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
摘 要 通过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来完成互动教学的案例,阐述任务驱动法对于实现互动教学的优势与意义。
关键词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互动教学;任务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7-0099-02
目前中职学校由于生源关系,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习惯都很差。这些学生在初中时就是被教师冷落的对象,对学习缺乏信心,普通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而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让上课的效率大大提高。如何才能更好地使用互动式教学呢?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法实现互动教学是很好的解决办法。现在,笔者就以C语言的教学为例,利用任务驱动的互动效应来谈谈“互动”教学的具体运用。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安排相应的任务,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需要学生自己积极主动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任务的设置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互动”教学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确定好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互动”教学的关键环节 任务的设计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并且任务的设置涉及学生学习的重点知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并掌握,教师也能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注意要分析任务,这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 教师分配任务之后,学生先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查阅相关的资料,提出任务解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对其给予指导。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学生了解其中包含的知识点,加深知识印象。
接着就是完成任务,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 学生执行任务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查阅资料,尝试摸索。学生围绕任务展开相关的活动,加强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所以说,任务驱动教学是实现互动教学的重要平台。
要注重及时交流,这是学生知识的提高阶段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一定要展示任务成果,并且和学生相互交流,总结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对此进行评价。这一阶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3 任务驱动实施“互动”教学的实践
现在就以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while语句的学习来谈谈具体的实施步骤。
任务一:请学生写出利用putchar语句输出5个“*”号的程序,再请写出利用putchar语句输出20个“*”号的程序,再请学生写出利用putchar语句输出100个“*”号的程序。
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检查,并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提出解决的方案。该任务的功能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设计的任务,让教师很好地引入新课,并加深学生对今天要学习内容的兴趣。
任务二:通过任务一,现在来展示教师解决输出100个“*”的方案,同时明确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任务。
该任务的功能主要是展示本课学习的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任务三:展示两组正确的while语句使用形式。
设计问题,来完成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
问题1:两条语句的关键字是什么?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问题2:关键字后的括号内是哪种类型的表达式?还能用其他表达式吗?要求学生讨论后完成,将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分组,并提交讨论后的结果,教师进行检查、汇总。
问题3:写出while语句的一般形式。要求学生讨论后完成,将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分组,并提交讨论后的结果,教师进行检查,汇总。
该任务的几个问题都是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到正确的答案。其中第二个问题稍微有些难度,但正好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共同完成这个问题,得到问题的实质,有值就可以有真假,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本任务中,教师主要起到互动中检查、答疑的作用。
问题4:上机运行下面两个程序,对比结果后完成提问。
提问:通过观察结果,while结构能控制几条语句?该问题通过计算机运行的结果,让学生充分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完成与知识内容之间的互动,得到正确的答案。
任务四:要求学生分组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教师进行汇总和点评。
1)循环结构的应用;
2)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
本任务主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课堂教学的小结。
4 结论
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现互动教学,其优势是明显的,达到了以往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利用任务驱动完成互动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雷艳秋.浅谈“任务驱动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J].大众科技,2010(12).
[2]蒋红星.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李晓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