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路
【摘要】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是整个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学生初次接触文本,高涨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绪,使思维处于活跃敏感的状态。如何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第一课时上得饱满精彩,取得良好的效果呢?现以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咏华山》为例,谈谈低年级语文第一课时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第一课时 低年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72-02
每当观摩阅读教学现场或实录时,总是被名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给吸引,他们大多浓墨重彩地呈现第二课时的教学,有的特级教师们会两个课时上完一节课。在敬佩之余内心总有个疑惑,第一课时该怎么上也能上得精彩纷呈?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把四十分钟的一堂课上得高效呢?在多次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以《咏华山》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向四十分钟课堂要效率。
一、精巧构思,诗文相映成趣
(一)整体性
《咏华山》是一首文包诗,诗文共同描述了华山的高、赞美华山的雄伟壮丽。本课的重点是对“啊!华山真高哇!”的品读与感悟及诗与文的对照理解。在以往的执教中,通常是用“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解决非重点段”的套路。分段朗读后理顺课文,结合第一幅插图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把三、四自然段简单读评一下,算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样的教学把二段从文本中割裂了出来,既破坏了整体性,又削弱了重点性。该如何巧妙地呈现整体呢?
【片段一】:初读课文,仔细看插图
师:看插图中的小孩儿是谁?是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生:寇准!第四自然段讲的。
师:图中的大人是谁?
生:先生!
师:这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山?
生:华山!
师:这些都是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生:第一自然段。
师:小朋友仔细观察第二幅插图,他們站在山顶,看到了壮丽的景色,寇准情不自禁地念了起来,先生一听连连称赞,称赞什么?
生: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师:“他们在山顶看到了什么景色?看看课文第几自然段讲的?”
生:第二自然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么把华山的高写具体,怎样来赞美华山的雄伟壮丽的。
这样设计充分挖掘了两幅插图的作用,让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概念,同时把今天的课时目标明明白白地亮了出来,条理清晰,段落分明。
(二)衔接性
《咏华山》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包诗课型,如何把诗与文巧妙的衔接一起是上好这一课的关键。按照常规学习,先和学生逐句分析第二自然段,然后出示古诗,就诗论诗,讲解“与”、“齐”、“举头”、“回首”等字的意思。再回到前文,让学生找找哪两句话就是这两句诗的内容,最后对应读诗文。这样的设计割裂了诗和文的衔接性,硬生生地成了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教学,未体现文包诗的独特之处。那么“同步进行”就是一条快捷、方便又精致巧妙的路。
先自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哪句话中哪个字最能突出华山的特点,学生找到“高”,并引出中心句“华山真高哇!”。围绕“高”再次示标:课文是怎样把高写具体的呢?通过图文对照先学习第一句话,体会登华山之艰难,感叹华山之高。然后打破常规顺序,先学习 “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句话非常具有画面感,教师和学生可以边画边讲,趣味感十足,课堂氛围变得活泼,对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片段二】:
先板画一座华山,引导学生看图。
师:华山的前后左右远近都是山,有没有哪座山和华山一样高?
生:没有。
师:他们都在哪?
生:在寇准和先生的脚下。
师:课文里怎么说?
生: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教师板揭示“……都……”)
师:没有哪座山和华山一样高了,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1:华山是最高的。
生2:华山第一高。
师:是啊,华山真高哇!再仔细看看还有什么比华山高?
(学生面面相觑,看看图,又读读课文,一会一只只小手就举了起来。)
生1:有!蓝天比山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呀?
生2:图上画着呢,蓝蓝的天在山上面呐!
生3:课文里也写了“除了蓝天”就是说华山不和蓝天比,因为蓝天太高了!比华山还高呢!
