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育人理念 增值课堂教学

2015-05-04 13:53山水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合作探究课程改革有效教学

山水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在特定时间内和个体意义上达成有价值的知识构建,让教师更会教、让学生更会学、让教学更有效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捷径。通过优化课程资源、建立自主学习机制,延伸课堂教学范围和深度,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课程改革;有效教学;合作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此,重视教师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与受众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传统与革新的道路上,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有效性,在特定时间内和个体意义上达成有价值的知识构建,让教师更会教、让学生更会学、让教学更有效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捷径。

一、优化课程资源——有效教学之源

(一)适当整合三级课程

三级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地方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其存在丰富了课程体系,但某些重复性内容则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实施,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校本课程则是根据校情、学情需要开发的课程,使课程体系趋于个性化,但部分校本课程存在随意性,对教育资源利用缺乏深入思考。为此,整合重复、交叉的课程内容,构建学生发展所必须的课程内容,才能够发挥课程教育的影响及作用。

(1)整合部分国家、地方课程

当前实施的地方课程内容丰富,它们是利用地方资源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但因教材种类多,部分内容与国家课程类似,如:《品德与生活》和《文明礼仪教育》,科学和《科技教育》,体育和《国防教育》等。适当地把内容相近、活动雷同、要求一致的两级课程进行统筹安排,即对国家、地方两级课程进行整合,再将节省的课时安排适宜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从校园学习到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附:国家、地方两级课程部分整合内容

[国家课程\&有

合\&地方课程\&二年《品德与生活》

《文明生活》\&二年《文明礼仪教育》

《礼貌用语我知道》\&三年《品德与生活》

《平安生活》\&三年《生命教育》

《安全食品伴我成长》\&四年《品德与社会》

《邻里之间》\&四年《文明礼仪教育》

《孝亲敬长心连心》\&六年《科学》

《探索宇宙》\&六年《科技教育》

《飞行器的演变》\&三年《科学》

《身边的玩具》\&三年《科技教育》

《设计礼物》 \&]

(2)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并充分利用所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根据上述的理解和认识,首先,开发基于学校学科拓展的校本课程。如语文课程作为工具学科,主要承载着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通过培养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等,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但实际教学中内容丰富和课时有限的矛盾使教师不得不压缩基本技能的常规训练,此时开发出拓展性校本课程十分必要,如低年级开发使用《硬笔书法》,高年级开发使用《软笔书法》,不仅对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写字能力做到有所补充,还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激起学生“写好字、做好人”的品质塑造。其次,开发基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校本课程。学校文化作为隐性课程对生活其中的人影响深远,构建规范严谨的章程制度、创建优美雅致的校园环境、搭建寓教于乐的展示平台,营建温馨和谐的教师文化,以学校资源条件为课程开发的源泉,以场景实物育人、用温情暖语养人,让竞技活动练人,发挥学校文化建设下的隐形课程润物无声的教育影响。

(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构成教学活动各要素以及实施教学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教师、学生、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其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效能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可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发挥教师特色执教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1)进行课题化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成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反思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常态校本教研举措,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当前课程改革对研究型教师的需要,我们认为,形成“上挂课题、内化实践、横联各方、外射推广”的研训思路,把教师成长纳入到团队进步中才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因此,在校本教研上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组建起各学科教研组研究实体,如:语文教研组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文练笔”对习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数学教研组进行《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以“讲学稿”为载体实施高效课堂探索的实践研究》;英语教研组进行《小学英语自主学习中教师的指导效能实践研究》;体育教研组进行《小学体育大课间操形式、内容的实践研究》等,教师围绕校本课题开展行动研究后,在交流学习时因课题牵引而聚焦同一话题,避免了各说各话、教研效率不高的问题。而且,随着研究周期的变化和研究内容的扩展,所有成员均能感受到个人在团体里的成长与进步。

(2)开展走班式课堂教学

走班教学是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需求的不同而分别实施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因其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而受到关注。走班教学不仅可以在学生层面开展,也可以在教师群体进行。小学阶段一般学校语文教师执教一个班级的课程,教师精心准备的内容讲授一次即告结束,理论上六年后才有重复讲授的机会,可以说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同时扼杀了二次完善授课的可能,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为转变这种局面,我们制定同年组语文教师走班授课机制,一师一课二班执教,在没有增加工作总量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更科学精细的语文课程,为教师创造反思、修正教学行为的可能,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上的双赢。

二、立足自主学习——有效教学之根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里的“教学生学”即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观念和能力,基于此,我们认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人将成为未来社会最具竞争优势的个体。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小学教学不仅要立足课堂,还应该延伸课堂,把学习的初始权交给学生。

