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系年》所见齐国史事初探

2015-05-03 03:08:22
关键词:系年晋国齐国

代 生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清华简《系年》所见齐国史事初探

代 生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清华简《系年》篇中许多关于齐国的记载,为研究齐国历史文化提供了新资料。齐长城的设置年代和地域问题,众说纷纭,《系年》明确记载晋敬公十一年(公元前441年)“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解答了学者的疑问。通过《系年》,还可以了解代齐前后田氏的地位和世系问题;梳理春秋战国时期齐与晋的关系发展,战国初年齐与越的关系等问题,补充史籍记载的不足。《系年》“襄平”一地,见于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可以印证“襄平”在齐境。

清华简;《系年》;齐国;齐长城;襄平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5.01.012

2011年12月发布的清华简《系年》篇是清华大学整理公布所藏战国楚简的第二批(册),全书共23章,涉及晋、楚、秦等诸侯国,内容丰富,“可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和《尚书》、《春秋》经传、《国语》和《史记》等互校,多有异同。”①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同时,该篇也记载了许多齐国的史事,如齐桓公率诸侯城楚丘、郤克复仇齐国、崔杼弑齐庄公、晋越联合伐齐、齐人筑长城等,对研究齐国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

《系年》发表后,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当前的研究主要侧重文字隶定、考释以及对整理者注释的订补,也有学者在研究中涉及到了齐文化的个别问题。②如陈伟先生认为《系年》“驱车至于东亩”,东亩不是地名,当为指东海,与齐人近海有关(《读清华简〈系年〉札记(二)》,http://www.bsm.org.cn/show-article.php?id=1598,2011年12月21日)。孙飞燕赞成此说,并举《谷梁传》成公二年“侵车东至海”的说法印证(《读〈系年〉劄记三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801,2011年3月9日)。董珊认为晋三家伐齐可与驫羌钟对读,利用《系年》可以解释钟铭文记载,同时也揭示了三家伐齐的史事(《读清华简〈系年〉》,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752,2011年12月26日)。“小狐”(侯乃峰)认为“晋师伐长城句俞之门”句,“句俞之门”与《左传》句渎之丘有关,即穀丘,在齐地,距齐长城不远,或在长城之上;简文“入至汧水”,即到达“岘水”,表明晋国攻破了齐国穆陵关,进入齐国境内(《读〈系年〉臆札》,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766,2012年1月3日)。陶金认为根据《系年》“宣王”写作“洹王”,讨论了与齐国历史有关的铭文《洹子孟姜壶》,认为“洹子”当为“宣子”,指的是陈僖子之子宣子其夷,并非以往学者所说的陈桓子(《由清华简〈系年〉谈洹子孟姜壶相关问题》,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785,2012年2月14日)。但总的来看,还没有研究齐国历史文化的专门论文,因此通过对《系年》的整理和研究,探讨齐国历史文化显得极为必要。笔者不揣谫陋,试对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浅析。

一、有关齐长城的设置问题

关于齐长城的设置,张维华、王献唐等先生在上世纪已有深入研究。近年来学者通过实地调查,掌握了许多实物资料,推动了相关问题的研究。但是在诸多问题上争议依然存在,如齐长城的始建年代,仅张维华先生总结,就有根据《管子》记载而提出的齐桓公始建说、根据对驫羌钟时代认定的不同而产生的各种推测、根据《竹书纪年》记载提出的齐威王始建说、齐宣王始建说等多种说法,*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29页。成为长城研究史上的一段公案。除此之外,齐长城的始建地域,学者也没有统一认识。厘清这些问题,对齐长城乃至中国长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幸运的是,新出清华简《系年》记载了齐长城设置的年代和区域,见第二十章:

“晋敬公立十又一年……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晋敬公十一年是公元前441年,这明确标注了齐长城的始建年代,而始建地域是在济水流域,在齐国古平阴,《左传》襄公十八年说:“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盟,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水经注·济水》篇引京相璠云:“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这里正是齐国的要塞,是防御晋国的重要地带。这一记载符合考古学者任相宏先生实地调查的情况:长清、平阴西线的山前冲击地带,“这一要塞,由长城城墙、防门、平阴和大型制陶手工业作坊等几部分构成。……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军事体系。”“齐长城源头设置年代上限不超过鲁襄公十三年(前560年),下限不晚于周威列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筑城年代始于春秋晚期偏晚阶段,使用于战国时期,田齐为其鼎盛时期。”*任相宏:《齐长城源头建置考》,载《东方考古》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73页。根据这一框架,可以推知,《系年》载公元前441年“始为长城于济”,应该是齐长城的始建年代。

