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说明

2015-04-30 18:10玄武
南方文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专号散文家纯文学

有关小众

“小众”(微信搜索:xiaozhong_xuanwu),著名纯文学微信公众号,关注正在发生的当代文学及其他,略偏重散文。以文字或别的,创造、推广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生活方式。

小众于2014年5月8日由作家玄武创办。真诚、真实、正义、纯粹、曲高而和不寡,“小众”以作品为第一位,永远以作品为第一位。你可以认为“小众”审美偏狭,但同时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小众”只肯推出它认为好的作品和作家。

“小众”为完全独立的纯文学公众平台,目前也暂不接受各界资助。小众是一个订户素质偏高的公众号,在众多订户中,有3000名左右全国各地知名作家订阅者,亦有少量海外作家、艺术家及港台作家订阅者。

小众的所有作家作品,均为作家本人授权并留有手写签名。小众并非订阅人数最高的文学公众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小众已成为公信力最高的公众号。在一个社会各行业都缺乏公信力的时代,小众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为小众每一位高素质的读者朋友和作家朋友感到自豪。能够如此,这正是因为我们大家每一人的努力,小众是因我们每一人汇聚而成。

有关“小众:中国新散文专号”的一些说明

纯文学公众号“小众”(公众号:xiaozhong_xuanwu),应《南方文学》之约,组一期中国新散文专号,短短三日,来稿远远超出两倍还多。感谢各地的作家朋友们支持。因属小众第一次散文专号,也本着做事负责的态度,故,我们选稿本着几近苛刻的标准,有的干脆只因字数舍下,或因题材重复、数文择其一,等等。既要有文字的优秀,又要有地域的广阔性。

希望朋友们理解。谢谢各地的作家朋友们。感谢《南方文学》和黄土路先生。小众还会有更多的专号和专题。“小众”,是一种严谨的文学态度,也是一种品质保证。

众说小众

梁鸿(作家、学者):“小众”,其实就是少数派,是一种批判和独立姿态,但背后必须有真正的创造和思想。小众微信号正在承担这一功能。

冉正万(作家,《南风》主编):小众聚气。这气除了思想还有勃勃生机。在一个超现实的时代,小众落地可生根,不至于让人绝望透顶。

宁肯(作家,《十月》副主编,北京):前两天还在微信上读到一个”所有伟大的文学都是少数”的链接,转的人很多,可见少数、小众,体现了时代某种强烈事实上也很普遍的东西。小众是一种存在,一种诉求,一种信念的共同体,更是一种温暖,一种团聚。

冷冰川(画家,作家,现旅居西班牙):“小众”,是用来形容烈火的。(还有横冲直撞。)

从前,没有“小众”……

何大草(小说家,成都):选择小众,就是在石与卵之间选择了卵:并非以卵击石;它自会生生不息。

蒋蓝(散文家,诗人,成都):我看“小众”,“小众”就是对所谓的文坛一次“消肿”行动。“小众”是只卖文学干货的主儿。

杨新岚(《当代》副社长,北京):在文学背离文学精神的时刻,凭着小众,我们还能找回一群真正的文友。

老树(画家,中央财经大学艺术系主任,北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民都在写诗、写小说、谈哲学美学,貌似令人神往,其实只是一种时代的简陋和混乱。文学本来就是小众人群鼓捣的一档子事儿,现在,它只是回到了它本来的样子。

陆梅(作家,《文学报》副主编,上海):为小众喝彩!小众有知音,这是浮华喧嚷时代最珍贵的文学的声音。

人邻(诗人、散文家,兰州):我在“小众”遇到了这个年代最认真也最幸福的一群人。在没有理想的年代,这一群“死不改悔”的人依旧要创造理想,在缺乏温暖的岁月,这一群燃烧自己,照亮黑夜。人类既然已经创造了文学,就有理由以血液和爱滋养这一创造。人类不绝,文学就永在...

赵瑜(作家,山西作协副主席):小众足以使我等立足,而大众乃是我朝圣的方向。小众之功,在于桥梁矣!

张鸿(作家,《作品》编辑部主任):小众,这个高举文学理想、文学精神旗帜的自媒体平台,群英汇聚。它正朝着渴望理想照耀现实的大众渗透,力量强大。

黄土路(作家,《南方文学》总策划,桂林):小众这个名字非常好,它能体现文学在这个时代的处境和本质。

王雁翎(作家,《天涯》主编,海口):现在我们又有了“小众”,愿它成为午夜那些夜不能寐的呼喊者和倾听者的乐园。

钟鸣(作家,诗人,成都):小众得具有“反虚拟”的自省。

葛水平(小说家,山西作协副主席,长治):这个世界上能找到和你风雅颂,又能一起勾肩搭背的圈子难,小众算一个。

聂尔(散文家,晋城):并眼见得“小众”日益变大,不由得心下骇怪。仿佛我们的民间还是有的,它像一个睡着的人可以被叫醒。醒来肯定是好的。

吴佳骏(作家,《红岩》杂志编辑部主任,重庆):浮华世事,行事多艰。为文者,殊为不易。然“小众”邀聚同侪,共秉其志,不谋名利,唯遵其诚。如斯,虽小尤大。

董重(画家,作家,贵阳):小众,相对于大众,应是一种坚定的立场。

韩湛宁(著名国际平面设计师,深圳):感谢小众,使我与文学保持亲近的距离,使我能一直保持小众口味。

马兰(作家,诗人,美裔华人):喜欢小众这词,其实比较高大上哟,明示一种取舍,一种坚守。纯文学,确实是小众的,但有一种不容置疑的自证。小众,走起!这是你的黄金时代。

陈鹏(小说家,《大家》主编,昆明):在文学期刊日益边缘的当下,“小众”之类文学微信公众号的兴起无疑是中国文坛的重要事件。

毕星星(散文家,太原):我最喜欢小众的这种包容。散文现在的文体影响,已经远超过小说。以散文将来对于汉语的贡献,我以为也在小说之上。

戴冰(作家,贵州作协副主席,贵阳):“小”者,可视为不泛,可视为对文学原则的坚守;“众”者,可视为其影响的持续扩散。愿小者恒小,众者愈众。

鲁顺民(作家,《山西文学》主编,太原):小众努力为写作者和阅读者找出现实与精神之间某种确定性,纯净,肯定,庄重,温暖。

张菁(《青年文学》主编,北京):认识“小众”在结识玄武之前。这个公众号的内容单纯地吸引了我,真实、诚恳、冷静。“小众”是可信任的,他拒绝哗众取宠,在文字背后呈现纯粹的尊重与挚爱。

胡亮(诗人,成都):小众,剩下的操守和抗争。

庞培(诗人,散文家,江阴):”小众”定语应是司汤达1838年在《巴马修道院》结尾部献辞:献给少数幸福的人。

杨炼:小众,必要的骄傲。

猜你喜欢
专号散文家纯文学
初恋的味道
为什么当代人都不喜欢看纯文学?
品诗赏词
一滴水
接受理论与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
“我的报刊·我的童年”有奖征文
孤独星座上的光芒
散文家和菘
卷首语
纯文学杂志的读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