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娜,孙忠人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01)
肌张力增高是中风后常见的病理现象,是致残、致畸的重要原因,甚至可出现在急性期,发病率高达80%[1]。患者神经系统高级中枢受到损害,对低级中枢调节抑制功能减低,导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等为特点的中枢性瘫,出现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的典型偏瘫姿势。
及时、正确地降低肌张力是减低中风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目前临床采取电针疗法、康复疗法、药物疗法等治疗肌张力增高,均有一定疗效,但对手肌张力增高、精细运动障碍的治疗仍是中风后康复的一大难点。本项临床研究旨在评价针刺外劳宫穴强刺激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现报告如下。
60例患者均为2011年9月至2014年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SPSS17.0软件制作随机数字表,将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2岁,平均(51±7)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4年,平均(2.79±1.67)年。对照组中男 17例,女 13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69岁,平均(51±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4年,平均(2.90±1.67)年。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并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 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3]中相关标准。
①病程在 6个月以内;②无其他肌张力异常的锥体外系疾病(如帕金森病等);③中风患者病程进入痉挛期,肌肉张力增高者,应用改良的Ashworth法[4]评定瘫痪上肢肌张力在I~IV级;④为首次中风患者,或非首次中风者,此次病灶与以前病灶不在同一侧大脑半球;⑤无精神性疾病,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⑥患侧手部无外伤性疾病、无周围神经损伤;⑦短期内未服过肌肉松弛剂及镇静类药物。
①有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者,如严重精神障碍、帕金森病、严重痴呆,或严重的内分泌、心、肝、造血系统功能异常;②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疾病,如外伤、骨折、类风湿等;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取患侧肢体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解溪。常规消毒后,选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针刺深度以到达肌肉层为度,得气后留针30 min。出针后,取患侧外劳宫穴。要求进针1寸,行提插捻转手法,以患者有强烈得气感但可以耐受为度,同时轻微牵引患侧指关节,至五指完全伸开。每日治疗2次,每星期治疗6 d,共治疗8星期。
采用常规针刺,不进行外劳宫穴强刺激。取穴、操作及疗程同治疗组。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 Ashworth痉挛量表(MAS)[4]测定患侧手肌张力程度,采用Fugl-meyer评价量表(FMA)[5]中的手部独立测试项目评价患侧手运动功能,采用 Barthel指数分级来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6]。
采用 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1 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前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M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2.52±0.92 1.52±0.801)2)对照组 30 2.55±0.77 2.08±0.861)
3.3.2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5.43±0.45 6.80±0.801)2)对照组 30 5.69±0.69 2.08±0.861)
3.3.3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治疗前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38.56±10.45 78.67±15.041)2)对照组 30 40.77±11.78 62.70±17.331)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折针、血肿、晕针等不良反应。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风是目前中国人群主要的死亡原因,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城市为 20%,农村为19%,青年发病率逐年升高[7-10]。现代医学认为,高位神经中枢对运动主要为抑制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低级中枢失去抑制,导致原始的姿势反射更夸张的表现[11]。肌肉活动失去自主控制,出现典型的偏瘫姿势,上肢屈肌痉挛[12-15]。这种异常运动模式若不及时、正确地治疗和纠正,直接导致患者残疾,影响正常生活。肌张力增高[16-19]属中医学“筋脉拘挛”范畴,《灵枢·经脉》:“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素问·五藏生成篇》:“诸筋者皆属于节。”有研究[20-23]证实针刺能改善中风后患者脑电活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并能抗自由基损伤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现代临床上开展多种针灸治疗方法缓解肌张力,均有不错疗效[24-27]。金泽等[28]运用双针并刺拮抗1、2、3穴以松解肌肉痉挛,治疗上肢肌张力增高,大大避免了弯针、断针现象。赵明华等[29]采用火针针刺八邪、上八邪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取穴多,患者痛苦较大。张莉君等[30]认为针刺位于桡、尺神经神经干附近的合谷穴和后溪穴,可使局部神经由兴奋状态变为抑制状态,从而缓解手部肌群肌张力紧张的状态。外劳宫属于经外奇穴[31-34],位于手背第2、第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外劳宫,奇穴,手背中央。主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伸屈,小儿脐风,亦治手背红肿发痛。”桡神经浅支穿过伸肌支持带浅面至手背区分为5条指背神经,针刺外劳宫后,手背交错重叠的神经受刺激,手背腱膜、手背筋膜间隙、指伸肌腱等刺激收缩,伸肌兴奋,拮抗屈肌,使手屈肌松弛,有效降低手屈肌肌张力。本研究通过对60例患者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针刺外劳宫穴强刺激可以有效改善中风后患者全手肌张力增高,对于减低患者残疾率及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但其机理仍需继续探索。
[1]王洪忠,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3.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刘雅丽,高伟,谭维溢.痉挛的评定[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23(2):60-62.