前辈学者的调查和研究,有的已经十分接近这一事实,但并未成为主流意见,而《系年》回答了争议已久的齐长城建置年代问题,功莫大焉!有关文句的解析,已有专文讨论,*陈民镇:《齐长城新研》,《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3期。此不赘述。还需说明的是,“始为长城于济”,仅是齐国修建长城的最初实践。*近读王永波、王云鹏先生《齐长城的人字形布局与建制年代》一文,也注引清华简《系年》所载,认为这是在“南部山地长城之外又加筑了一道‘济水岸防’”,将“始为长城于济”一句理解在济水一带开始建设长城,而非整个长城的建制。说见《管子学刊》2013年第2期。此后,齐国修筑长城一直没有中断,《系年》第二十二章载公元前404年齐被晋国打败后,又被逼立下盟约,第一条即是“毋修长城”,晋人要求齐人不再修筑长城,这说明齐长城作为军事设施防御三晋时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系年》所见代齐前后的田氏

公元前405年,田悼子去世,齐国内乱,公孙氏出奔,并以领地廪丘归入晋国。齐国伐廪丘,与晋争夺此地。《竹书纪年》记载此事说:

晋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布败逋。(《水经·瓠子水注》引)

齐国内乱所引发的与晋国的战争,《系年》中也有详细记载:

整理者认为“晋三子,魏斯、韩虔、赵籍。简文不载大夫之名。与陈和盟的是三子的大夫,说明陈和此时地位尚不能和魏文侯等晋三子并列。”*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第194页。

对于竹简的记载,可以从齐国当时的内政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庄子卒,子太公和立。田太公相齐宣公。宣公四十八年,取鲁之郕。明年,宣公与郑人会西城。伐卫,取毌丘。宣公五十一年卒,田会自廪丘反。宣公卒,子康公贷立。”按,齐康公即位年代没有疑义,但钱穆先生据《索隐》引《竹书纪年》考证陈(田)和始立为相在齐宣公五十一年,*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1页。甚确。由此可知,这次的三晋伐齐,仅仅是陈和为相一年,而齐康公即位没有多久。不过,这也很难质疑陈和的地位问题。据《田敬仲完世家》,陈和的祖父陈襄子时已经“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可见陈氏早已将齐国权力掌控在手。因为陈和秉政,胁迫齐侯主动“盟与晋军”,晋三子则没有必要再和其臣下盟。但为了保证与齐侯盟约的有效执行,晋三子又不得不派大夫再和陈和等订立盟约,这恰恰是看重了陈氏的地位。三晋做法或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侮辱和藐视,如《系年》本章载越公与齐鲁两国盟,“越公内入飨于鲁,鲁侯驭(御),齐侯参乘以入”,即是对齐鲁两国的羞辱。

与陈和一起盟诸晋大夫的齐人陈淏,应是军事将领。有关他的身份,董珊先生认为:

陈淏,疑为田侯剡。淏/昊,匣母幽部;剡,禅母谈部;炎,匣母谈部,幽、谈两部可以对转,所以“淏”可以读为“剡”。田侯剡失载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仅见于《索隐》引《古本竹书纪年》:“(齐康公)二十二年,田侯剡立。”*董珊:《读清华简〈系年〉》,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752,2011年12月26日。也有学者认为陈淏是《吕氏春秋·顺民》篇中的鸮子,可备一说,见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6504&nid=440804。

从音韵通转来看,董先生所论很有道理。如若此说可信,则有利于我们了解田齐世系的一些问题。根据《史记》“齐康公二十年,田和卒。二十一年,田和子桓公午立。”则不当有田侯剡一世,但《索隐》指出:

《纪年》“齐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齐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春秋后传》亦云“田午弑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齐,是为桓侯”。与此系家不同也。

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齐康公二十一年乃田侯剡立非桓公午立辨”一条指出:

《年表》漏去剡一世,并前漏去田悼子一世,自田常以下,田齐只得十世,与《庄子》十二世有齐国之语不符。当依《纪年》。又田和以齐康公二十年卒,田剡即以是年立,《年表》书之隔岁,依人君即位翌年称元之例也。《索隐》引《纪年》作齐康公二十二年田剡立,误衍一二字。知者?《魏世家索隐》据《纪年》,谓:“桓公立十九年,当梁惠王之十三年”,则桓公弑君自立,在魏武侯二十一年。(周安王二十六年。)自此逆溯而上十年,正为齐康公之二十年。(周安王十七年。)知《史记》于此乃误其世系而未误其年也。*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220-221页。

