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的两种精神

2015-05-12 14:04郭敏李朝品
科教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探索精神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郭敏+李朝品

摘 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对现代化人才评价的一个主要标准。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有目的地唤醒学生某些内在的精神品质,本文就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索事物本质的探索精神及对人类既得知识的批判继承精神与学生创新能力强弱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探索精神 批判精神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4.001

On Two Spirits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Train Students

GUO Min, LI Chaopin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Anhui 241001)

Abstract Develop collge students'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but also one of the main criteria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alent evaluation.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need to have a destination to wake some inherent spiritual qualities, this article o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to actively think about the nature of things to inherit the spirit of exploration and critiqu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ability of human knowledge acquired strength of the relationship.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spirits; critical spirit; innovative ability

0 导言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对现代化人才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创新能力大致可以定义为人在现有的知识体系基础上,通过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认识、反映、加工、改造现存物质及精神世界的能力。这是人类最伟大与高贵的能力,正是由于这一能力,才使得人类得以脱离了动物的本能生活而产生了人类文明;才使得人类文明从原始的低级层次逐步发展到今天高度发达的层次;才使得人类社会从蒙昧的状态进化到今天理性的状态;才使得人类从受自然威力的奴役境遇发展到拥有较强大的控制自然的能力。毫无疑问,创新能力将会引导人类发展至更高阶段。

中世纪后期哥白尼日心说的建立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时代,之后涌现出的一批科学巨匠以极具创新性的思想、理论及发明成果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人类的创新史,发展速度及程度取决于创新能力的强弱。那么创新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什么因素呢?恩格斯说社会的技术需要对人类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超过十所著名大学,罗素则认为著名学府在近代对推动人类创新能力上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他认为大学聚集了人类精英,体现着人类睿智,正是由于大学在未知领域探索中的一次次重大发现,推动并强化了人类的创新能力,进而带来了社会生活与生产各方面深刻的技术革新及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些革新在此前的社会里并非不需要。两人虽然对创新能力的推动力给出了似乎不一致的解释,但在实质上并不相悖,从根本上讲,一切创新能力的产生,包括大学的产生,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实在本质上两人均肯定了大学的重要性,尤其是现代科学形成以来,大量的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发现及发明主要是通过大学里的研究工作实现的,同时大学又是科技人员再生产的场所,肩负着向社会的年轻成员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特殊技能,训练他们严密、准确、逻辑思维能力的职能。所以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如果脱离了大学教育,那么一切具有社会重要性的创新发明的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各国均重视高等教育,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品质,既可以增强也可能削弱,高等教育如何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培育学生如下的两种精神是很重要的。

1  积极活跃的思索事物本质的精神

作为这个星球众多物种之一,人类目前对其他物种和地球环境及部分太空环境具有强大的控制能力。这一事实完全有赖于人类创新性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获得及强化源自对事物本质广泛而深入的思索。思索开阔人的视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使精神活动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终将有所发现与创新。那么促使人们思索的动因是什么呢?答案五花八门,但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生存压力,二是好奇心和兴趣。前者主要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下发挥作用,后者主要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发挥作用。

不难想象,早期的人类在自然环境及其他物种面前是很脆弱的,周围环境的无常变化、其他物种的袭扰都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在这严峻的生存压力下,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充分地发挥、发掘自己最强大的器官——大脑的功能来应对各种危机,思考如何获得食物及躲避危险,这种迫于生存压力而进行的思考、分析及行动刺激,强化了人类的创新能力并产生创新成果,如工具的生产运用、语言的形成、文字的产生、房屋的建造、城市的建设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便是生存压力的结果。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使得人类逐渐获得了相对于其他物种的生存优势,日渐脱离了危机四伏的原始生存环境。

今天再环顾周围,人类居住的环境几乎完全是人造的。在这种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中,人类远离了以前经常面临的生存威胁,很少能感觉得到巨大的生存压力(指原本意义上决定个体及物种生死存亡的压力,而非指现实社会中浮躁的追求成功与虚荣的压力),于是人们思想中的惰性成分便显现出来,乐于享受,倦于思考,创新精神也就有弱化的趋势。但人类天性中另有一种促进创新精神的品质,即探索未知事物和穷究世界本质的欲望和好奇心。可能是人类祖先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必须要弄清楚每一陌生事物的利害以获得安全感的谨慎习惯在潜意识中的存留,这一品质与生俱来,人在婴儿时期便对周围的事物具有了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促使人思考、分析事物的现象及本质,思考各种事件的过程及联系,通过联想、推理、解析、组合等方式对感受到的外界材料进行加工,而这一在好奇心驱使下的心灵活动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看到苹果落地的牛顿不见得会推演出万有引力定律,而观察到沸水壶盖被蒸汽顶起的瓦特也未见得就会发明出蒸汽机来。科学发现及技术革新的故事一而再地向我们证明了创新实践活动程度取决于好奇心驱使的心灵活动,深入的心灵活动又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虽与生俱来,但在个体的生长过程中被强化亦或弱化,主要依赖于他成长环境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的激发亦或抑制作用,在现代社会里,学校环境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从童年一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中,主要的社会活动几乎都与学校相关,而这段时期正是他们思维最活跃、最朦胧、最浪漫的阶段,能否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持续的专注精神以及创新实践能力,教育的内容及模式至关重要。根据教育内容应该与人的认知程度相适宜的原则,不同的教育阶段有着不尽相同的内容及教育模式,在此,笔者只论述大学阶段教育。