[5]王玉龙.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1-183.
[6]周维金,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1-122.
[7]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9.
[8]李作伟,李平,姚璐璐,等.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7):615-617.
[9]陈媛媛,周慧,张江松,等.从“通玄府”法与“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相关性探讨中风病的临床证治[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4):38-40.
[10]黄马玉,冯丽丽.综合复健与靳氏针刺法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9):1645-1647.
[11]周莉,施伟.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6):533-535.
[12]赵建国.脑梗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5-288.
[13]郭艳波.针灸并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2):79-80.
[14]丁庆刚.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2):77-79.
[15]徐勇飞.针刺结合运动康复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4):142-144.
[16]陈杰,高欣,李顺铭,等.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的肌张力增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5):6.
[17]乔士光,李志宇.针刺联合药浴治疗中风患者下肢肌张力增高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5):929-930.
[18]黄苏琴,宣建大,陈丽珍.中药膏外用配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康复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5,14(5):463-465.
[19]宋琳琳,冯晓东,刘承梅,等.改良铺灸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肱二头肌肌张力增高 31例随机对照研究[J].中医杂志,2015,56(14):1224-1227.
[20]迟相林,李振光,郭兆荣,等.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7,32(4):285-288.
[21]Shih CC, Liao CC, Sun MF, et al.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omparing Stroke Recurrence Rate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cupuncture Treatment[J]. Medicine (Baltimore), 2015,94(39):e1572.
[22]Lim SM, Lee SH. Effectiveness of bee venom acupuncture in alleviating post-stroke shoulder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 Integr Med, 2015, 13(4):241-247.
[23]Zhang S, Wu B, Liu M, et al. Acupuncture efficacy on ischemic stroke recovery: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hina[J]. Stroke,2015,46(5):1301-1306.
[24]温莎,高谦,王刚,等.0.5mm针径内热针密集针刺对家兔骨骼肌慢性损伤后肌张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31-34.
[25]张丽华,张姝,张爱玲,等.头针与康复训练同步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上肢肌张力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2):2676-2678.
[26]李玉琴,李建媛.腹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肌张力增高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临床,2014,21(4):33-36.
[27]毕颖,宣丽华.粗针平刺身柱穴治疗肌张力增高验案举隅[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1):53.
[28]金泽,李兆贤,王玉琳.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8):529-531.
[29]赵明华,钱虹,庄礼兴.火针八邪、上八邪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2):175-178.
[30]张莉君,盛刚.合谷透刺后溪穴治疗脑梗死后全手肌张力增高 50例[J].陕西中医,2012,33(5):598-600.
[31]陈碧霞.针刺外劳宫穴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落枕 160例[J].河南中医,2007,27(7):58.
[32]李建辉.针刺风池和外劳宫穴治疗寰椎横韧带骨化的近远期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2):40-42.
[33]王泽林,葛磊,李博慧.针刺后溪穴、外劳宫穴加局部穴治疗肩周炎40例临床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7):627.
[34]陈红平,陈志伍.针刺外劳宫配合微波照射治疗落枕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09,28(1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