钱先生所辨甚精,由此可知:齐康公十九年,田和被立为齐侯,田氏代齐;次年田和卒,再次年陈淏立,是为田侯剡。不过田侯剡立第十年,就被田午杀掉了。根据《系年》所载,陈和、陈淏在齐康公元年即与晋盟誓,可见此时陈淏已秉军政之权,早已成人,后“楚师将救武阳,王命平夜悼武君使人于齐陈淏求师。”(二十三章)楚王让使者直接向陈淏求师,未提及陈和,说明陈淏掌权甚大,才有可能成为齐侯。

可讨论的一点是,陈淏与陈和、陈午之间是什么关系?其与陈和是否父子?据《纪年》,陈午出生在齐康公五年,如按一般的说法,陈淏(田侯剡)与陈午是兄弟,则他们年龄差距似稍嫌大。文献不足,这里仍存疑待考。

三、《系年》所见齐国的外交

《系年》篇幅虽小,却勾勒出西周至战国初期的许多重要的史事框架,叙事线索清楚且简单明了,对各诸侯国史事了如指掌,对列国关系分析透彻,如文中几个“始”字的运用,更是凸显了作者的卓越见解。从《系年》中,我们还可以窥知齐国外交的有关情况。

(一)齐国与晋国的关系

依据《系年》,可以将齐国与晋国的关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早中期。两国关系比较和睦,表现是晋文公重耳流亡齐国时,“齐人善之”,后来文公即位,楚成王率领诸侯围宋伐齐,并在齐地驻扎,“晋文公思齐及宋之德,乃及秦师围曹及五鹿,伐卫以脱齐之戍及宋之围。”(第七章)文公五年,齐与晋盟,两国交流开始频繁。

第二阶段是春秋中期以后,齐、晋交恶并发生武力冲突,直到《系年》作者时代“至今齐人以不服于晋”。

从《系年》记载看,齐顷公戏弄郤克,正是两国交恶并引发冲突的导火索。与史籍记载不同的是,《系年》指出郤克出使齐国还直接邀请了齐卿高固:“今春其会诸侯,子其与临之。”而等到晋国盟会时,齐顷公自知理亏未敢与盟,高固也半途而废,“至莆池,乃逃归”,只有“三嬖大夫”前去赴会。外交会盟,强调参与者身份的平等,齐国仅有三位下大夫出席,再次挫伤了晋国的尊严。这样一来,盟会的主题就变更为对齐国的声讨。

此时的齐国非但没有安分守己,还出击围困晋的盟国——鲁国,给了晋国更充分的讨伐理由。因此“驹之克率师救鲁,败齐师于靡筓”,顺利复仇。无奈之下,齐顷公于次年朝见晋景公,仍被郤克羞辱了一番。郤克所言“齐侯之来也,老夫之力也”,正是对其在齐受辱起誓的回应。《左传》记载郤克还要求将嘲笑他的齐顷公母亲送往晋国当人质。可以看出,齐国上下为这一不检点的外交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作为出使他国的使节,除了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沉着冷静的应变能力。但据《系年》,高固与其子高厚都曾逃盟,以高氏父子和郤克相比较,同是出使,郤克在个人尊严受到侮辱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镇定,虽然先行回国但要求副使一定完成任务。而高氏父子,一个未到达目的地,看到形势不妙就逃了回来,授人以柄;一个则因为歌“诗不类”,被晋国认定“有异志”,触怒了晋国君臣,由于“逃归”,导致了晋“平公率师会诸侯,为平阴之师以围齐,焚其四郭,驱车至于东亩。”(第十七章)

高氏作为齐君的宠臣,多次作为使节参加盟会。在盟会时却屡屡不遵守礼仪,如《左传》襄公十年记载,齐灵公十九年“三月癸丑,齐高厚相大子光,以先会诸侯于钟离,不敬。士庄子曰:‘高子相大子以会诸侯,将社稷是卫,而皆不敬,弃社稷也,其将不免乎!’”《史记·齐太公世家》说高厚为太子傅。可见,高厚为齐太子老师,却没有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以致在“钟离”会盟时,两人自恃为大国,不守礼节且待人“不敬”,受到了士庄子的批评,并预言这对“师徒”将难保全身。

