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张兴
针刺结合颊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效果
徐静 张兴
目的 研究针刺与颊肌电刺激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60例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本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针刺和颊肌电刺激。治疗前后均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来评定吞咽功能,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级明显改善, 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针刺与颊肌电刺激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到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治疗中, 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针刺;电刺激;脑卒中;口腔期;吞咽障碍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亦称脑中风。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 使患者不能经口进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临床康复治疗的一大难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本院运用针刺与颊肌电刺激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 并对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 平均年龄(56.42±4.65)岁, 平均病程(16.28±2.56)d, 其中男33例, 女27例。根据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即卧床休息、高流量吸氧、维持电解质平衡、调控血压、防治并发症等[1]。
1.2.2 针刺与颊肌电刺激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辅以针刺和颊肌电刺激, 具体方法为:①针刺治疗:隔天1次, 共15次。取穴位:廉泉、风池、金津、玉液、合谷、太冲、通理;根据针灸原理施针。②颊肌电刺激: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清洁两侧面颊, 根据患者情况将电极片分别置于适当位置:舌骨、甲状软骨上方、面神经颊支。调节刺激强度, 同时让患者做吞咽动作。1次/d.30 min/次, 每周1个疗程, 共4个疗程[2]。
1.2.3 吞咽训练 两组均在治疗后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冰刺激、唇舌操、摄食训练等.5次/周, 约30 min/次,共计20次。
1.3 疗效评价
1.3.1 洼田氏饮水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端坐, 饮30 ml温开水:1级(优)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2级(良)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3级(中)能1次咽下, 但有呛咳;4级(可)分2次以上咽下, 但有呛咳;5级(差)频繁呛咳, 不能全部咽下。
1.3.2 疗效判定标准[3]治愈:吞咽障碍消失, 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 饮水试验评定2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 饮水试验评定3级、4级或5级。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洼田氏饮水试验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级有明显改善, 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分)
表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以局部病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据调查, 我国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好发于中老年人中。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速的情况下,脑卒中的危害性也随之上升, 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杀手之一。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主要的一种并发症,吞咽是人体最复杂的躯体反射之一, 需要有良好的口腔、咽、喉和食管功能的协调, 吞咽障碍使患者不能经口进食, 可导致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 甚至窒息而死亡等情况。脑卒中后发生吞咽困难的比例较高, 严重影响脑卒中后的恢复,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 中风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 风、火、痰三大患, 致使气血上逆, 风痰上扰, 蒙蔽清窍, 或是由风痰流窜如经络, 气血运行阻滞引起而发病。针刺可激活脑损伤后皮质感觉及运动相关区域, 促进没有完全失去功能或抑制状态下的神经纤维再生和修复。口腔期障碍为主的吞咽障碍, 需选定特定的靶肌肉和靶神经, 以改善口腔食团准备能力。颊肌电刺激是把电极片放置在双侧面神经颊支, 通过低频电流使外周神经产生去极化, 以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和速度, 是一种通过刺激外周运动神经来激活肌肉活动的治疗方法, 能强化无力肌肉, 帮助恢复运动控制等功能。因此, 在中国传统的针灸学基础上, 结合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原理, 通过针刺结合颊肌电刺激的方法, 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发射弧, 成为一种标本兼治的新疗法。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运用针刺与颊肌电刺激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 对照组给予基本治疗, 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洼田氏饮水试验,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洼田氏饮水试验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经过针刺和颊肌电刺激治疗后, 洼田氏饮水试验评级有明显改善,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运用针刺与颊肌电刺激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 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 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 尹正录, 孟兆祥, 薛永骥, 等.吞咽训练联合针刺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中重度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12):916-919.
[2] 潘艳艳, 杨金锁, 魏小利, 等.电刺激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64-65.
[3] 黄臻, 黄芬, 颜海霞, 等.针刺与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中国针灸.2010.30(12):969-97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5.201
2015-07-15]
510080 广州市越秀区口腔医院(徐静);广东省中医院(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