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华 周志昭 陈文静 张江宇
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自我管理的效果评价
陈婉华 周志昭 陈文静 张江宇
目的 探讨对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社区自我管理后对其血糖控制的效果。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社区自我管理组和对照组, 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定期复诊, 社区自我管理组在此基础上进行1次/周、全程6次的自我管理小组培训, 持续进行社区自我管理措施。1年后将相关体检等结果进行比较, 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性低血糖事件及血糖控制等情况。结果 社区自我管理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控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症状性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自我管理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应用。
.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社区;效果评价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是由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现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1]。糖尿病不能治愈, 但完全可以控制。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控制不仅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治疗, 而且依赖于患者坚持长期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闫雅更等[2]对697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状况调查发现:1年之内不监测病情的患者高达47.20%。本研究在龙凤街道以全科医师团队为核心指导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分别观察其血糖控制情况, 旨在探讨有效的糖尿病管理模式, 为社区2型糖尿病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在龙凤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为龙凤街常住居民2型糖尿病患者80例, 均符合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分类标准。纳入标准:神智、思维正常, 语言沟通无障碍,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病情稳定, 可自行定期回中心复诊, 生活自理, 入组时未发现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如心、肾功能衰竭)。将其随机分为社区自我管理组和对照组, 各40例。社区自我管理组中男19例, 女21例, 年龄46~69岁, 平均年龄(60.35±5.69)岁, 糖尿病史2~16年, 平均病史(5.45±2.76)年。对照组中男16例, 女24例, 年龄42~72岁, 平均年龄(58.66±7.56)岁,糖尿病史1.5~13年, 平均病史(4.87±2.9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由全科医师给予患者常规糖尿病指导, 进行糖尿病药物治疗、健康知识等教育, 每季度不少于1次进行相关内容学习, 包括糖尿病的常见表现和慢性并发症的危害、糖尿病药物知识, 特别是容易导致低血糖的药物使用方法;指导血糖检测、低血糖反应的表现及初步处理措施。至少每个月到门诊复查1次血糖。
1.2.2 社区自我管理组 选取患者10例作为一个小组, 由本中心全科医师及其团队指导, 进行1次/周、共计6 次的自我管理培训。培训包括认识高血压与自我管理、增强自信与处理不良情绪、如何锻炼与处理疲劳、情绪管理与合理饮食、体重控制与疾病管理、寻找社区资源与医患合作等。小组中各组员相互熟悉, 交流及互动增加, 能够结合自身问题与组员沟通, 通过组长讲课、全员讨论、社区居委宣传及咨询医生等各种渠道提高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控制及预防并发症等知识。培训结束后每个月全科医生继续组织小组活动并指导组员, 组员可以合理分配自己的膳食, 减少高脂等食物的食用, 增加蔬菜及水果类食物;开始进行散步、跳舞等长期耐力锻炼, 通过锻炼及饮食控制体重;各组员间相互提醒按时使用药物并测定血糖, 积极配合全科医师的药物调整方案。
1.3 观察指标 ①血糖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在入组时、入组6个月和结束时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HbA1c,对比两组试验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HbA1c变化情况。②全科医生团队在每季度询问记录患者在试验期间发生的所有症状性低血糖事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试验前后血糖情况比较 试验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结束后社区自我管理组血糖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 两组患者试验前后血糖情况比较( x±s)
表 两组患者试验前后血糖情况比较( x±s)
注:与试验前比较,aP<0.05;两组试验后比较, P<0.05
组别例数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 HbA1c(%)试验前试验后试验前试验后试验前试验后社区自我管理组407.95±1.9.6.65±1.65a12.56±2.34 .9.08±1.86a8.69±2.6.6.97±1.59a对照组408.03±2.057.62±1.8712.77±2.2910.87±2.058.79±2.528.54±1.84 t -0.178-2.460-0.406-4.090-0.174-4.083 P>0.05<0.05>0.05<0.05>0.05<0.05
2.2 两组发生症状性低血糖事件比较 社区自我管理组发生症状性低血糖事件明显减少, 社区自我管理组患者每年发生症状性低血糖事件平均为(4.66±1.75)次/例, 对照组患者每年发生症状性低血糖事件平均为(9.06±1.97)次/例,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561, P<0.01)。
糖尿病一旦发病, 目前尚无法治愈,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 研究证实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达到良好血糖开展可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全面控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可明显降低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糖尿病综合管理5个要点:①糖尿病教育;②医学营养治疗;③运动治疗;④血糖监测;⑤药物治疗[3]。澳大利亚的“美好生活俱乐部项目”社区实践的成功证明社区干预对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研究表明, 在经过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自我管理通过健康宣教、技能指导、互相交流、专家答疑等多途径使患者能全面具体地掌握了运动、饮食、用药、自我监测的知识。不但提高患者对2型糖尿病的了解认识, 更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能利用家庭、社区可获取的资源很好的自我管理,使得血糖可以控制到正常范围内, 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使社区糖尿病患者HbA1c、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有明显下降。另外作者根据类似的生活要素组织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团队, 更有利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的控制。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自我管理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监测、管理能力, 延缓病情发展, 同时应积极争取辖区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共同参与, 让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 控制血糖。
[1]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33-743.
[2] 闫雅更, 张国忠, 孙文广, 等.糖尿病自我管理现状调查.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2008.16(6):610-611.
[3] Shane Thomas, Colette Browning, 杨辉, 等.突破行为改变的瓶颈:澳大利亚美好生活俱乐部及其对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启示.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8):1396-139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5.208
2015-07-08]
210250 广州市海珠区龙凤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婉华 周志昭);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陈文静 张江宇)
张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