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来勇,涂国卿,朱玉辉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抚州 344000)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多发病、疑难病及慢性疾病,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1-2]。传统针灸由于取穴多、留针时间长等因素,使部分患者对治疗存在畏惧心理,出现怯针、晕针等不良反应;而传统推拿治疗由于手法较重,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常因不能忍受疼痛而拒绝治疗。笔者采用整体平衡疗法(平衡针刺配合平衡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并与常规针刺配合推拿治疗6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为本院针灸中心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中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为(52±1)岁;平均病程为(14±0.4)个月。对照组中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为(51±1)岁;平均病程为(13±0.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相关诊断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风湿病、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及其他可能影响功能评分疾病;②近期内有激素、非甾类抗炎药等用药史;③不能完成治疗疗程。
①治疗不合作或同时进行其他治疗者;②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③由于晕针等其它原因而不能坚持或不愿接受针灸治疗者。其中治疗时间超过2/3者纳入统计范围。
2.1.1 平衡针刺方法
取颈痛穴,即液门穴,位于手背部,半握拳第 4掌骨与第5掌骨之间,即指掌关节前凹陷中。头痛、头晕加头痛穴,即太冲与行间的中点。交叉取穴,即左侧颈痛取右侧穴位,右侧颈痛取左侧穴位;双侧颈痛取双侧穴位。还可对应取穴,即在疼痛的对应部位取穴。针刺手法采用二步到位针刺手法或强化性针刺手法。二步到位针刺手法具体操作为,患者半握拳,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长 75 mm毫针向前平刺,先将针尖刺入体内,然后将针体推到体内3~4 cm处,使手指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后即可出针。症状较重的患者可采用强化性针刺手法,即通过拇指与食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捻动发生滞针,再按逆时方向将针退出。
2.1.2 平衡推拿方法
针刺结束后,采用平衡推拿方法,包括定位推拿法、对应推拿法和交叉推拿法(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推拿法)。①对应推拿法,即推揉患侧颈部两侧肌肉,以放松患颈肌肉,从而达到舒筋活血、解痉止痛的目的。②定位推拿法,即术者用右手拇指上下滑动触摸病变的颈椎棘突偏歪处并用拇指顶住,再让患者颈部低头,侧屈旋转,另一手托住下颌,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扳动颈椎,以调整紊乱的颈椎小关节。常可听到“咯噔”的复位声,注意不可强求有弹响声。③交叉推拿法,即术者用拇指点压患者痛点阿是穴对侧部位及双侧风池、肩井、曲池、合谷等穴,手法施术部位重点在健侧穴位。
2.2.1 常规针刺方法
主穴取患侧病变颈椎处夹脊穴。配穴根据经络辨证及其临床症状来选穴,伴有患肢前外侧症状选择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伴有外侧症状选择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伴有后外侧症状选择手太阳小肠经穴位。患者取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长30~40 mm毫针行指切法进针,针刺夹脊穴时,针体与皮肤垂直进针 0.8~1寸,得气后略加捻转提插,针感以局部酸胀为度。余穴行常规针刺治疗。
2.2.2 常规推拿方法
①患者取坐位,用㨰法或一指禅手法作用于颈项肩部的肌肉,先健侧后患侧,由上到下,时间为 5~10 min,以放松局部肌肉。②用拇指重点对患侧斜方肌、颈夹肌、颈椎横突附着点及肩胛骨区肌群进行弹拨理筋,由上至下操作,时间为10 min。③拇指点按风池、风府,部分华佗夹脊颈段腧穴、肩井、肩中俞、天宗、曲池、合谷,每穴约15 s。④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于头顶前方,用两掌根或小鱼际夹住患者耳后枕部两侧,使患者颈稍前屈,进行牵引拔伸手法,同时配合颈部缓慢左右旋转,反复数次。
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记录颈部活动度,包括颈部前屈度、颈部后伸度、颈部侧屈度及颈部旋转度。并采用MPQ疼痛询问量表[6]及目测类比定级法(VAS)[7]综合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疼痛评分改善率=[(治疗前疼痛评分-治疗后疼痛评分)/治疗前疼痛评分]×100%。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相关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治愈:疼痛评分改善率≥90%,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显效:疼痛评分改善率为 60%~89%,原有各型症状基本消失,颈、肩背疼痛明显减轻,颈、肢体功能明显改善。
