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 摇施茂枝
在语文课程中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国家层面进行课程设计的任务。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应占据多大分量,其目标和内容如何设定,主要都应由语文课程标准和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做出规定或编排。但教师是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建设者,开发利用国学经典资源,丰富、补充现有语文教材,加强和完善国学经典的教学,应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然而,若问:何为国学?何为国学经典?小学语文课程教材中有国学经典吗?多数语文教师还不甚了然,甚至浑然不知。所以,在现阶段讨论“面对国学经典热,小学语文教学怎么办”的问题,必须先清点国学经典在现行课程中的“家底”,并找到可以开发的增长点。
一、国学经典在现有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家底”
虽然国学和国学经典对不少语文教师而言还是“新词”,但小学语文中的国学经典教学其实不全是新事物。那么,在小学语文中,国学经典“家底”几何?
这要从什么是国学谈起。国学之名出现始于清末,对应于欧美学术。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即为国学,其范围包括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将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亦可视为国学之类别。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出版青木主编的《国学常识全知道》,第九篇是“国学经典”,除“经史子集”外,增加“说部”和“蒙学”:“经部”中有《诗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作品,“史部”中有《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经典著作,“子部”中有《老子》《庄子》《孙子兵法》《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集部”中有《全唐诗》《全宋词》等为代表的历代散文、骈文、诗、词、曲以及文学评论等经典著作,“说部”中有《世说新语》和《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历代小说,“蒙学”中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古代蒙学教材。
据统计,人教版12册教材中,来自国学经典的课文有24课,占全部课文 的6.8%。苏教版12 册教材中,来自国学经典的课文有25课,占全部课文的8.74%。北师版12 册教材中,来自国学经典的课文有 24 课,占全部课文的7.82%。可见,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经典虽为数不多,但也并未与之绝缘。这些数据,仅将国学经典限定于“经史子集”四部内,若将“说部”的历代经典小说计算在内,比例则要高些。此外,以上数据仅统计课文数量,若将教材中辅读系统的选文等计算在内,来自国学经典的内容就更多。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涉及国学经典内容的主要有:
其一,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大量进入教材。进入新世纪新课程后,古典诗歌数量显著增加。有两种类型,一是作为精读课文,二是作为“日积月累”中读读背背的材料。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一般在一册教材中,有1或2课精读课文为古典诗词,共有3~5首。又有若干首作为日积月累读读背背材料,仅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就编入《鸟鸣涧》《芙蓉楼送辛渐》《江畔独步寻花》《浣溪沙》等10首经典古诗词。
其二,四大名著均直接节选部分编入教材。如人教版的《林黛玉初见凤辣子》《景阳冈》《猴王出世》,分别节选自《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草船借箭》改写自《三国演义》。
其三,零星安排的文言短文。一些版本教材没有编排文言文,如苏教版。北师大版教材文言文数量较多,几乎都来自国学经典。人教版教材编有少量文言短文,如《学弈》《伯牙绝弦》《杨氏之子》,分别选自《孟子》《列子》《世说新语》。
其四,教材“日积月累”之类的栏目中有来自国学经典的格言、名言、警句和成语故事等。数量不少,其背景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积累。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一”之“日积月累”的格言警句:“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分别出自《师说》《左传》《墨子》《文心雕龙》等国学经典。
二、小学语文国学经典教学的现实增长点
寻找或开发国学经典教学的增长点,至少应考虑三个制约因素:
第一,与现行课程的关联性。语文课程中的国学经典教学是本课程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其外的另一门课程,国学经典教学必须在现行课程框架下进行。所以,讨论国学经典教学,不能离开现行课程的领域、目标、形态,更不能全然不顾与现行教材的关联。有些学校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它不仅对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积极作用,但它是独立于语文之外的课程,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第二,学生的可接受性。除了“说部”部分作品,国学经典都使用文言写作。“说部”作品较多属于近代小说,运用近代白话写作,但与现代白话也有不小距离,有的甚至更近于文言,如《三国演义》。由于古今语言差异,总体上看,学生学习国学经典难度远远大于学习现代白话文。开发利用教材以外的国学经典资源以丰富补充教材时,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发展语言的实际需要也必须作为重要考量。
