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喧 陶明星
【摘要】本文在“有+名词”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该结构的新解释,认为该结构里还存在转喻手法。
【关键词】认知 “有+名词” 转喻
一、前言
“有”字在汉语中是实意动词,常表示存在、所属关系,例如:有文化,有钱等。但是“有头脑”这一类词并不仅仅表示存在关系即“有头部这一个肢体部分”,还包含“某人头脑聪明做事灵活”的意思。那如何理解这样的“有+名词”结构呢?本文试从转喻的角度论述“有头脑”这一类词存在的合理性。
二、“有+名词”的相关研究
1.句法特征。“有+名词”结构属动宾结构。从层次分析的结果看,名词是实义动词“有”的宾语,属动宾结构。从结构的整体上看,“有+名词”表示人对客体形状或客体自身特点的客观描述。“有+名词”的主要特征可以和形容词联系在一起,其主要功能也与形容词相似。例如:
(1)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家。
(2)奥数也可以教得有乐趣。、
“很+有+名词”在句中大多充当谓语。例如:
(3)据说她很有青春力。
(4)男主人公金成恩帅气,相貌出众,(很)有女人缘。
(关于“程度副词+有+名词”的问题,贺阳(1994)、唐善生(2000)、姚占龙(2004)等都论述过,此处不再赘述。文中的“很+有+名词”结构看成是“很”修饰“有+名词”结构,表程度,不做额外分析。)
“有+名词”作定语时,一般需添加“的”。例如:
(5)他给女朋友买了一个有瑕疵的包。
(6)他是一个有内涵的人。
2.语义特征。“有+名词”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里层是“名词”,外层是“有+名词”,接下来就分层次论述该结构的语义特点。
首先,我们来分析该结构里的名词。在“有+名词”结构中,名词宾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所有名词都能进入此类格式的。“有+名词”结构中的名词具有自身的特点。一般只有抽象名词才能进入此类格式,如:“质感、礼貌”等。这些名词一般都是为了表示主观意识或客观事物。
(7)这姑娘有主见。
(8)韩素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很有说服力的回答。
并不是所有抽象名词都能进入此格式,有的抽象名词需添加抽象名词。如“现代”这个词本身并不能进入“有+名词”结构,当添加抽象名词“气息”之后,就能进入此结构。例如:
(9)这个城市有现代气息。
有的抽象名词需添加抽象性名词后缀,如“性”“力” “感”“心”“欲”“缘”等,才能进入“有+名词”结构。如“创造、诱惑、想象、空间、自尊、进取”等。例如:
(10)我有表现欲。
(11)他有进取心。
(12)你兄弟有幽默感。
(13)她有孩子缘。
有的抽象名词带不带词缀,都能进入此格式。例如:有成就/有成就感、有层次/有层次感、有哲理/有哲理性、有规律/很有规律性、有曲线/有曲线美等。
具体名词一般不能进入“很+有+名词”结构。研究发现,有些具体名词特别是表示人、处所、时间的名词,和此类结构有着某种联系,只要稍加变化就能进入“有+名词”结构。大多采用的是添加具有抽象性的名词后缀“风、腔”等方法,使其转变成抽象词语。如“学生、女人”等。例如:
(14)很有几分韩国风的炒肉。
(15)公猫身上很有男人味。
其次,“有+名词”结构的语义特征。现代汉语的“有”在句中出现时,一般表达两种意义,也就是存现句中的动态义和静态义。“有+名词”结构中,“有”字表现的是静态义,肯定事物的存在。“有”不仅表存在还可对事物的量进行模糊的表达。这也就表明“有+名词”具有表程度量的作用。张国宪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一文中将形容词的量性特征分为三个小类:一是弥散量与固化量;二是隐性量与显性量;三是静态量与动态量。同时,他又认为量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典型的性质形容词的量是隐性的。根据这一论述,可以知道,“有+名词”属于性质形容词的范畴,表述的量是隐性的。
3.研究问题。Bacelona(2000)定义:转喻是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概念映射,两个领域都包含在同一个领域内,以致源域提供通往靶域的心理通道。转喻是在一个认知域中映现,如部分代表整体就是一例,例如:There are a lot of intelligent heads in this university.(大学里有许多智者。)(直译:智慧头脑)。在上例子中,“Head”(头脑)代表人,是用人的器官代表整个人。Lakoff认为一个转喻通常是一个更抽象的转喻的具体表现。“头脑代表人”是“身体部位代表整体”的具体表现。
转喻是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理解和生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本文认为“有头脑”这类“有+名词”结构里的名词存在转喻映射。转喻是基于人类经验的概念性的认知方式,概念转喻在转喻表达中具有极大的生成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6):26-8.
[2]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4,(4).
【基金项目】长沙市科技局软科学资金专项“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过程中语言的作用”(k13080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