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军 朱莹 陈子光 孙剑飞 吕兴群
摘 要 文章针对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了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背景及必要性,提出了建立此机制的关键因素,可以为优化高校专业结构,保持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 专业 预警 退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4.004
College Major Early Warning and Exit Mechanism
ZHAO Wenjun[1], ZHU Ying[1], CHEN Ziguang[1], SUN Jianfei[1], LV Xingqun[2]
([1]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2] Academy of Entrepreneurship,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 Focusing on solving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the major sett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our country, the background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major early warning and exit mechanism are analyzed and the key factors for creating the mechanism are presented, it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optimizing the major structure and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ajor; early warning; exit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随之改变。专业作为社会与高校连接的主要桥梁,其发展应与社会发展紧密契合,如实地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性。如何调整专业结构,避免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市场供求错位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大挑战。在高校专业同质化、同构化、区分度低,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科学地建立高校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迫在眉睫。
1 专业预警的概念
预警是指在事情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发现、分析、判断并做出反应的一种制度,通过预警可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专业预警通常是指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对高校的专业结构布局、专业培养模式和专业需求程度等关键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而为高校的专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提供客观依据的整体系统。专业预警的主要流程是通过分析和统计对专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相关信息,处理信息数据,提炼信息特性,并将数据结果与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分析专业发展是否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对偏离目标的专业发出预警,结合分析结果对专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与优化。
2 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背景
2007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高校应以社会经济需求为主要导向,合理有效地设置学科及专业。同时,还应建立针对人才需求的监测及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状况的变化趋势,为高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提供依据。这是国家首次在文件中明确提出用“监测预报制度”对人才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②
2012年,为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③《意见》指出高校应通过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学科类型,从而达到顺应经济发展潮流、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
2010年,上海市教委会引导高等院校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并详细提供哪些专业要减招、停招的信息,让一些过剩、过时专业逐渐“退出”。④同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上海会在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发展中探索、实施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市政府对高校新设专业招生、现有专业减招中的分类指导作用,并逐步建立、健全高等院校专业退出的预警机制,从而形成一系列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学科专业体系。⑤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也发布了《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的意见》(黔教高发〔2012〕243号),⑥《意见》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十名的专业将被列入专业预警名单并逐步减少其招生人数。如果专业连续三年被列入预警名单,无特殊原因,专业将被执行退出机制,停止招生。
3 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是优化学科配置、调整专业结构、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质量大幅提高的必然需求。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地制约了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 专业设置的重复性
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降低招生标准,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由于此类专业门槛相对较低、占用资源少、见效快,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现象使得许多高校的专业结构重复性严重,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低水平上的重复配置,导致短时间内在社会上涌现出大批教育质量不高的、专业知识雷同的毕业生,就业极度困难。这是重复性专业结构的发展必然,不仅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3.2 专业设置的盲从性
专业设置的盲从性主要是缺少科学的专业规划,仅仅盲从与其他高校类似专业,没有围绕现有条件办专业,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盲从往往导致高校不重视办学质量,只是针对当时的“热门”专业来设置新专业。这种不进行科学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的专业会在发展过程中直接导致高校学生就业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过度浪费,难以长远发展。
3.3 专业调整的滞后性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以就业为导向,使得专业结构与市场人才需求紧密相关。但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随着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劳动力供求等主导性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一些“热门”专业办学几年后,由于人才数量的饱和,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会下降,相关专业就需要及时调整。然而,高校决策层往往会顾忌,如果撤销一个专业,该专业的软、硬件设施均要闲置,相关专业教师也面临安置、转岗及调离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因此高校宁愿维持现状也不会轻易撤销已设置的专业,导致专业调整存在极大的滞后性。这种专业调整中的决策反应缓慢所导致的滞后性会在招生、培育、就业等多个方面对高校造成不利影响,并导致国家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4 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建立
针对专业设置存在的相关问题,高校应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与教学质量,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建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4.1 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相关功能
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功能主要包括专业结构信息的收集、检测、预报、调整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等作用。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对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收集与高校相关的政策、高校自身教育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对比,判断风险的发展程度及是否达到报警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筛选判断指标体系中的异常情况。当发现可能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出现时,预警机制能迅速发出警告。同时,可以判断高校教育教学存在的具体弊病,及时找出导致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采取措施更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偏差或过失,防止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预警机制的建立还应促进所有涉及的教职工自觉接受督查,主动进行自查,及时发现已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有利于增强全校教职工的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促使大家集中精力,专注于任务,形成统一的协作理念和协作技能,达到高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4.2 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建立原则
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是通过对高校专业教学质量相关的信息和现象进行反馈、分析、检测,评估其与教育培养目标偏离的程度,对可能发生的教育后果发出预先警报,具有一系列预防、调整或补救功能的整体机制。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4.2.1 机制常设原则
预警机制应始终处于设置与运作状态,而不是临时地、偶然地或应急地为了达到某种短期目标而工作。高校需要单独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常设机构, 把危机预警纳入到高校日常管理体系中,而非临时调拨的协调性机构,要能长期承担危机预警和处置的重任。
4.2.2 快速反应原则
预警机制应该具有快速处理相关信息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所在,对暴露出的教育质量隐患问题快速做出反应,以达到早报警,快反应,防患于未然的关键性功能,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进一步扩展。
4.2.3 针对性原则
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要有明确且具体的针对性。从本质上区分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关键因素,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对某些个性的问题,则要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对于教育质量中出现的重大隐患,应针对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或本质指标提出预警,使其具有明确的改正方向和准确定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4.3 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组织结构
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信息管理系统、专家分析系统、专业警报系统及专业决策管理系统。
图1
信息管理系统是对高校专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统计和分析。关键要素是要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权威性,系统要根据自身目标设定来确定收集信息的领域和范围,关键指标则是对教育质量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主要参数。
由教育质量评判涉及领域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所决定,专家分析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包括:信息的定期更新,参考与培养目标相关的权威研究报告,提供专家评判的科学预案,提出相应的建议等。在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应当不断充实专家队伍,提高专家系统门槛,所有专家系统的人员都应当是预警总目标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资深专家。
专业警报机制是通过分析决策机制发出的相关指令,综合判断预警所涉及的相关指标和因素是否大于预警阀值,从而判断是否发出警报。具体形式是通过类似于红、黄、绿交通信号灯的一组标志作为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将预控决策指令直观地、符号化地反映出来。
决策管理系统是对相关警报快速做出反应,根据警报系统发出的相关信息综合判断相应对策,并根据警报级别,考虑是否需要做出重大决策。决策机制是为重要决策者提供应对教育质量危机的重要系统,是具有应急性、思路性、提示性功能的智能互动系统。
5 结论
加强高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促进人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高校迈入大众化阶段后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是推动高校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高校合理地、及时地、动态地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对提升教育质量、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保证高校教育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 付强.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3:9-11.
② 关长海.基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专业预警体系建构初探[J].北京教育(德育),2012.10(619):4-8.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20-24.
④ 阙明坤.“高校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值得推广[J].教育与职业,2010.7:90.
⑤ 董少校.上海探索建立高校专业退出预警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0-4-10(001).
⑥ 高教处.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的意见.http://www.gzsjyt.gov.cn/Item/24043.aspx[DB/OL].贵州省教育厅,201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