有效:疼痛评分改善率为 30%~59%,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无效:疼痛评分改善率<30%,症状无改善。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活动度各项指标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前颈部活动度各项指标(颈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部活动度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部活动度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活动度各项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部活动度各项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时间 颈部前屈度 颈部后伸度 颈部侧屈度 颈部旋转度治疗组 60 治疗前 21.5±2.14 22.52±2.22治疗后 42.5±2.321)2) 43.34±2.561)2)21.24±2.12 40.35±4.42 44.45±2.341)2) 65.64±5.741)2)对照组 60 治疗前 22.3±2.13 23.28±2.23 24.12±2.58 41.12±5.18治疗后 25.5±3.161) 27.52±2.321) 28.21±2.121) 67.18±4.971)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现代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变或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8-11]。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占60%~70%,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其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障碍及反射变化,临床表现比较复杂[12-15]。
整体平衡疗法是通过平衡针刺配合平衡推拿来治疗疾病的[16-19]。其中平衡针刺通过针刺敏感特殊点将外界信息传入人体大脑中枢[20-22],通过中枢进行信息整合调整及平衡,再通过传出信息通路对病变部位调整,从而恢复人体正常的平衡状态;平衡推拿是通过各种特殊推拿手法,按照“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前病后治”及“内病外治”等特殊的体位和顺序进行整体推拿,调整整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试验研究[23]表明,平衡针对皮层痛觉诱发电位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
本研究结果表明,整体平衡疗法可以很好地改善颈部活动度,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及临床疗效。表明平衡针刺可能通过调节人体痉挛肌群的紧张度,提高神经兴奋性,从而提高肌肉痛阈达到止痛、改善关节活动度的效果;平衡推拿法通过放松颈部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等肌肉,恢复颈椎周围力学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而平衡针刺配合平衡推拿更能较好地恢复受损肌肉的整体平衡,从而达到整体康复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1]李金牛,冷钰玲,孙儒.脊神经定位结合手三阳经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J].中国针灸,2014,34(9):887-888.
[2]王少伟,郑志辉.动点定位旋扳手法配合葛根解肌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4,46(7):95-9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
[4]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44-245.
[5]周力.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1-96.
[6]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7-48.
[7]王前新,宋为群.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39.
[8]衣哲,卜庆丰.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7):2568-2569.
[9]吴翔宇,梅佩冬,黄谢红.定点式提旋推顶六步整脊手法加松筋按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9):2865-2866.
[10]冯常武,卢杰.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86-87.
[11]张华洋.针刀闭合松解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8):56-57.
[12]蔡国伟,李静,陈玉婷,等.热敏灸热敏化大椎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6):559-561.
[13]田洪昭,孙忠人,张秦宏,等.颈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1050-1052.
[14]蔡永茂.温经通络外洗方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9):83-84.
[15]孙艳.针灸理疗联合小续命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2):91-92.
[16]肖晓桃,赖晓洁,赵斌斌.平衡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7):586-587.
[17]陈彦柳.平衡针配合放血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5):60-61.
[18]尤阳,孟庆芳.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头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7):700-701.
[19]张守光.张力平衡针刺法配合正脊疗法治疗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9):153-154.
[20]王和鸣.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62.
[21]刘建明.整体阴阳平衡疗法组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7):532.
[22]张祖安.平衡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9):238-239.
[23]袁红,陈榕,黄大鹏,等.平衡针对人皮层痛觉诱发电位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6):42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