第三,现实的可能性。现行的课程计划,小学低年级语文每周课时为7~8课时,小学中年级为6~7课时,小学高年级为6课时。众所周知,由于汉字入门难,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任务格外繁重,但课时数在世界范围内可能最少,如低年级只有美国的一半。在新加坡,汉语是第二语言,但小学高年级仍有12课时,中低年级更多,每课时30分钟,以40分钟计,仍至少多出我国同学段母语课时三分之一。我国母语教育的现实是,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最繁重的教学任务。要在已有课时中腾出大量时间用于教材以外的国学经典教学不现实,也不科学。
基于这三个重要因素,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发出国学经典教学的增长点,可采取以下做法:
其一,点状式渗透。现行教材中,国学经典不系统也不完整,主要集中于来自“集部”的古诗词,占80%以上,来自其他部的经典数量极少,是“点状式”地拿来和渗透。这是现行课程顶层设计的产物。受制于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母语发展的起点和实际需要。即使重新设计母语课程,即重新研制课程标准、重新编写教材,“点状式”拿来的做法也不可能根本改变。所以,开发国学经典教学的生长点,不能追求系统和完整,而应延续“点状式”拿来和渗透的思路。
其二,捆绑式拓展。开发国学经典教学增长点既然应与现行课程相关,那么,在“点状式渗透”的做法之下,“捆绑式”拓展便是最好的选择。如,教学《林黛玉初见凤辣子》,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或部分篇章;教学《景阳冈》,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或部分篇章。教学“日积月累”中来自国学经典的名言、警句,适当增加相似来源的名句、警句等。
其三,插针式活动。由于不可能大量运用课内时间教学从教材以外补充而来的国学经典,可以见缝插针地利用各种“边角”时间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比如,课前3分钟古诗词或古代蒙学经典背诵,课后开展一些古诗词或古代蒙学经典的诵读比赛等语文实践活动等。
三、小学语文国学经典教学的潜在增长点
语文课程课程标准无论是实验稿还是修订版,在小学的三个学段,均未提出学习文言文的目标和要求。这就是一些版本小学语文教材未编排文言文的主因。但在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增加浅近文言短文是已经做出的决策,即将出台的课程标准修订版教材就是这么编排。这是国学经典教学潜在的增长点。但是,迄今为止,使用苏教版教材的教师从未教过文言文,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教师也仅仅是一部分高年级教师偶尔教过。可以说,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对于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还是一个盲点。
小学文言文教什么?在中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不认为这是个问题。而实际上,正是这个人们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暗地里将中学文言文教学引入重重困境。”小学文言文既已从无到有或增加数量,马上面临这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言”与“文”。“言”是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现象、规律,含文字知识。小学阶段需要教的“言”主要是文言词汇。“文”,一是有关文章的知识,二是人文内涵,包括作品的思想、情感、主题和文化意涵等。小学阶段需要教的“文”主要是人文内涵。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见言不见文现象,课改以后矫枉过正,见文不见言现象盛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言”“文”并重,实现平衡和统一,是文言文教学在内容取舍上应秉持的正确方向。文言文中的“文”是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而“言”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言”如何教?首先要灵活选择教学的“点”。词汇为重,语法次之。需要教的词汇,一是古今差异大的词汇,二是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具有典型性的词汇。那些不很常见的词汇尽管古今差异巨大,也无需用力教。同时,不能将教词汇仅仅视为读懂课文的拦路虎,其实掌握、积累一些词汇,就是教学目标之一。其次,要注意与学生语言经验的联系。教学时片面强调古今差异不是科学的方法。现代汉语毕竟源自古代汉语,处处留有古代汉语的痕迹。教学时,激活学生的语言经验,沟通古今汉语联系,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教“释担而立”,告知学生“释”是“放”的意思,这是注入式教学,效果不佳。若让学生回顾他们熟知的“爱不释手”,学生很容易知道其中“释”是“放”的意思,那么,“释担而立”的“释”就顿然冰解,且记忆深刻。
“文”如何教?文言文教学用于“言”的时间较多,教“文”时,不可能像教学白话文那样处处咬文嚼字,因为课时是一定的。因此,教“文”要抓大放小,甚至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精选那些能够直切课文中心、主题的问题,或事关全局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和领悟,以收到以点带面之效。文言文的思想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远,教“文”时应适当联系当代生活。可以古今联系或对照,既可将从当代生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注入文言文,以加深理解和感悟,也可从文言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获得对生活的新体验、新感悟。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硖门中心小学?摇?摇?摇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