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015-05-12 21:23张中璇
甘肃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科学素养培养

张中璇

【关键词】 生物教学;科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108—01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以阐述。

一、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观察素养

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人手。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启迪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金钥匙。如,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植物叶子的形态,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去采集植物的叶子,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叶子的外形和特征,要求学生观察叶子的颜色、大小、形状,认识叶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其次,培养综合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的深度。学生对观察的对象往往缺乏思考和分析,看不到观察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综合观察的习惯。例如,观察生态系统的组成,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发生,而应进行综合观察,才能认识生态系统的结构,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最后,培养记录的习惯,提高观察的广度。学生的观察往往带有随意性、片面性,观察过的现象是局部的,缺乏整体性。因而,培养学生及时作全面记录的习惯尤其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先观察什么,然后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应注意什么,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这样的观察结果才真实、全面。

二、组织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的关键是创新,包括实验方法设计、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数据收集等方面的创新。教师对此应逐步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尝试、总结。

如,在做“渗透作用”这一实验前,“半透膜”的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一般用的是动物膀胱膜,而获得膀胱膜并不十分容易。能否采用其他材料当半透膜呢?有人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鳔等。不妨把这些材料都找出来,逐个试验,结果会发现鸡蛋膜和鱼鳔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包括课题的选择、课题实验设计、实验报告写作等各个方面,都是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来完成,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提供某些资料,或者对一些实验的技术及时进行指导。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实用性——渗透生活常识、农业技术、生产绿色食品等热点问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生物,并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首先,通过分析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时,可以列举常见作物玉米、瓜类等在春季播种过早时,会出现“种子霉烂”现象。用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种子萌发时,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充足的氧气”。造成“种子霉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早春地温达不到这些作物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要求,种子受微生物浸染而造成霉烂,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种子萌发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的理解。

其次,关注热点问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资源匮乏、人类健康、传染病预防等问题。例如,1996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1997年香港禽流感、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1999年比利时等国二恶英、2001年欧洲爆发口蹄疫以及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型性肺炎、2014年肆虐于非洲的埃博拉病毒等。

最后,注重生物教学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加强理论知识渗透。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尽量将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养殖,微生物发酵等实用技术渗透到生物课理论教学中去。如,在讲“生物变异与育种”时,教师可渗透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优良品种、介绍“杂交种子”的特点、杂种优势的利用;在讲到“植物的矿质营养”时,可介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常见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进而讲合理施肥的重要性等等。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科学素养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