没过几年,士庄子的预测就开始应验。由于高厚对太子光的不良教导,招致了齐国的灾难:齐灵公二十八年,废太子光而改立公子牙,让高厚改傅公子牙,这时候大臣崔杼勾结太子光,趁灵公病重拥立太子光为齐庄公。庄公被立后,高厚就被崔杼杀掉了。在高厚教导下成长起来的齐庄公更是行为不端,与崔杼的妻子私通,导致“齐崔杼杀其君庄公,以为成于晋”。

其后,齐与晋关系并没有改善,据《系年》十八章载,晋攻齐“平阴之师”后,两国相互“复仇”,即栾盈奔齐,“齐庄公涉河袭朝歌,以复平阴之师”,“晋人既杀栾盈于曲沃,平公率师会诸侯,伐齐,以复朝歌之师”。直到晋国出现内乱,“七岁不解甲”,齐国唆使诸侯叛晋,出现“至今齐人以不服于晋,晋公以弱”的局面。

战国初期的晋、越联合伐齐,正是两国关系恶化的延续。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齐国倒向了同样与晋为敌的楚国,“同仇敌忾”,所以发生了《系年》卒章载晋、楚交战时齐人率车千乘救楚的事情。

(二)战国初期齐国与越国的关系

那齐、越两国关系如何呢?《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句践卒,子王鼫与立。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无强立。王无强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司马迁认为在越王无强时越国才北伐齐国。从《系年》看,司马迁的记载并不准确,越国早就参与到伐齐及“与中国争强”的行动中来。

《系年》记载了越人三次出兵伐齐,分别是晋敬公十一年(公元前441年)、晋幽公四年(公元前430年)和楚声桓王元年(公元前404年),弥补了越王勾践至无强时期齐国与越国关系记载的缺环。细察战国初期越伐齐的三次战争,可知越国外交策略由原来的“结齐、附晋”而转变为“结晋、攻齐”。

《系年》所载又可与《吕氏春秋·顺民》篇有关记述联读:

齐庄子请攻越,问于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庄子曰:“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和子曰:“以告鸮子。”鸮子曰:“已死矣以为生。”

据陈奇猷先生考证,齐庄子系指田庄子,是田和的父亲*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84-496页。,从时间上看,《顺民》篇所载当介于越国第二次和第三次伐齐之间。齐庄子所述“虽猛虎也,而今已死矣”,说明越人的国力有所下降,因此谋划复仇;而“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当是田氏先君对越国伐齐的场景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故以猛虎视之。*按,此篇涉及问题较多,笔者拟另撰《清华简〈系年〉与〈吕氏春秋·顺民〉解析》一文详加讨论。

(三)相关会盟问题

除此之外,还要被迫盟誓,如晋越两国第三次伐齐,所言“母(毋)攸(修)長城,母(毋)伐廩丘”,是盟誓的“条款”,更是因齐国战败而被强加的,实际上是对齐国内政的干涉。

晋越相约伐齐是通过盟会实现的,齐国请成也是通过盟会实现的。《系年》所见战国初期齐国、三晋、越的盟会资料,正有助于补充传世文献记载。工藤元男先生统计了《史记·六国年表》所见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237年之间“盟”、“会”、“遇”、“朝”史例表,吕静先生介绍,在这张表中明确诸国之间举行“盟”的有四次,吕先生据此指出:“从现有的记载来看,整个战国时代盟誓举行的次数骤然减少,盟誓不再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主流方式。”*吕静:《春秋时期盟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64-165页。

四、从《系年》蠡测襄平的地望

晋国与越国第二次伐齐,《系年》记载说:

这里提到了两处地名,“句俞之门”和“襄平”,网上“小狐先生”考证“句俞之门”为谷丘,在齐地,可参。*小狐(侯乃峰):《读〈系年〉臆札》,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766,2012年1月3日。而“襄平”一地,注释者指出:“襄坪(平),地名,与燕国之襄平无涉。”燕国有襄平,在今辽阳,文献习见,燕国铸行的货币就有“襄平(坪)”布。但越国与宋国居齐之南,他们联合攻打齐国自然不会去燕地。我们以为,越与宋败齐师,应在齐国境内。

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黄帝伐赤帝》说:

孙子曰:【黄帝南伐】赤帝,【至于□□】,战于反山之原,右阴,顺术,背冲,大灭有之。【□年】休民,熟谷,赦罪。东伐□帝,至于襄平,战于平□,【右】阴,顺术,背冲,大灭【有之。□】年休民,熟谷,赦罪。北伐黑帝,至于武隧,战于□□,右阴,顺术,【倍冲,大灭有之。□年休民,熟谷,赦罪】。西伐白帝,至于武刚,战于【□□,右阴,顺术,倍冲,大灭有】之。已胜四帝,大有天下,暴者……以利天下,天下四面归之。汤之伐桀也,【至于□□】,战于薄田,右阴,顺术,背冲,大灭有之。武王之伐纣,至于 遂,战牧之野,右阴,顺术,【倍冲,大灭】有之。一帝二王皆得天之道、□之□、民之情,故……

简文记载黄帝“东伐□帝,至于襄平,战于平□”,“襄平”,银雀山汉简注释者谨慎地指出“战国时燕地有襄平,在今辽宁辽阳县北;又汉时有襄平侯国,在今江苏境内;不知是否与简文所谓襄平有关。”*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32-33页。

从银雀山汉简《黄帝伐赤帝》看,黄帝分伐四方之帝,简文虽有残缺,但也可看出四方帝是以四方和四色命名的,注释者认为东方之帝,应为“青”,但“帝”上一字又不似“青”。依据黄帝所伐之四方,北方为黑帝,西伐白帝,又前有赤帝,所以东伐之帝,当与“青”字意近。一般认为,东方之帝是太昊,也称太皞,如《淮南子·天文训》说:“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栾丰实先生通过对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梳理,认为:“太昊系部族最初活动于鲁东和苏北地区,后来迫于良渚文化的压力或水患,才举族西迁到了皖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其时约当大汶口文化中期后段和晚期阶段。……后世一直尊太昊为东方之帝,很可能与太昊氏最初居于东方相关。”*栾丰实:《太昊和少昊传说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此论证可为参考。因此黄帝伐东方之帝在东方齐鲁之境。

春秋以降,齐国就不断扩展疆域,战国初期已经控制了鲁西南一些地区,把鲁国压缩在一隅,东部沿海更成为其腹地。银雀山汉简《黄帝伐赤帝》为《孙子兵法》佚篇,孙子为齐人,其兵法流传地也在齐国及周边,所以那里黄帝伐东方之帝的传说十分盛行,因而襄平为时人所熟知。藉此我们以为,汉简所载襄平即《系年》之襄平。

《黄帝伐赤帝》言黄帝伐四方之帝,其战场多是“至于某地、战于某地”,从简文看,应是所至之地名大于战场之地,二者可以互证,黄帝伐东帝“至于襄平,战于平□”,但遗憾的是,“平”后一字残缺,使我们不能知道其具体位置。

尚可推测的是,三晋与越伐齐,进攻地点和路线应当不同,就宋、越联军攻打齐师而言,战场应在宋或越与齐交界处。

[责任编辑:曹鲁超]

A Tentative Study on History Facts of Qi State in the Text Xi Nian on the Bamboo Slips Collect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DAI Sheng

(CollegeofHumanities,YantaiUniversity,Yantai264005,China)

The text Xi Nian on the bamboo slips collect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records important history facts about Qi State, such as the setting time of the Great Wall of Qi; the status and lineage of Tian before Tian State substituting the Qi State; the relationship of Qi and Jin States during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the relationship of Qi and Yue States in early years of Warring States; and Xiangping was a city of Qi State.

the bamboo slips collect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text Xi Nian; Qi State; the Great Wall of Qi; Xiangping

2014-06-20

代生(1981- ),男,山东曲阜人,历史学博士,烟台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出土文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考古发现与先秦史诗、颂诗”(13BZW046)

K 092

A

1002-3194(2015)01-0088-07

猜你喜欢
系年晋国齐国
Modeling and dynamics of double Hindmarsh–Rose neuron with memristor-based magnetic coupling and time delay∗
师旷劝学
翳桑之报
齐国强 作品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试论清华简《系年》中的“周亡”及相关问题
古代文明(2017年2期)2017-04-10 16:57:00
柳宗元湖湘诗歌系年考辨
湖湘论坛(2016年2期)2016-12-01 04:22:54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袁宏道《瓶史》系年及创作原因考
假途灭虢
探索历史(2009年9期)2009-09-17 04: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