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析《释名》研究脉路

2015-05-09 04:25秦小磊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7期
关键词:梳理

摘 要:《释名》为我国第一部词源学专著。本文旨在按照时间顺序将其研究成果简略进行分析,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对其成果进行整理,笔者把21世纪以来《释名》研究取得的成果作为重点进行梳理。

关键词:《释名》;时间顺序;梳理

作者简介:秦小磊(1990.2-),女,汉族,吉林省四平市人,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语言文献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1

《释名》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刘熙撰《释名》和刘珍撰《释名》之说。《随书经籍志·经部》:“释名八卷,刘熙撰。”而《后汉书·经籍志》:“刘珍,字秋孙……著《誄颂连珠》凡七篇,又撰释名三十篇以辨万物之称号。”由于两书记载不同遂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赵怀玉认为刘熙、刘珍为一人,毕沅认为刘熙在刘珍《释名》的基础上而作,钱大昕认为刘熙撰《释名》,大多数学者也都认同此观点。

毕沅认为刘熙“魏受禅以后人”,迮鹤寿认为刘熙“必为三国人”,吴锤《释名成书考辨》认为:其成书年代应在公元210年前后。现学术界倾向于:刘熙为汉末年人,成书在东汉末年。

《释名》的性质,其自序云:“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从自序中可以看出,刘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推求事物命名的来源。

一、《释名》的研究现状

对《释名》最早进行研究补正的著作是吴国韦昭的《辨释名》和《官职训》。此后的研究寥若星辰。清代《释名》的研究进入了繁盛期,主要表现在对《释名》的整理、校勘和注疏,毕沅的《释名疏证》为《释名》的第一个注本,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是通行疏解本中最好的一种。另有吴翊寅《释名校议》、成荣镜《释名补证》、孙怡让《札迻》等著作。

清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也有些关于《释名》的研究:余岩的《释名病释》:“释名卷八释疾病第二十六,专释病名,余即取是篇解之……”;徐復《释名音证》其自序云:“盖以解义校勘为宗,不以音训古读为准”。杨树达《释名新略例》把体例分为同音、双声、叠韵三例,又细分为“以本字为训,以同音字为训,以同音符字为训,以音符之字为训”。齐佩瑢《<释名>音训举例及其在语言学上之贡献》:论事物命名之原因;论语原和词品的关系;论根名动诸词的先后问题;论研究语原及其分化之“通“与“专”。

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于《释名》的研究已从大陆蔓延到台湾,集中在六七十年代大陆学术园地荒芜期,这一时期的专著有六种:胡楚生《释名考》、方俊吉《释名考释》、《音训与刘熙释名》,李维棻《释名研究》,包拟古《释名单声母及复声母之语言学研究》,徐芳敏《释名研究》。其中,成就较高的是徐敏芳的《释名研究》。由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文化事业没有得到太多的发展,对于《释名》的研究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建设逐渐回归正轨,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释名》的价值,这一时期(1978—1999)的论文也明显增多,根据论文的内容可大致分为六类,现将笔者认为最具代表性论文的罗列如下:1.关于《释名》训释条例的:吴辛丑《<释名>训释条例略说》2.从整体上评价《释名》成就与缺陷的:张希峰《从<释名>看刘熙在词源学上的成就与局限》3.从声训角度评价《释名》的:曾昭聪《<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4.从《释名》声训入手研究汉代音韵的:马景仑《<释名>易字之训的语音分析》5.从词汇训诂角度对《释名》进行研究的:陈焕良、王君霞《论<释名>含声训字复音词》6.从文化民俗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卢红烈《<释名>声训的文化内涵》。

二、关于《释名》研究成果介绍

21世纪以来《释名》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体是对90年代研究的继承与发展,其内容分类与上一时期大致相同,笔者选择最新与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1. 任继昉《释名汇校》。该书汇集各家对《释名》的注释、校证及整理成果,资料丰富,校编严谨,但少有评论。

2.陈建初《<释名>考论》。该书分六章分别从理论、方法、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释名》在语源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并且也客观地指出其失误与局限。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释名》的训释条例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运用科学的方法验证《释名》的声训推源,从《释名》的语料学价值角度探讨《释名》释语中的复音词,并且对未收录《汉语大辞典》的《释名》词语进行考证。

3. 李冬鸽《<释名>新证》。该书利用出土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来推进《释名》的研究。利用出土材料的优势来证明《释名》的声音关系,证明其中合理的词语声训。利用出土材料对《释名》进行研究可谓是在《释名》研究领域的一大创举。

三、总结

从成书后直到21世纪对《释名》的研究一直不断地向前发展,由最初的校勘整理到对声训价值的重视到现在从《释名》的各个方面去挖掘其潜在价值,逐渐形成多学科交叉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种学术“跟风”的趋势,缺少自己的创新点;选题时总局限在意义、价值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李冬鸽.《<释名>新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15页.

[2]黄立楷.《<释名>语言文化研究》[D].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班学位论文.

[3]李存智.《<释名>声训所反映的声母现象研究》.台大文史哲学报 2011年第74 期.

猜你喜欢
梳理
事业单位管理类档案归档问题探究
当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之后
浅析《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主要问题
一部由点及面、纲举目张的语言学流派专著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自主学习 发展能力
基于活动经验的序列化知识教学策略例谈
改性涤纶在梳理过程中静电的控制
企业文化不能没有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