学习与理解。又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弄清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中比喻的巧妙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强大的展示功能,在大屏幕展示不同形态的云与天气的画面,就显得非常直观和具体了。
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当前制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课本上的例子有限,不能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使得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强。毫无疑问这时恰到好处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将会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借助多媒体视频教学信息的帮助,升华了教学。比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植物妈妈有办法》题材的动画片视频,把课堂营造为一个课文中的时空景象,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氛围当中再去了解植物传播种子,必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
习题练习时,按照学生们的学习基础与能力设置不同质与不同量的练习,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使得不同基础与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例如,在《鸟的天堂》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群鸟纷飞的动态美与大榕树的静态美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动静结合的目的,一动一静,映衬得恰到好处。使得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陶冶了情操,懂得去欣赏美。与此同时,配合老师对文章内容精辟的讲解,毫无疑问这将会在显著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袁瑢.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J].中小学电教(下),2014,(4).
[2]吴凤英.利用多媒体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质量的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