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理
【关键词】初中物理 小实验 大作用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90-01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通过实验可以有效巩固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是源于生活的自然科学,“小实验”从实际生活中来,并能够归结于生活之中,有着较强的实用价值。“小实验”之所以为“小”,还体现在短小精炼,易于操作。学生在操作时更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实验”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初中物理学科理性思维较强,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而物理教学中的“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践出发,运用简单的工具做实验,如“筷子提米”的实验,自己在家里都能完成。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激活思维,不断从实验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问题之所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渠道,增强了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同时,也使得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提高。学生在易于操作的小实验中体会到的是实践探索的乐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
物理课也不一定局限于教室和实验室内,根据学习的内容还可以把学生拉到室外进行。比如在学习力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操场上尝试走“平衡木”,以理解“重心”和“重力方向”的知识点。又如,在学习“串联”和“并联”的概念知识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尝试“小灯泡”是如何发亮的。在这样的“小实验”中,学生对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可以有明确的分辨,这比课堂上纯粹的概念讲解更有效。物理教学中有很多抽象性的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化抽象概念为生动演示,更利于学生理解。
二、“小实验”降低难度,巩固知识
物理知识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说教”,有很多物理现象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比如“纸锅烧水”,如果没有实验证明,学生很难理解“纸锅”能够“烧水”的原理。通过实验,学生亲眼见识到了“纸锅烧水”的真实现象,而且对教材中所讲到的液体沸腾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着火点”的认识也更进了一层。水沸腾的温度是100℃,而纸的着火点则是183℃,当纸锅内的水沸腾时,纸锅还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纸锅烧水”是可以成功的。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很容易理解教材中的难点,尤其是传统思维不可理解的现象,通过“小实验”把“不可能”的疑问变成现实。
“小实验”的操作是以相关物理知识为支撑的,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复习过程,实验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知识要内化成能力,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必须从纸面进入学生的内心。因此,“小实验”就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最好选择。在学习光学原理后,可以安排学生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特点自制“小孔成像”的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通过改变“物距”,观察“成像”的大小;通过改变“孔”的大小观察“像”的清晰度。根据这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学生系统地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三、“小实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生活处处有“物理”,我们学习物理知识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实践。现在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实践,他们回到家从不进厨房,耳边飘过的最多的话就是“学习”,殊不知没有生活经历的学生很难学好物理。教师要尽量选择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物理现象来指导学生去验证。学生在实践性比较强的“小实验”中,能够学到很多应用于生活实际的物理知识。这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并应用物理知识于生活实践中。
如在学习力学时,接触到摩擦力,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用刀切菜时要磨刀刃呢?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学生了解到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但是有的人不喜欢磨刀,而是在切菜前往刀刃上涂点油,这又是什么原理呢?学生很快想到是“减少摩擦力”。教学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比较“用锋利的刀和比较钝的刀在切菜时用力的大小”,学生在对比中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课后,教师让学生在家里的厨房进行观察,看看还有哪些物理现象。很多学生都能找到电磁转化为热能做饭、开锅后的蒸汽鼓动锅盖、冰箱里的肉拿出来在水中融化更快等。让学生喜欢上“用物理知识来研究生活”,学习的效率更高。
“小实验”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小实验”的探究中不断激活思维,从而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小实验”为物理教学做好服务。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