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缘圆,吴家满
(1.深圳市中医院,深圳 518033;2.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深圳 518028)
胸椎小关节紊乱系胸肋小关节或肋椎关节由于长时间伏案或保持单一姿势,致使脊柱的韧带过度疲劳而变松弛、椎体间的活动度增大,产生胸椎关节突关节和肋椎关节的错位,牵拉软组织刺激神经而致疼痛[1]。近年来,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容易出现在产后期。产妇因长时间抱小孩或保持单一哺乳姿势,导致胸椎小关节紊乱,从而出现背部不适或疼痛,胸闷、胸痛,局部功能受限,呼吸或深呼吸及咳嗽使症状加重为主症的疾病,在产后保健中常被忽略。另外,此病虽然是一种临床多发病,但其误诊率较高,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多被误诊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药物治疗该病效果欠佳。笔者近年查阅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发病特征,采用温针配合掌按脊柱复位手法治疗产后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20例,并与单纯温针治疗2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40例产后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均为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中医门诊患者,发病时间集中在产后3个月至分娩后1年。按就诊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中年龄最小22岁,最大38岁,平均(29±3)岁;病程最短18 d,最长90 d,平均(36±5.2)d。对照组中年龄最小21岁,最大36岁,平均(28±3)岁;病程最短20 d,最长78 d,平均(33±6.1) d。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临床表现
①患者在突然外力作用下,有过度前屈或者后伸肩背运动的受伤史,伤后出现胸背部疼痛和背负重物感,或有长期驼背、低头哺乳等劳损史;②疼痛有时向肋间放射,咳嗽或打喷嚏时疼痛加剧,提肩诱发疼痛,不能久坐或久卧,部分患者有胸闷、憋气、心慌等类似冠心病的症状。
1.2.2 体征及检查
①棘突偏歪或凹陷、高突,棘突间隙改变,患椎棘突、相邻棘突旁有压痛,附近肌肉紧张、痉挛,病程久者可触及痛性筋结、条索等阳性反应物;②脊源性疾病的受累神经节段与错位胸椎节段相符;③X线摄片见胸椎各棘突偏歪、椎间隙两侧不等宽,并可伴有胸椎侧弯,偶见骨质增生,生理曲度改变,少数患者可无异常表现。
①所有患者经查体和 X线检查,符合以上产后小关节紊乱的诊断标准,同时未经任何治疗的患者;②坚持手法治疗和温针满疗程者;③按要求完成各项调查者。
①明显胸椎管狭窄者;②胸椎结核、肿瘤等疾病者;③心电图供血异常及心律异常者;④胸椎椎体压缩性骨折者;⑤不能配合针灸治疗;⑥存在出血倾向等不宜针灸的;⑦病程>6个月。
2.1.1 针灸治疗
取背部错位胸椎节段华佗夹脊穴,每次取 5~6穴。患者取俯卧位,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然后取长10 cm药艾条分为6段点燃,置于医院自制灸盒(长约20 cm、宽12 cm、高15 cm,盒内侧半腰处以3层铁砂网横铺固定于内)上层,熄火加盖后置于患者背部痛点处温灸,待药艾燃尽后取下。
2.1.2 掌按脊柱复位手法
①放松手法:患者取俯卧位,双上肢自然下垂放于身体两侧,使背部肌肉完全放松,医生沿胸椎棘突两侧,以病变节段为中心,自上而下用按揉法、点穴、㨰法和叩击法对背部软组织进行持续松解。②调整手法:根据胸椎 X线摄片和触诊结果判断椎体棘突位移的情况,包括位移的方向和程度,进行掌按脊柱复位操作。具体操作为,松解手法治疗完毕后,患者取俯卧位,胸前用横向排列的软枕垫起,高度适中,以病变节段放松为度,两上肢分开垂置于治疗床两侧,两手十指掌心相对交叉,交叉后双侧掌根豌豆骨按压于患者错位胸椎的双侧横突处(即对称按压于错位椎体两旁椎体旁开 1.5寸位置,具体视患者本人所定),嘱患者缓慢呼吸,术者的手掌逐渐将患者胸椎横突向下按压,待其呼吸协调后,当患者至呼气末期肌肉放松时,适时加大掌根按压横突的力量,使组成活动节段的椎骨横突在压力作用下旋转而整复,此时手掌根下能感觉到弹响感,重新用右手拇、示二指骑跨触摸偏歪棘突已回位,棘突排列顺序恢复正常,手法结束,令患者转身向上平卧5 min,可站立下地。
采用单纯针灸治疗,操作方法同治疗组针灸治疗。
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3次,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C)量表评定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量表[2](ODI)评定功能障碍程度;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3]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包括日常生活相关体能因素(PF)、职业相关体能因素(RP)、躯体疼痛评分(BP)、一般健康情况(GH)、精力(VT)、社会交往能力(SF)、职业相关精神因素(RE)及精神健康(MH)。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相关标准。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胸椎活动功能正常。
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胸椎活动功能稍有不便。
