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点亮课堂

2015-05-04 02:15黄日生
新教师 2015年2期
关键词:乞巧桂林山水中华

黄日生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向我们传递两个信息:一、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二、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的比重。《指导纲要》还对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各阶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理应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做法上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巧解汉字文化?摇?摇?摇走进文本

揭示课题,导入课文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揭示课题应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文本需要出发,选择合适的文化切入点,把学习的内容渗透其中,为学生学习文本呈现一个“复行其上,豁然开朗”境地。请欣赏四年级下册课例《尊严》的揭题导入。

师:(出示“尊”的篆文———?摇?摇 ?摇?摇?摇?摇)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字?

生:这是“尊”字。

师:你们真会猜!这就是古代的“尊”。

师:你看最底下这部件像什么?

生:像两个树枝,又像两把叉子。

生:像两只手。

师:是的,这就是两只手。古人两手捧一坛又香又浓的酒。“酉”字是古代的酒坛,代表酒。

师:这坛又香又浓的酒要送给谁?

生:一个人。

师:对了,送给高高在上的人(指着“酉”上的人字)。高高在上的人就是指品格高尚、受人敬重的人。中国的古文字很有意思,字形就表达了字义。一看这“尊”字,我们就知道代表品格高尚、受人敬重。

【课件出示:“尊”代表品格高尚、受人敬重】

师:现在,我们就认认真真写好“尊”字。(师范写,强调酉中间一横。)

师:那严呢?老师查过字典(课件出示),严字有六种解释,在这里是指“严格要求自己”的意思。(板书:严)

师:我们来给“尊严”这个词做个加法,品格高尚、受人敬重+严格要求自己=尊严,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尊严》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尊严”一词既是课题,又是文章中的年轻人(后来的石油大王哈默)高尚品格所在。教师在解析这个词时,形象地把字形和字义巧妙结合起来,展示了“尊”字的古代意思(本意),然后用加一加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字形的同时也理解了“尊严”的含义,并从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字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不仅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还彰显了语文课堂的文化魅力。

二、了解词语来历?摇?摇?摇丰富内涵

在词语解析中有意识地渗透中华优秀文化之因素,可以丰富词语内涵,使词语的理解不再肤浅。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中,一位教师是这样帮助学生解析“山阴道”一词的。

师:谁来猜猜“山阴道”这个词字面上的意思?

生:山间阴凉的道路。

师:不错,用字意相加是这个意思,但文中“山阴道”不是这个意思。“山阴道”这个词由来已久,“山阴”汉语指山的北面,这样“山阴道”的意思是———

生:山北面的道路。

师:加的不错,可惜文中 “山阴道”还不是这个意思。(学生感到茫然)

师:文中“山阴道”是指地名,在浙江绍兴城西南郊外,当年那一带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最早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妙句:“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使山阴道从此声名远播。到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当年漫步山阴道写的《游山西村》(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描绘了山阴道上清奇的景色———山峦重重叠叠,清碧的小溪曲曲折折,仿佛已经无路可走了,突然之间我又看见前面柳绿桃红,(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明代诗人袁宏道的 “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更是形象、直白地写出山阴道如诗如画般美景。

【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课件】

师:同学们,现在想想文中“山阴道”的意思?

生:是指美丽的景色。

师:是的,但你能联系课文说得具体一些吗?

生:文章告诉我们,走在德国的大街上,看着满街的花,如入花的海洋一般,那景致特别的美丽宜人。

师:你联系课文,理解得真好,这才是季羡林先生“山阴道”的意思。

“山阴道”一词的解析,从字面讲到来历,了解词的来龙去脉;最后联系课文,让学生明白它在文中的意思,虽然耗时两三分钟,但这样的词语解析是有内涵的,有厚度的。

三、追本溯源释疑?摇?摇?摇理解诗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都凭着自己的阅历和经验理解文本,对同一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随之自然生成疑惑。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有限,有些疑惑自己无法解决,特别是涉及历史典故、古代的风俗民情等等,此时,便需要教师指点迷津,使之茅塞顿开。如学习古诗《乞巧》时,学生对“牵牛织女渡河桥”不理解时,教师就应把“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介绍给孩子,帮助孩子理解诗意。当学“穿尽红丝千万条”时,一个学生提出质疑,最后一句应改为“穿尽红衣千万件”,因为七夕情人相会,穿上红衣显得漂亮大方。这样的质疑显然是学生对“乞巧”节这个风俗不了解,这时教师就应该把“乞巧”节的风俗告诉孩子,让学生明白古人在七夕节“穿红丝得巧许愿”的风俗。最后让学生读一读《乞巧歌》: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通过追本溯源的释疑,学生不但读懂《乞巧》这首诗的大意,而且了解了一些古代的风俗民情、民间传说。

四、拓展山水诗情?摇?摇?摇激发兴趣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尾声时,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

师:桂林山水是诗人的最爱,这篇课文用了哪些诗句来赞颂桂林山水?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是呀,文章因为有诗,更加精彩,动人。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诗赞美桂林山水?

生: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生: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生: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

师:水平如镜的漓江水,奇峰罗列桂林山引得各个朝代的诗人诗兴大发,留下千古名句。泱泱大国,无处山水不留情,我国各地的名山大川都留下诗人许多的佳句名篇,谁还知道其他的山水诗句?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溪边列岩岫,倒影浸寒绿。

师:真不简单,李纲的《九曲溪》背诵得如此流利,这描写的是我们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

……

师:山美水美诗更美。同学们课后多读多背这样的诗,然后运用到你的作文中,会使你的作文更加精彩。

这节课的拓展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起到了一箭双雕作用,既总结渗透习作方法———在文章中恰如其分运用诗句,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诗句的兴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点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意识去发现渗透的切入点,适时、适度、巧妙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句古诗,一句名言,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副对联……那时点亮课堂的不是精美的课件、精彩的演绎,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教师进修学校?摇?摇?摇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

猜你喜欢
乞巧桂林山水中华
桂林山水桂林人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八月来临话七夕
《乞巧》
潭山乞巧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乞巧七夕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