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2015-05-12 02:38刘燕舞
科教导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能力培养

刘燕舞

摘 要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学院2014级新生为例调查了解大学新生适应能力。方法:从学业(专业)、个体性格、人际关系、心理体验、态度及行为五个维度制作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发现该院新生适应能力整体偏低。根据调查,本文结合类似相关研究提出培养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新生 适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4.090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Freshmen Adaptability

——Take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s,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Grade 2014 freshmen as an example

LIU Yanwu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Grade 2014 freshmen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college freshmen adaptation ability. Methods: From academic (professional), individual personality, interpersonal,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ttitude and behavior produced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alysis. The survey found that overall hospital neonatal adaptive capacity is low.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is paper recommends that similar studies proposed training freshmen adapt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freshmen; adaptability; train

适应是指个体与环境的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适应是指一个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使其个人需要能够在环境中得到满足的过程,适应也是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大学新生适应界定为:个体在生活、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主动顺应,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认知和情感上的平衡,产生符合外部环境要求的行为。大学新生适应能力是指个体所处环境变化时的应对能力。大学是青少年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能使大学生更好地规划大学生生活,进行正确地自我定位,顺利地度过转折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随着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的变化,许多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不适感,甚至出现适应障碍。

为了了解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具体情况,培养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特展开相关调研。本研究选取湖南省长沙市X大学二级学院新生为例进行调查研究。

1 调查报告

1.1 调查对象及主要结果

本研究对442名新生进行调查,发放442份问卷,回收442份。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1:4,包括三个专业,共十个行政班级,其中6个行政班级为该校的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制本科专业,年龄比高招本科学生普遍小1岁。据调查,在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你是否有信心适应的问题上,54.10%的同学选择了“不是很有信心,需要一些帮助”的选项。在“进入大学后,哪些事情令自己感到苦恼”问题上,选择相关选项的比例为:①感到孤独寂寞,远离父母难以独立面对生活(19%);②学习没有方向,没有动力,不适应教学方法(30.14%);③同学关系、恋爱相处、集体融入适应困难(31.14%);④其他方面(时间利用、竞争压力等)(23.46%)。这与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及相关存在方面的预设较吻合。本问卷从学业(专业)、个体性格、人际关系、心理体验、态度及行为五个维度共14个问题进行设计。

1.2 主要调研结果及分析

(1)关于专业的选择与学习信心的建立(表1、表2)。

表1 专业选择

表2 专业学习信心

在学生专业的选取上,对专业学习有初始动力的同学学习心态积极。而外在压力的过多介入,让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被抑制。

(2)性格取向的自我评价(表3、表4)。

表3 性格表现积极取向

表4 性格表现消极取向

学生在性格自我评价时,积极取向多于消极取向,但二者又十分接近。学生现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尚未定型,很大程度上都带有双重性。

(3)人际关系自我评价。

表5 人际关系自我满意度评价

表6 与室友相处的适应评价

从以上调研结果(表5、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自身人际关系评价满意感较低,但是在与室友(同学)相处时,大部分同学持积极的态度。这反映学生有积极适应新环境的努力倾向。

(4)心理体验。

表7 大学生活与心理预期

表8 压力对学习影响的自我评价

从以上数据(表7、表8)可以看出,在大学生活与心理预期是否平衡方面,大部分学生入学报到后有明显的落差感。在面对压力对学习的影响时,大部分同学表示,压力阻碍了学习的效果,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采取逃避学习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同学能体验到压力的正面影响。适当的压力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但需要主体积极应对压力,化压力为行为动力。endprint

(5)态度及行为(表9、表10)。

表9 面对压力的排遣方式

表10 是否有专业学习及能力提升的计划和行动

在维度细分的有关学习及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同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学习方式适应上,约52%的同学能积极调整状态,主动寻求帮助。但也有约10%的同学,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或逃避,或放弃。在人际沟通方面,约52%的同学能持主动态度和行为,积极与人沟通,28%的同学表示茫然,接近20%的同学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应对是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情绪困扰而采取的方法、手段或策略,其本质上就是一种适应过程,它是认知和行为的综合体。积极应对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 改变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能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①

1.3 相关访谈的了解

(1)该学院新生中,有6个行政班级的学生是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制的学生,学生经过转籍考试(相当于高考)入大学时普遍年龄偏低。新生入学时平均年龄不足18岁。由于没有经历三年高中的强化学习与历练,学生的心理年龄偏低,耐挫折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低。这部分学生性格尚未定型,大部分同学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性格。