(1)实施前置性预学

预习是学习的开始,是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课堂的前提。高效预习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课堂学习效率,以“预学卡”为载体的预学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了盲目预习和持久力不够的问题。首先,教师按照课时提前设计好预学卡,指导学生粘贴在教材对应的内容上。学生在课前根据“预学卡”的提示要求阅读书本,利用勾画、查找、操作、解答等方式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初步感知、信息收集和提出疑问。其次,学生向家长汇报预习情况,可以跟父母说说自己看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改变预习就是解题的原始做法,实现“主动阅读+深入思考”预习新机制。最后,教师通过课堂学习检验预习效果,对坚持预习的学生予以激励评价,展示其书本预习痕迹,传递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把连续的学习行为固化为自主学习习惯。不求统一的前置性预学把学生带往“想学、敢学、用方法学”的道路上来,使其对学生阶段学习及终生学习产生根本性影响。

附1:人教2001版语文六年上《9.穷人》“预学卡”

[内容:第 9 课 (第一课时)\&家长签字:\&1.查找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简介。

2.自学生字词,找出生字栏中的易错字、形近字,注意“裹”“魁”“霉”等字形。

3.认真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画出文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词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内容:第 9课 (第二课时)\&家长签字:\&1.这篇文章除了题目之外,一个“穷”字也没有,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物的“穷”。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1.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2.建议阅读《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

附2:人教2013版数学三年上《6.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预学卡”

[内容:数学书p61页\&家长签字:\&1.认真阅读例2的内容,借助情境想一想:16×3表示什么意思?

①借助小棒图分析:个位乘积是多少,在笔算时怎么书写?

②认真想一想:十位上的4是怎样得到的?

2.例题2与例题1有什么区别,计算时要注意什么?说给你的家长听听。

3.方法指导:观察图例,注意新旧知识有联系。\&1.选择61页“做一做”1中的一题,尝试算一算,说一说计算过程。\&]

人教2013版数学五年上《1.小数乘法—解决问题》“预学卡”

[内容:数学书p15页\&家长签字:\&1.认真阅读例8的内容,题目信息多而杂,要有耐心。

①看“阅读与理解”部分,你能体会用表格审题的好处吗?

②看“分析与解答”部分,你能说说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③看“回顾与反思”部分,你能对比、归纳出方法的差异吗?你喜欢哪一种呢?

2.以上三部分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请你跟家长说说例8的解题过程,你行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上标出。\&]

(2)给予个性化学习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也体现这一要求。因此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通过活用教材创设个性化学习契机,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大胆展示学习过程和结果,不失为有效教学的良策。比如在语文学科开展综合性学习时,通过“遨游汉字王国”“走进信息世界”“轻叩诗歌大门”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利用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合作讨论分享资料内容,了解查找运用资料的方法,策划研究内容的具体步骤,撰写简要的研究报告或自创典型文集,在学习过程中展示个人特点,赋予了学习新的活力与价值。

(二)转变学习方式重视心灵沟通

教学活动应当充满师生间的心灵对话、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由此可见,教师的授课策略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革新之处是“教与学”的理念更新,课堂教学由“单一讲授”向“多元探究”转变。为此,教师要把传授知识根植于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则在合作交流的软性氛围中建立学习信心、掌握学习方法。

(1)规范教学流程,推行合作学习

程序教学重视整体,忽视个性。在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情况下,有限的学习时间与参与程度的强烈差异是师生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基于在(下转第12页)(上接第9页)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学习活动的最大效益,让课堂内的学习活动不断增值的目的,首先要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各班级依据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组建四人学习小组,不同学科小组成员保持稳定,在学习时首推合作性学习,即在小组内完成交流,落实学生话语权;在小组内完成探究,落实学生参与权;在小组内达成共识,落实学生分享权,此外在组际间轮流展示,互相补充、客观评价又促成学生学习过程中多种角色的全新定位,此时的学习就会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合作性学习的真谛也在于此。其次要规范教学流程。各学科采用“以学定教,引探讲练”的基本程序,分别制定教学流程,通过有效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展示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方法技能,感受学科价值、感悟情感信念。

(2)关注身心健康,营造和谐关系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缩小差异是教师的责任。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因此追求有效教学绝不是单纯提高分数,作为教师更应该把提高成绩放在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下,用尊重唤起自信、用关爱唤醒自觉、用耐心换来改变,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走过暂时的落后,建立走好的信心。推行“导师制”,通过“一对一”谈话指导、家访跟踪学生成长变化;成立“爱心教室”,利用辅导时间对有需求的学生面对面辅导,帮助改正错题,解答内心疑惑;实行“二次”批改,对于书面作业中的错误,鼓励学生及时改正,不因一时失利而懊恼,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实践证明,这样的心灵对话能够转化成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课改背景下优化课程资源,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将利于有效教学,提升育人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发展得更好,也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共同追求。

[参 考 文 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于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合作探究课程改革有效教学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