师:大家都是爱动脑经的小朋友,“除了蓝天”就是说只有蓝天比华山高。一起读好这句话,咱们来感受感受华山的高。
(学生特别带劲地高声朗读“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老师用十个字来表示这句话的意思。
(板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值得关注的是,这里不能说诗句,只告诉学生是十个字,因为此时还未出现诗句这个说法,只是为诗文对照做铺垫。语文教学斟字酌句必须严谨。接着让学生再读第四句话,分半句对应读这十个字,一对应学生马上理解了“与”是“和”的意思,“齐”就是“等高”的意思,明白第四句话就是这十个字的意思,无需多费唇舌,诗与文巧妙衔接,浑然天成。在此基础上用同样方法学习“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和“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学生反应积极,一点就通,难点一一突破。文的分析与诗的理解仿佛两条齐头并进的路最后交织在一起,精致又巧妙,一举两得。
二、扎实双基,字词落到实处
何为“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低年級教学恰恰是打好双基的时候,只有把学习的技能教明白了,学生才能凭借技能去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很多细节都体现了对双基的重视。因为文包诗,所以课文段落编排上有些特别。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但因文中插入两句诗,句首又都缩进两格,学生会错误认为是两个小节,而教师往往会忽略此处,何不利用小小的冒号进行一次双基教学?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就告诉学生共有四个自然段,别担心学生理解错误或不解,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马上把这个疑问解开。
【片段三】 :
(老师数句子,学生读句子。第二句只有一个字“啊!”,学生数的时候会把它和第三句“华山真高哇!”一起数作第二句。)
师:小眼睛看仔细,第二句是什么?
生:啊!
师:“啊!”只有一个字,为什么说它是一句话?
生1:啊后面有个感叹号!
生2:感叹号也表示句子结束。
师:你真会读书,读得这么仔细。原来一个字是一句话,就叫独字句。
这就是语文的基本知识,细节中见本领。在数到第六句话时,绝大部分学生读到“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就结束了,此时老师引导继续读,学生会半信半疑地接着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因为看到了句号,读到这学生又停住了。老师要求读下去,学生的疑惑就更大了。读完“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马上映示完整的第六句话,引导学生观察虽然句首缩进两格,但前面有个标点符号,这个符号表示还没结束,后面还有内容,所以下面两行就是这个符号的内容。学生的疑惑瞬间解开,一下子就记住了,以后再碰到这个符号,定能熟练地运用这一技能。这就是把技能教给了他们,把双基的基石打扎实了。
此外可以用对比朗读体会“真”在语境中表示“确实”的意思;用动作示范来理解“举头”、“回首”;用先画一朵云,让学生读句子找茬,补画云朵来感受“朵朵”的多,再次加深了“量词重叠表多数”这一基本知识的印象,这些都是把字词落到了实处。此外,文中出现的二类字和生字,也通过词语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并用连词成句读来简化识字的心理过程,达到随文识字的目的,处处体现了字字落实的精神。
三、丰富板书,句篇水到渠成
对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低阶段学生来说,板贴一个大大的红苹果远比板书“红苹果”三个字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所以要提高课时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把文本的重难点用精美又巧妙的板书来呈现,为教学锦上添花。要提高板书的含金量,可以紧扣以下三点:
(一)抓中心、显结构
本课的重点段落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共有六句话,一、三、四、五句话是对“啊!华山真高哇!”这句中心句的具体描写。每句话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每句话讲什么,文本结构在板书上一目了然。上课时每讲完一点就朗读中心句,为学生理清了思路,潜移默化地为将来写作文做好铺垫。
(二)突重点、解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意思。第二自然段采用了现代文与古诗两种形式叙述和赞美华山的高,特别之处就在于古诗的意思就包含在了现代文中,指导学生借文悟诗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板书精确地体现了这一点,将现代文与诗句左右句句对应展示,用一个“高”字衔接,架构起两者之间的桥梁。诗句展示在“咏”字下方,“咏”字含义不言而喻,难点一望而知。
(三)扣字词,巧背诵
很多教师在设计板书时会在“到底是出示字词还是句?”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其实可以尝试“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这个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自然段就浓缩在九个词语、两句话中。通过学生自己读,同桌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一句多读,由词到句,由句到篇,为背诵铺设台阶,降低整段背诵的难度。此外别小瞧了这九个词语,其中包含了七个二类字,两个生字,比起以往单纯的读词识字,这样的方法简化了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通过随文识字完成学会有关节段的生字词,初步背诵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目标。
文本结构、重点段落、教学思路、教学目标都体现在了这小小的板书上。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一般维持在课始二十至三十分钟,单调的刺激又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若把教师比作大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做出一道好看、好吃又吃得饱的菜呢?那就需要课前仔细的钻研文本,巧妙地运用多种吸引学生注意的教学手段,同时不忘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扎实训练,提高第一课时的有效性,让第一课时也如春之桃,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一样绽放它独有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