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策略: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刍论

2015-05-12 22:24:52张富宝
科教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

张富宝

摘 要 高校青年教师课堂容易出现教学投入不足,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不够,必要的讲课技巧和个性化的思考状态缺乏等共同的问题。其解决策略在于,要有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追求,要积极主动贴近和关爱学生,要有通观意识、学科意识、问题意识与当代意识。

关键词 教学艺术 通观意识 学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2.028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Discussion on Young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Art

——Take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Teaching for Example

ZHANG Fubao

(School of Humanitie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Abstract Young college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prone to lack of investment, lack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lecturing necessary thinking skills and personal status, such as a lack of common problems. Their solution strategies that have self-reflection, the pursuit of self-transcendence, to actively close and care for students, there must be general awareness, discipline awareness,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and contemporary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teaching art; general awareness; discipline awareness

1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无论是从学术视野、知识结构、教师素养以及人生经验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正因为如此,讲课大多会讲得平稳、平实甚至是平淡,缺少一些亮点,缺少一点个人的风格,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共同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教学投入不够。包括时间、精力、情感的投入都还不够,尤其是情感的投入不够,对上课动力不足,缺乏热情。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比如主观上还不够重视,客观上生活压力大,工作忙,孩子小等。但无论如何,上课投入的不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程的效果,没有情感投入的课堂必将是平庸的课堂。我们不妨问问自己,在讲课的时候能不能感动自己?能不能让自己听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百家讲坛》上曾经播放过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讲《红楼梦》的片段,在讲到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那一段时,老人竟然忘情地流下了热泪。他的泪水让我记忆尤新。这就是一种情感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泪水,也可以是微笑;可以是沉思默想,也可以是慷慨激昂,总而言之,它对教学有一种催化的作用。

(2)对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升。比如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缺少个人的理解和延伸,变成了教材知识的“传声筒”。这里面牵扯到如何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的问题。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是最基础的东西,包括知识线索、结构框架和文化背景等等,应该是我们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是一种参考资源而不是终极结论。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对教材有所调整,有所取舍,当然最好是有所超越。事实上,没有多年的教学功力,这一点很难完成;比如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针对性不强,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堂课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没有中心内容与中心问题,重点难点不够突出,详略处理不够妥当,“面面俱到”,结果却“面面未到”;比如对内容的讲授还不能做到深入浅出,尤其是结合实例、结合作品不够,容易使课堂失去感染力和趣味性。

(3)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还缺少一些必要的技巧。比如语气、语调有点平缓、呆板,缺少节奏的变化,就像庙里敲木鱼、哄孩子睡觉,同一个节奏容易让人昏沉;比如语言表述不够清晰,语速过快,学生无法记住重要的信息以致于失去听课的兴趣;比如不能很好地利用眼神抓住学生,并与之进行互动交流,讲课变成了单向度的“自说自话”,老师的眼神应该要定,不能游离,也不能茫然或漠然;比如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过于随意,在一些次要的环节上甚至是不必要的环节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细节肿大症”;比如提问时对学生的引导不够,一个问题常常把学生问得不知所措,如坠五里云雾;比如板书书写不够规范,主板与副板的设计缺少艺术性,有的字迹潦草,有的没有把重要的人名、术语、书名等等写出来给学生看。虽然现在很多青年教师都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应该有限度,不能喧宾夺主,传统的板书依然不可偏废。在板书当中,主板应该是一堂课的“魂”,显示最核心的内容和线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上完课就应该“钉”在黑板上,一目了然;而副板应该是“血肉”,显示知识点,起到补充、丰富和完善的作用,上课的时候可以随意修改。

(4)讲课缺少一些亮点,缺少一点思考的状态,没有体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当然这个标准太高,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一点点去靠近。缺少亮点就是说,一堂课大都是平铺直叙,缺少高潮,不能触动人心;缺少思考状态,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是僵硬的,启发性还不够,大都停留在知识点与概念的传授上,还沒有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进行思考;没有体现出个人风格,就是说我们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陈平原先生在研究大学精神的时候曾经提到一个观点,说所谓“大学精神”往往是通过一些教授的“故事”而代代传承的,我个人非常认可这一点。比如老北大时,蔡元培的光风霁月,胡适的风流倜傥,陈独秀的锋芒毕露,辜鸿铭的偏执怪异等等成就了他们的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源于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素养,源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些“故事”往往就是个性风格的最好体现。据回忆材料,在西南联大,历史学教授雷海宗,一支粉笔上讲台,一旦开讲,便神采飞扬,将人物、事件和来龙去脉阐述得十分清晰,连具体年代和各种数字,有人核对,毫无差错。中文系教授闻一多、游国恩等人曾同时开设《楚辞》一课,他们各有侧重和特色,便于学生比较与思考。闻一多不讲《离骚》,而独讲《天问》一篇,逐段逐句展开分析,不仅教会了学生真正读懂一篇古诗,而且还教会了他读懂一个作者和一个时代。国学大师陈寅恪曾在第一节课上宣布:“别人讲过的东西我不讲”,“我只讲以前没有人讲过的东西。”这些“故事”真的让人无限神往,可惜现在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少了。我们当然不可能创造出这种境界的“大故事”,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放低标准,能不能想办法让学生以“小故事”的方式记住我们?或许一个老师的最大幸福就是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吧。