有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胸椎活动功能有所改善。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变,胸椎活动功能无明显改善。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参数变化,采用两个样本均数的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疗效差异;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4.2 两组治疗前后NRC及ODI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NRC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NRC及OD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NRC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 NRC及 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RC及ODI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RC及ODI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3)P<0.05
组别 n NRC OD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0 7.3±1.6 3.4±1.31)3) 52.4±6.4 41.4±4.21)2)对照组 20 7.3±2.1 4.5±1.51) 54.1±5.8 51.4±3.9
3.4.3 两组治疗前后SF-36量表各项评分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治疗前SF-36量表各项评分(PF、RP、BP、GH、VT、SF、RE及M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PF、RP、BP、VT、SF及MH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后PF、BP、SF及MH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F-36量表各项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F-36量表各项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
组别 n PF RP BP GH治疗前 治疗后22.5±3.6 41.2±4.11)21.6±3.2 36.4±3.41)VT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0 26.1±3.7 34.8±3.61) 17.6±2.6 43.2±2.01) 50.6±6.2 54.2±6.9对照组 20 23.8±3.5 26.2±5.7 19.1±3.0 39.2±2.31) 47.2±5.8 51.0±6.1组别 n SF RE MH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0 49.8±4.6 53.3±3.92) 36.7±3.1 39.2±3.62) 51.2±5.3 53.7±4.7 36.5±6.2 52.6±7.91)对照组 20 50.5±3.9 52.2±3.4 35.2±3.5 37.8±3.42) 53.1±5.6 57.0±6.8 37.8±8.9 48.2±9.81)
胸椎小关节由胸椎后关节、胸骨小头关节、肋横突关节3组关节构成。当产妇因长时间抱小孩或保持单一哺乳姿势等情况下,可使胸椎小关节正常位置改变,胸椎内外平衡失调,导致神经血管等周围软组织的功能受到伤害及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引起胸痛、胸闷、气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心烦意乱、心悸、心律失常、头晕、失眠、呼吸不畅、胃脘胀闷疼痛、腹胀、食欲不振、胃肠道无力或胃肠蠕动亢进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5-8]。产后胸椎小关节紊乱由于是慢性损伤所致,常因脊背局部症状不明显而易误治[7],在产后保健中常被忽略。
从解剖学上看,胸椎和肋、胸骨一起构成了笼状结构,形成了结构内胸椎的稳定性,在笼状中的胸椎活动受到限制[9-12],而小关节错缝好发于脊柱。中医学认为,小关节错位后筋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属于“筋骨同时受损”的疾病。《医宗金鉴》:“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或因跌仆闪失,以至骨缝开错……”筋出槽则是指筋的形态结构、空间位置、功能发生了异常改变。所以《医宗金鉴》对于“骨错缝”的治疗,首先要用治筋肉损伤的按摩法,筋舒后骨节就能够合缝。这正是“正筋先正骨,骨正筋自舒”[13]的最好体现。笔者正是通过整复胸椎小关节紊乱,通过恢复骨节正常的排列,使附着于骨节的筋肉得到放松,恢复原有的弹性,用最短的时间建立起新的骨节与筋肉平衡[14-15],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掌按脊柱复位手法,使紊乱的小关节复位,从而解除其对肋间神经或胸脊神经后支的刺激和压迫,达到治疗目的[16-19]。《医宗金鉴》:“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未畅……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针对疾病的深度,运用针刺可达到病之所在。通过针刺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调节和提高机体的痛阈[20-23],最终达到通畅气机、运行气血,促使损伤之筋脉更快地修复的目的。艾条温灸能有效地控制炎症,减少炎症刺激,加快局部病理性废物的祛除能力,从而提高痛阈,可明显改善痛症[24-27]。
以往治疗产后胸椎小关节紊乱多用单一的针灸或者是推拿的方法治疗,但是因未能很好地根据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病因病理及针对紊乱后的小关节的手法整复,治疗上“治标不治本”,不能触及本病的病根,故疗效较微。笔者通过针灸配合掌按脊柱复位手法治疗本病,体现了两种疗法的优势在治疗过程中的互补,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明显缩短了疗程,安全有效,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治疗产后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1]王奕斌.抱抖法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8,24(3):41.