大学教育的内容亦如其它教育阶段,是人类在以往实践过程中所获得各种知识,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区几乎没有明显区别,但不同地区的受教育者之所以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创新能力,应该在教育模式中去寻找原因。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模式呢?教育者自身必须首先要进行判断和选择,在笔者看来,判断教育模式的好坏不外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将人类的既得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二是期望这些知识在受教育者身上产生什么效果。显然,理想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透彻理解知识中蕴含的事物本质,了解知识的来源及形成过程,感悟知识中所反映的人类智慧和探索精神,获得一种科学而开放的思维习惯及对周围事物的基本判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所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及疑惑,引发新的广泛的好奇心,并能尝试着自己去满足好奇心,无疑这种教育必定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这种教育应如何开展呢?笔者认为这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创新能力为目的教育必须是通才教育,应该在观念上打破限制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知识的条块分割,即使大学教育里有不同的专业划分,但不能使学生只局限在狭隘的专业知识内,而应使他们有机会有意愿去接触去追寻人类创造的一切有启发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集中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及文学家等经典著作里。可能会有人觉得学习专业外的知识是浪费学生的时间或者是不务正业,笔者不这么认为,因为广泛阅读经典会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知识体系,并明白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知识体系中所居的位置和作用,这非常有助于理解专业知识,不然只专注于局部而无视整体,便会犯下盲人摸象的错误,这无助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可通过选修课、讲座及读书交流会等诸多方式,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

2  对人类既得知识批判的继承精神

活跃的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但创新能力的实现必须以相当数量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能力的,一般来讲,实践经验越丰富,创新能力越强。相对于广袤的物质世界及无限的时间长河,生命有限的人类个体,其实践的广度及深度均受到极大的限制,但人类个体可以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丰富的间接实践经验加以弥补。知识是前人直接实践经验的结晶,可以说,没有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创新,就失去了人类进步的条件,但如果只是刻板保守、因循守旧地继承前人的知识,也会阻碍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碍新知识的形成,在大学教育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看待和继承前人知识的态度对培养其创新能力意义重大。正确态度必须是在对前人知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而正确的理解可以通过思考以下问题得到,即知识的本质内容是什么?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应持什么态度去学习?我们应该做知识的容器还是发酵器?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先回顾一下人类知识的形成过程。

人类最早的知识到底出现在历史的哪一时刻恐怕难以考究,但必定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刚开始时必定是个体的知识——即个体实践和创新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由于没有较稳定的载体,这些知识难以长久存在且难以保证知识的确切性,知识的分享也局限于有限的时空里,直至出现了文字,知识才能以较为稳定和确切的形式长久地流传下来。文字使得知识不仅以书面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且使得知识极大地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获得前人的实践经验及创造能力成为可能,使得后人能在先人实践的基础上开展新的实践,在先人创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创造,并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再以书面知识的形式传承下去。如此,人类的实践范围不断扩展与深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知识不断积累与发展,直至今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一过程依然会进行下去,而且是加速进行下去。因此人类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任何生活于地球的人均有机会参与的活动,是一个历史对现在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继承、完善、增长与更新的过程,是人类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

知识记录了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创新能力,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快速得到这些经验和能力,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对人类知识的局限性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任何时代的知识都不可能穷尽事物本质,都有其缺陷、不足甚至荒谬之处,人类的智慧就是在不断纠正完善前人的知识过程中发展进化的。如果我们把前人的知识作为圣谕,而没有一点批判精神,(下转第4页)(上接第2页)那么创新能力便会受到极大的损害甚至于枯萎,事实上近代科学的诞生正是以哥白尼、伽利略等对地心说及亚里斯多德理论的质疑和批判而兴起的。所以大学生必须要培养对人类知识的批判继承精神,对知识要进行推理判断和分析验证而不能盲目接受,把学习到的知识在头脑中整合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不能像容器一样只是机械地保存前人的知识。

3  结语

在人类知识的传承过程中,大学教育担负着两个基本职能,一是向受教育者传授既得知识,二是激发、启迪并强化受教育者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发展新知识。这两项职能的实现情况与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大小密切相关。以批判的精神向学生传递知识,以好奇、开放、联系、变化的眼光引导学生观察未知事物,必将不断启迪、强化他们的创新能力。相反,以僵化、刻板的态度进行教学实践,学生将机械地接受前人知识,麻木、被动地看待周围事物,对丰富、鲜活的物质世界视而不见,对事物缺乏灵敏的感受,这将会抑制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但绝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其切实的决定因素,教育者只有不断思索、探究其决定因素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本文浅议了培养学生继承知识的批判精神和积极思索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的重要性,望与各位教育工作者探讨交流,期盼能给予批评指教。

基金:皖南医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4jyxm14); 皖南医学院精品课程(2010-10)

猜你喜欢
探索精神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新课标下如何构建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性
联姻网络,让语文课堂精彩飞扬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