2 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1)从如何把握自己来说。笔者认为需要有一种自我反思的习惯,有自我超越的追求。所谓“自我反思的习惯”,就是一堂课上下来之后,自己要去总结反思,这堂课成功的地方在哪儿?失败的地方在哪儿?今后应该怎么调整和改进?最好能以日志的方式记下来,不断提醒和鞭策自己。一学期课上完之后,也可以去想,这学期课的成与败;一门课上完之后,去想这门课的成与败。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自我反思的习惯,不仅可以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也可以深入认识自我,为将来的超越打下坚实的基础。

讲课是老师的“本行”,立足之根,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艺术行为,因此,它要求我们葆有“自我超越的追求”。如果说一个运动员的最高目标是奥运会,那么一个教师呢?我觉得一门课在上的过程中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上完之后能让学生喜欢就是很成功的,当然,最高的境界是它能对学生产生长时段的甚至是一生的影响,起到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这应当是老师的最高目标。套用接受美学理论来说,教学过程也要经历共鸣——领悟——延留三个阶段。“共鸣”就是让学生有所“感”(感动、感发),“领悟”就是让学生有所“觉”(觉悟、思考),“延留”就是让学生有所“行”(行动、实践)。如果有了这种超越性的追求,它作为一种内驱力就会驱动你去认真地去备课,热情地去教学,进而深入地搞科研。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讲人的“自我实现”理论,通俗地说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也意味着,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就能成为优秀的老师。

(2)从如何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来说。首先,要有一种“通观意识”,即从整体上去把握一堂课,一学期课,一门课,甚至是相关相近的几门课,用核心观点、核心问题去统摄内容和材料,这样才能对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有清晰的定位,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使内容前后贯通、详略得当。当然,还应该从微观方面着手,认真经营每一堂课。我觉得在这一点上高校课堂应该向中学课堂学习一些东西,在保持高校课堂已有的学术性、思想性、自由性等特点之上,还应该借鉴中学课堂的技术性、实践性和严密性。这里面就包括语气、语调、语速、板书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要有一种“学科意识”,即运用学科思维去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验,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把握本学科的关节点或元问题,并且在讲课的时候注意对学生进行学科意识、学科思维的训练。比如文学课应该突出“文学性”的特点与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与文学创造力,不能讲成历史课、社会学课与文化课,文艺理论课应该突出“理论性”的特点和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乐趣,不能讲成艺术欣赏课、名作导读课。比如在讲“诗学”的概念时,我首先引入当代中国诗坛上“梨花体”“羊羔体”“废话体”等诗歌作品与现象,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去思考,“什么是诗”,进而去思考“什么是诗学”等问题,循序渐进,逐步搞清楚理论研究的关注点与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再次,要有一种“问题意识”,把知识激活为思想,把理论还原于现实。打比方来说,“问题”本身就像吸铁石一样,能制造出一种磁场效应,能把那些零散的、破碎的、隐蔽的东西凝聚成一个整体;“问题”也像是种子一样,具有孕育生命的力量,能让你在蓦然回首中看到一片森林。如果我们能带着“问题”去备课、讲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去思考,去阅读,去写作,我想一定会有很大的成效。这可能也是“做学问”这个词的部分含义,“学”指的是知识的积淀,“问”指的是问题的发现。比如在讲美学课时,我把美学原理的内容归纳为五大元问题:即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什么是美感,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育,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就有了整体性的把握,无论什么样的美学原理,其实大体上都是围绕着这五大问题展开的,只是在每一个问题上偏重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启发学生寻找自己关注的、感兴趣的美学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比如有的同学以宁夏西部影视城拍摄的电影为例,对宁夏电影的“荒凉美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以此为题成功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甚至产生了毕业论文的选题,从中受益良多。

最后,要有一种“当代意识”,也就是在教学中要体现出新的、当下的思想与观念,要关注新方法的实践和应用,要关注新材料的整理和研究,要注意时代性和学术性的统一。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必然要与时俱进,如果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只能是自欺欺人。比如在讲到当代审美观念嬗变问题时,我让学生结合“蒙(下转第84页)(上接第57页)娜丽莎”的“恶搞现象”来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理论的分析与阐释。这样不仅会让学生有更为“切身”的感受,而且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理论热情。

(3)从如何把握教学对象上来说。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其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知识結构、接受能力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点在高校课堂中很容易被忽略。如果对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我们的课堂可能会不太成功。比如有的老师把本科生当作高中生来对待,讲内容容易浅;有的老师把本科生当作研究生来对待,讲内容又过深,都是不妥当的。在平常代课的时候,还有做本科生导师的时候以及指导论文的时候,笔者了解到的一个情况是,我们现在的师生关系比较远,比较淡,甚至比较漠然。大部分老师只管上课,上完赶校车走人,学生对老师是“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师生之间交流太少,距离拉大,这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当然现在的学生比较复杂,学风也普遍不好,我们姑且不论学生,单从老师的角度上来说,最好能适当地用学生的视角去思考一些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另外,不妨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兴趣小组的实施以及毕业论文的指导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建立起立体的、动态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为宁夏大学教师教育改革工程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2014年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
优化课堂教学艺术,打造高效课堂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6:20:12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堂的教学艺术
如何让思想品德课堂鲜活起来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艺术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1期)2016-12-19 08:24:14
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分析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探索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59:3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8:49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