[2]Fairbank JC, Couper J, Davies JB, et al. The 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J]. Physiotherapy, 1980,66:271-273.
[3]Ware JE Jr, Sherbourne CD. 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 I.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J]. Med Care, 1992,30(6):473-48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8.
[5]黄建萍.中西医结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8):1252.
[6]潘展恒,罗清源,胡永祥,等.新易筋疗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4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4):40-44.
[7]郑锦清,吴峰,黄漫为,等.热敏灸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随机对照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6):565-567.
[8]敬胜伟,徐建华,宋永达,等.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96例临床观察[J].甘肃科技纵横,2015,44(4):96-97.
[9]尤阳.胸椎小关节紊乱误诊 2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404.
[10]程豫,汤春红,诸光花.关于胸椎小关节紊乱引起胸闷的胸椎节段研究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5,17(4):359-360.
[11]杨炎珠,李子勇.电针联合手法整复对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36(3):50-52.
[12]Zhou GM, Jiang J, Zhang Y.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uina manipulation for thoracic facet joint disorder [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5, 13(4):246-250.
[13]范志勇,朱文香,黄伟昌.查和萍教授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经验介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42-44.
[14]王树森,林治琳,张文武.定点旋扳手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6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9):633-634.
[15]秦雪飞,王泉巅,蒋昊.中医药综合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8):101-102.
[16]吴清安.俯卧双掌按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78例[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9,29(6):530.
[17]曹畅,詹强,周翔,等.胸椎三维定点整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4):39-41.
[18]程豫,汤春红,诸光花,等.垂直按调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J].上海医药,2014,35(16):28-29.
[19]付玉平,严清毕,潘烨.手法复位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12):66-67.
[20]狄忠,姜硕,林咸明,等.针刺配合麦粒灸对颈椎病颈痛患者颈部压痛阈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4):349-352.
[21]杨晓明,鲁赛帅,孟凡迅,等.手针针刺时程对大鼠痛阈影响的实验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152-3153.
[22]杨晓春,杨蕾,蔡宏伟.针刺膈俞穴、脊中穴对大鼠痛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5):475-477.
[23]池细绿,方芳,方剑乔,等.BAM22多肽对慢性炎性痛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5):468-471.
[24]梁丽嫦,聂玲辉,黄学成,等.热敏灸与隔姜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对比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4):694-698.
[25]章玲艳,林洁华,周颖燕,等.补肾强督治偻汤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0):190-194.
[26]叶雅仙,徐霖,姚捷.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急性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1091-1093.
[27]宋爱群,张阳普.补肾调督针法配合隔姜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7):66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