(2)原有的学习及生活习惯的影响。在入大学前,大部分同学的学习都是被动的,或被安排的,学生本人只要配合努力就能有不错的成绩。但是入大学后,优秀的学生很多。原有的优势消减。学习上需要学生本人自主,并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很多同学表示难以调整状态,难以做好学习上的自我管理。且由于大学的知识更深奥宽泛,大部分同学表示专业学习的难度大。生活上,学生在入大学前一般有父母亲照顾,之前自理能力培养欠缺,入大学后,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感。

(3)青春期人格尚未定型。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从关注他人转向关注自我,开始张扬自我的个性。同时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风俗习惯的地区、不同背景的家庭,学生之间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差别。较之于原来小范围的人际圈,学生感觉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生活在同寝室的同学,空间的缩小,交往距离的拉近,更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微妙。

2 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生理上的发育成熟与文化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提高外,还需要完成的是个人角色的确立以及独立性的形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表明,大学生入学适应不良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对大学生活的认知失调,入大学前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学生过度美化了大学生活;第二、自我评价偏差:第一种表现是现实本我与理想我的差距; 第二种表现是自我意识不恰当,容易出现偏高与偏低两极分化的现象;第三、心理的成熟与不成熟并存。②大学新生适应与心理应激、人格的关系研究表明,新生适应、心理应激和人格三者之间两两存在显著相关,人格的中介效应显著。在个人的人格特征方面,活跃、坚韧、利他、随和维度均与适应各维度有显著的正相关。个体人格特征不同引起了个体对不同压力的感受力,进而影响他的应对方式。所以可以推断人格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个体的适应。③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与家庭关系的和谐呈正相关,与EPQ的内外倾向也呈正相关,良好的个性的大学生更有利于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④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大学新生(17~22岁)正处于自我同一期的发展阶段,个体发展的主要危机是如何处理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矛盾。在这个阶段,个体意识分化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要达到统一,这种统一就是自我同一性。如果对自己的本质、价值观没有形成稳定的、前后一致的认识,任何环境的改变都会引起个体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与评价。所以,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在本质上是大学生在从高中到大学的环境变化下,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结果。如何将自我与环境整合起来,达到和谐状态,是新生人格发展的必然任务,心理适应问题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⑤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如何帮助大学生迈好这一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学校优质文化的营造。在精神文化上,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面貌,让学生体验学校优良的文化精髓,增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在制度层面上,有科学合理,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遇到困难及诉求时有顺畅的求助渠道及有效的帮助。在物质文化层面,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特别是宿舍、食堂、图书馆、机房等公共场所的优质服务能增强学生对大学满意度,进而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2)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通过讲座、座谈及班级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会适应环境、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在学生的认知上,需要纠正学生对大学及大学生活等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在学生的行为激励上,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压力,面对挫折。在学生的人格培养上,通过榜样示范、活动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坚毅、乐观及健全完善的人格。

(3)重视心理疏导及辅导工作。重视学生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及辅导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让辅导员从沉重而又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班级事物从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分离出去,还学生辅导工作应有的阵地,让辅导员回归本有的角色定位。学生遇到心理上的困扰,如不能及时得到帮助及指导将使学生对环境、对自我的认同度降低,进而产生挫败感。这为学生的发展埋下隐患,也为学生工作带来危机。在工作机制上,重视二级学院学生成长辅导室的建设,加大专业教师培养,人员配备和经费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辅导室的功能,而不是让学生成长辅导室停留“突发事件出现时应对危机”“平时无关重要”的位置上,要使学生成长辅导室的工作常态化,常规化。现代社会个体适应的特点之一是相对平衡期缩短,动态调整期变长。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思想及心理发展的动态并不断跟进,及时化解学生成长中的心理不协调的困惑,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3 本研究的不足

调研的对象不宽泛,对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缺乏分析。对问题细分的维度没有建立相关性分析。

注释

① 王恺迪.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4.7.

② 刘淑俊.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心理学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③ 李晓彧.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1).

④ 郑海英等.大学生学习适应影响因素研究[J].高教研究,2014.5.

⑤ 钟向阳.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对高校新生心理适应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新生适应能力培养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