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鸿燕
【摘要】在现今中职数学逐渐被边缘化的大环境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加强教学改革,在数学教学中凸显专业特色。本文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以及开展探究性学习,使数学知识在财会专业中学以致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数学知识与财会专业知识学习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中职数学 财会专业特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25-02
现今的中职数学教学逐渐被边缘化,我们东莞市很多中职学校数学教学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课时被削减,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愿学,教师教得疲惫,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如何走出这一困境,笔者认为,加强教学改革,构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中职数学教学新模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笔者在为财会专业学生上课时,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数学教学体系
近几年,为适应中职教学改革,我市中职学校多次更换了数学教材,这些教材基本上都是参考普高数学改编的,其优点是适用面广,不足之处是未体现中职特色,在为专业服务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我校现在选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这套教材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是所有专业通用的,职业模块分工科类和财经商贸服务类,拓展模块是供升大专的学生用,相对于之前的几套教材,这套教材比较难得的地方是为专业服务方面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但是在面对不同的专业,教师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在教学时要敢于紧密结合专业对教材进行整合,灵活处理教材,根据专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先用先教,后用后教,不必过分强调数学体系的完整性,也不必过分看重所谓的必修和选修次序,尽最大可能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要突出中职数学的服务性和实用性。
如数学的《统计》与财会的《统计基础知识》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应该把数学的《概率与统计初步》这一章放在基础模块的上册中,在财会的《统计基础知识》未开设之前学习《统计》,为财会的《统计基础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财务管理》中存货的管理计算企业的最佳经济批量,涉及到了数学的导数知识,可是中职数学教材没有导数这一知识点,所以我们在财会专业班上课时应当适时补充《微积分初步》。再如财会专业的许多实际问题如库存问题、边际成本等都可以转化为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所以我们在财会班上课时应该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应用作重点讲解。
所以根据财会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要,笔者认为财会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集合与数理逻辑、不等式、函数(包括几个初等函数)、排列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数列、微积分初步这些知识,其他知识可根据需要作为选讲。
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所以教师要充分依托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把中职数学教学与财会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专业因素,全面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
1.明确专业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它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形成教师围绕着目标教,学生围绕着目标学的良好课堂氛围。在教学时,我们除了要准确定位每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外,还要明确其专业化目标。所谓专业化目标,是指根据教材蕴含的专业因素,结合专业特点而确定的目标。专业不同,专业化目标也有所不同。
例如,等差数列的专业目标:会利用等差数列相关知识计算单利终值、固定资产折旧的年数总和等问题;等比数列专业目标:会利用等比数列相关知识计算或推导复利终值、年金终值、年金现值等;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的专业目标:了解统计中关于总体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抽样方法,为专业课《统计基础知识》打下良好基础;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专业目标:会利用样本估計总体的相关知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市场调查分析;函数的专业目标:会利用函数模型解决会计专业的库存问题、边际成本等。
2.创设专业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很重要,尤其是要创设出良好的数学情境非常重要,设置的是否恰如其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为财会专业学生上课时我们可以创设与财会专业背景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是为他们的专业课程服务,感觉学有所用,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案例1:等差数列的导入
某企业持有一张带息的商业汇票,面值一万元,票面利率为8%,按单利计算。
问题:(1)从第一年到第五年,各年年末的终值分别是多少元?(2)从第一年到第五年,各年年末的终值数据排成一列数,有什么特点?(3)从以上五个数据的规律,你能知道第n年年末的终值是多少元吗?
案例1是用专业课的实例来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的,是从《财务管理》中的单利终值的计算来引入等差数列,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又掌握了《财务管理》中的单利终值的计算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3.挖掘数学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
财会专业的课程,几乎每一门都与数学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数学与财会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挥数学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学会从专业的角度看数学,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是有密切关联的,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2:分段函数与《税收基础》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在讲分段函数时,首先,跟学生一起学习最新的2012年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变化情况,其中个税免征额提高到了3500元,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第二,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设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为x元,全月应纳税额为f(x)。
则当x≤1500时,f(x)=0.03x
当1500 当4500 当9000 …… 通过这个例子,学生不仅理解了分段函数,同时也认识到函数模型在税收计算中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与专业课的内在联系。 4.利用专业课知识来设计例题和练习 例题和练习是强化、巩固数学知识的主要渠道,所以我们要重视例题、练习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与生活相关,与专业也是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专业的应用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例题和练习的案例可以从《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专业课中选取;统计的例题和练习的案例可以从《统计基础知识》、《市场营销基础》等专业课中选取;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应用要与专业课中库存问题、边际成本等结合起来。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不仅要依赖于课堂内,还要依靠课堂外,通过课外学习活动来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的现象,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还要参加一些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及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例如,在讲授《简单随机抽样》后,笔者布置了以下课外实践作业:在学习这一内容时,你可能想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财会专业社会需求怎么样?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就业者的工资一般是多少?与所学专业深入程度有怎样的关联?我们学校目前在校生的基本生活学习情况等等,选一些自己关心的问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利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归纳分析,做成一份调查报告。 通过以上这个实践作业,让学生不仅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还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的情况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根据需要进行整合 凸显专业特色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要积极主动地向专业课程教学延伸、渗透。有计划地对原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造、扩充、加深,拾遗补缺专业教学中需要的数学知识,让原本零碎、杂夹在专业课中的数学知识,归顺到数学教学的体系中,有利学生形成合理地知识链。但是,拓宽或加深相应的数学知识,不是为了专业上的一个知识点,包罗万象式地去介绍其相关知识的全部完整内容,而是根据数学教学的实情,适度结合专业的需要。 2.数学教师必须要深入到专业中 要使中职数学与财会专业有机结合,数学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大纲、吃透教材,还要適当深入专业进行专业调查,通过专业调查,了解财会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了解每个知识点什么时候需要、需要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根据专业需要,积极地学习财会相关理论知识,并和专业教师进行沟通,熟知财会专业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充分体现数学的工具性,促使数学教学与财会专业学习更好的结合。 总之,中职数学只有加强教学改革,构建专业特色明显的教学新模式,将数学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数学(基础模块)上、下册.李广全、李尚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2]市场营销基础(第二版).孙天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税收基础(会计专业).何珍芳、吴利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财务管理(会计专业).张海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企业财务会计(会计专业).葛家澍、耿金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统计基础知识(会计专业).娄庆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数控专业背景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探索.陈海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 201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