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华 徐晓玲 孙 超 向晓星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25001)
病例:患者女性,53岁,以“上腹部饱胀不适半年,加重一周”于2014-09-16至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伴反酸、嗳气,就诊于多家医院,两次胃镜检查均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予常规抑酸、护胃、促动力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后自行服用中药调理,症状略有好转。一周前上腹部不适加重,伴恶心,无呕吐,纳差,全身乏力,遂收住入院。患者既往无消化性溃疡以及其他胃肠道疾病史,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否认病毒性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和输血史,无烟酒不良嗜好,已绝经5年。
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9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20/9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楚,自动体位,营养良好,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中上腹轻压痛,无明显肌紧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血清 CA19-930.69 U/mL(参考范围:0 ~27 U/mL),粪隐血弱阳性,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常规、尿常规、胸部X线检查均无异常。上腹部增强CT检查示贲门、胃底壁增厚,明显强化,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腹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图1)。结合病史与相关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入院后予抑酸、护胃、促动力等治疗。胃镜检查示食管、贲门、胃窦、十二指肠球部未见明显异常,距门齿46 cm胃体后壁见一0.4 cm×0.5 cm大小的浅表溃疡,表面覆薄白苔,组织弹性可,周围黏膜稍有充血(图2)。于溃疡周边常规取活检3块送病理检查,见少量浅表黏膜内异型细胞散在浸润,细胞核大深染(图3A),提示胃体低分化腺癌。患者对检查结果表示异议,要求复查胃镜。再次行胃镜检查并于溃疡周边取活检3块送病理检查,提示为胃黏膜组织,边缘异型细胞弥漫分布,灶区呈腺管状,细胞核大深染(图3B),并见坏死组织,提示胃体低分化腺癌。遂转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术中见胃体部肿块1.0 cm×1.5 cm大小,质硬,边缘欠清,周围有略肿大淋巴结。送检标本包括全胃、上切缘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病理检查提示(胃)灶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图4);小弯、大弯、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结合术后病理和两次胃镜活检病理结果,考虑胃体低分化腺癌(一点癌)。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个月一般情况可,复查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局部和远处转移。
图1 上腹部增强CT检查示贲门、胃底壁增厚,腹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
图2 胃镜检查示胃体后壁浅表小溃疡,表面覆薄白苔,周围黏膜稍有充血
图3 两次胃镜检查胃体后壁小溃疡周边黏膜活检病理表现(HE染色,×100)
图4 胃癌根治术标本病理检查示(胃)灶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E染色,×100)
讨论:胃癌为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中居前列。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易漏诊或误诊。相对于其他上消化道检查方法(钡餐、腹部CT等),胃镜检查不仅可肉眼直视病灶,而且能对可疑病变直接钳取黏膜行病理检查,已成为诊断上消化道肿瘤的标准程序,胃镜下黏膜活检是早期胃癌,尤其是微小癌最有效的诊断手段[1]。文献报道内镜和多点活检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6.5%和94.9%,两者结合准确性可高达98.8%[2]。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早期胃癌内镜下形态常不典型,表现为胃炎样癌、小胃癌、微小或片状糜烂、息肉癌变、假性愈合等,较难判断其良恶性,漏诊时有发生。如本例患者以胃体后壁单发小溃疡为惟一表现,外院两次胃镜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分析漏诊原因可能为:①溃疡发生部位不典型,易被胃内残留液体遮蔽,导致视野不清而被操作者忽略;②溃疡小而表浅,肉眼形态与炎症难以区分,易使操作者放松警惕;③活检取材少而表浅,致阴性病理结果。由于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无特异性,常规予抑酸、护胃、促动力、中药调理等治疗,极易延误诊治时机。
患者本次入院后胃镜检查发现胃体后壁小溃疡,两次活检病理检查均提示低分化腺癌,遂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全胃标本大量系列切片示(胃)灶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未找见癌组织,未见明显腹腔淋巴结转移,故考虑为一点癌。中国医科大学胃癌研究室于1984年首次提出“一点癌”的概念[3],一点癌属于微小胃癌范畴,定义为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为癌,然而手术切除标本不仅肉眼未见癌灶(有时可伴良性溃疡或糜烂),经大量系列切片后仍未发现癌组织,病变以浅表溃疡和糜烂为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痛、食欲不振、饱胀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4]。本例早期胃癌肉眼形态为Ⅱc型,活检病理检查提示低分化腺癌,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仅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黏膜取材44块,胃体部位已基本取完),符合一点癌的定义。文献报道一点癌好发于胃窦(64.0%),其次为胃小弯、胃体前后壁、贲门、胃角、胃底,多为胃腺癌[4]。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和应用的普及,一点癌的检出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占早期胃癌检出率的4.2%[5]。由于胃黏膜淋巴网丰富,即使是非常微小的胃癌,亦可能发生转移,因此一点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仍为根治性胃切除术[4],尽管手术创伤大,但能使患者得到彻底治疗。选择内镜治疗应慎重,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本例患者诊治过程的体会为:胃镜操作者应始终秉承这一理念,即将每例受检者均视为可能的胃癌患者,提高警惕性,对胃腔进行充分观察,不放过任一可疑病变,有条件的地区应常规取活检,对可疑病变更应多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同时提高识别早期胃癌形态学表现的能力。对于病理结果疑似恶性而内镜下无典型病变可寻者,有必要将原组织蜡块再多切、深切,必要时加作AB/PAS黏液染色,或建议重取或在短期内再次取活检,临床上应慎用质子泵抑制剂以避免假性愈合。早期胃癌具有恶性溃疡周期(愈合→恶化→溃疡),部分凹陷型早期胃癌经适当治疗后,癌性溃疡可一度缩小甚至愈合,但其再生黏膜内或黏膜下仍有癌组织存在,对此类患者需积极随访[1]。对于一点癌的诊断,从胃镜检查、活检取材、活检病理诊断直至手术切除标本的大量系列切片病理检查,均应做到精确缜密,尤其是在手术标本中切取胃镜所见病变对应部位的黏膜标本时,数量不能少于30块,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1 陈晓宇.早期胃癌形态学表现和诊断体会[J].胃肠病学,2013,18(7):385-389.
2 Llanos O,Guzmán S,Duarte I.Accuracy of the first endoscopic procedure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astric lesions[J].Ann Surg,1982,195(2):224-226.
3 张文范,陈峻青,陈则行,等.微小胃癌、小胃癌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1985,7(2):135-137.
4 陈宏颖,林国伟,李剑英,等.胃“一点癌”3例报道及国内文献复习[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7):772-774.
5 张佩范,张荫昌,王梅先,等.早期胃癌中的特殊类型[J].中华肿瘤杂志,1990,12(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