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初级中学 唐红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课堂教学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们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明确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时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
比如在讲解同类项的定义时,我先写出如下的单项式:
100a,240b ,5ab2,-9x2y3,4nm2.
接着提出问题,在下面的单项式中,你能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200a,5x2y3,60b,-13ab2,-3m2n,7x3y2,
让同学们一起交流合作寻找.同学们通过探究发现,很快可以找到100a,240b,5ab2,4nm2的朋友,但在找-9x2y3的朋友时会产生疑惑5x2y3与7x3y2到底哪个才是-9x2y3的朋友呢?这时我实时提出问题:大家仔细观察这三个单项式,看看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特别是字母的次数.经过引导,同学们很快找到 -9x2y3的朋友是5x2y3,而不是7x3y2.这样同类项的定义的得出就水到渠成.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并指出同类项的两同(所含字母相同且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与两无关(与系数,字母的顺序无关).通过寻找的过程,学生加深了对同类项的定义的理解,同时对容易混淆的单项式有了很好的区分掌握.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例题教学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解方程-3(x+1)=9.
绝大多数学生这样解:-3(x+1)=9,-3x-3=9.
解完后,我提出问题,你还有别的解法吗?
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运用整体思想可以这样解:
-3(x+1)=9,x+1=-3.
学生积极思考,得出不同的解法,平时注重这样练习,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注重层层递进,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延伸.
例如: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将矩形纸片沿着对角线AC折叠,使点D落在点F处,设AF与BC相交于点E.
师:同学们,请尽可能多的找出图中相等的线段.
生:AB=DC=FC,AD=BC=AF.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考虑,请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
师:刚才的同学看图很仔细哦,那么图中还有相等的线段吗?
生:AE=CE,BE=EF.(请中等生回答,并说明相等的原因)师:图中除了相等的线段外,你还能得出其他的结论吗?
生:△ABE≌△CFE,AC垂直平分DF,E点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
(问题具有开放性,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的问题请优等生回答)
师:对于折叠类问题,我们该怎样寻找解题思路?
生:关键是理清折叠前和折叠后的图形,运用折叠中的性质来解决问题,有时还会用到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等.
请学生进行总结,从一道问题类推到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思路,为学生的知识点进行归类.使全体学生学会在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时,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这些解法的优劣进行评价,使学生从鉴别中学习一些优秀的解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
将两种解法都板书在黑板上,由学生自主探讨评价两种解法的优劣.第一种方法常规基本,但里面有分数,计算有时会出现错误;第二种解法将未知数的系数转化成了整数,不仅蕴含了转化的思想,同时为计算提供了简便,还顺理成章地引出课题——去分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来,通过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小组合作,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