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握编辑的需求是创新高校学报编辑激励机制的基本前提,对提高学报质量、促进学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学报编辑管理中以需求为视角,从社会认同、职业发展、个人待遇和外部环境分析了高校学报编辑的需要,提出在构建和完善编辑激励机制时应该尊重编辑职业特性,构建动态合理的激励制度,重视编辑个体的发展空间,满足编辑合理的主导需求。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需求;激励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5)01-0106-04
在我国,高校学报作为中国大陆9000多种期刊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主要是为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发表传播平台,其办刊质量的高低优劣与学报编辑队伍的建设息息相关。学报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独特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和理论水平以及宏观视野上的社会需求。因此,在面对我国出版业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机遇时,高校学报如何整合人才资源,在竞争中寻求新的生长点,成为每个学报人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建立激励机制的意义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1]激励机制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尊重职业主体需求的基础上,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推动释放个体的正当社会需要,从而激活个体开展职业活动的内驱力。对高校学报编辑而言,管理部门应该建立适合的、独立的激励和褒奖机制,科学分析编辑个体的需求结构与需求层次,并尽可能地满足其中正当合理的需要,因为只有在了解和把握编辑需求的基础上而建立的激励机制,才能够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行为动机,自觉选择职业行为,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高校改革与发展之中。
二、高校学报编辑需求的特征
(一)高层次性
编辑职业的专业特殊性使其在文化层次和精神需求等方面相对于其他职业都比较高,对社会认知状态的差异也使其在需求方面呈现出较高的精神层次。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分析,高校学报编辑在对个人需要层次划分时,除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强烈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心理自尊需要、荣誉需要、成就需要等高层次需要。[2]
(二)精神主导性
编辑职业每天与文字打交道,他们在满足最基本简单的生存需要后,内心的精神层次会提升,期待自己的付出得到社会体系客观公正的评价认可和尊重,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此外,目前越来越多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给编辑岗位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要求编辑必须及时把握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动态,努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编辑职业的科研水平,以缓解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精神压力和困惑。
(三)物质暂时性
编辑职业具有和一般社会职业不同的特殊性,他们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物质的需要不是非常强烈。当他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并认为回报基本公平时,其主导需求自然会向专业发展和学术科研转移。简单地说,学报编辑的物质主导需求具有暂时性的特点,并不是持续的需要。只有当工资待遇明显偏低或缺乏公正的时候,物质需求才会演变为他们的主导和内在需求。
(四)个体差异性
根据唯物论,世界的一切都是运动和差异的,推广到人的特质上而言也是如此。编辑个体由于先天遗传素质、后天努力、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个性,其个体差异的存在会对组织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会随着他们的阅历、年龄、知识层次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产生自我需求的动态差异性。在外显的需求中,除了编辑质量提高、科研水平增强、社会地位提升的成就需要外,还有提高工资待遇的物质需要;在内隐的需求中,包括自我认同的自尊需要和提高竟争能力的职业发展需要。
三、高校学报编辑需求的层次分析
(一)社会认同的需要
当前我国现在处于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转型时期,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纵横发展,高校学报编辑除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外,还有对职业更高的理想和目标。在其职业生涯的奋斗过程中,对较高薪酬的追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同是其更渴望的努力方向,这种期望能够更加激励编辑自觉在专业发展、学术创造等方面投入,从而获得社会主流体系的尊重。因此,编辑的社会价值实现为其构筑了自我认同的平台,构建了能力提升与素质培养的渠道,这将会对他们能力素质的提升产生更加有力的激励作用。在学报编辑的尊重需要方面,主要表现为读者和作者对期刊的认同、对更高级别的技术职称的追求和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学报编辑工作成效、社会定位和价值实现的主要属性,同时也与其工资收入相匹配。
(二)职业发展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对自我的认可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每个人都对自己内心有某种期望值或者想成为什么类型的人,这是人天生的动物群居属性千万年来演化的一种高低差异效应。高校学报编辑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上升空间,对激发其成就动机与自我实现的暗示能起到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编辑在专业和科研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从编辑的职业性质来分析,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很难全部采用具体量化的经济效益指标来衡量,也很难以数字模块进行理性核算来推演,对他们最有效的激励就是从精神层面推动其职业发展,使学报编辑在完成职业使命的同时,达到人生价值实现的目标。
(三)个人待遇的需要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的薪酬体系中,工资和津贴是根据级别、工龄、岗位对应的,缺乏积极的激励效应。近几年来,虽然学报编辑的收入在纵向上已有一定地提高,但在横向上与社会其他相关岗位相比,在劳动价值、工作强度与收入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仓廪足而知礼仪”,研究表明,提高工资薪酬已成为当前期刊编辑主导需求的重要经济因素,是其职业价值的物质体现。此外,高校学报编辑在获得能满足基本物质生活的收入外,更关注分配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四)和谐外部环境的需要
文以立身,期刊编辑作为文化修养较高的知识分子群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创造工作绩效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对国家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关系环境的变化非常关注。政策制度环境在编辑激励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包括岗位绩效考核、编辑职称评聘等。此外,在编辑工作中,编辑人员要与各个方面的关系打交道,如作者、审稿专家、发行部门等。因此,他们更加期望获得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编辑的个性和创造力。
四、基于需求分析的高校学报编辑激励机制的完善
(一)尊重编辑职业特性
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通过对文章的编辑修改使之达到可以刊发的水平,整个工作过程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专业性,除了需要编辑自身的专业能力来完成外,还需要编辑拥有自主激励的外在环境来配合。首先,从学报的角度而言,它与高校是呈同步协调发展态势,因此,清楚表达学报的办刊理念和学术定位是高校学报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编辑工作开展的基本诉求;其次,虽然学报在高校的话语权中处于劣势,但高校应该明确学报编辑在促进教学科研发展中的重要性,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为编辑的发展创造环境,充分尊重学报编辑的需要和价值取向;第三,学报编辑在工作中需要具有独到的学术品位和编辑加工能力,理论思维性较强,其职业活动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高校作为管理者,应该加强编辑的职业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克己复礼的儒家个人修养,传扬君子厚德载物的个人价值观,提高编辑对职业的认同感。[3]
(二)构建动态合理的激励制度
完善的激励制度往往比情感更具有说服力,更令人信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民主的、动态的薪酬激励机制在多数情况下更能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当个体处于较低的职业层次时,他会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晋升和加薪的机会,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价值实现感和被尊重的喜悦,从而激发个体的工作热情,加深对组织的责任感和忠诚感。因此,高校应根据学报编辑的职业特点和主导需求,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一方面,高校在对学报编辑的管理中,要强化编辑的角色意识,规范编辑的工作职责,积极引导编辑的行为选择,提高学报编辑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针对编辑岗位的特点,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管理体系,在对编辑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考评时应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引导个体向积极的方向同化和互动,对制约个体发展的障碍要予以重视。
(三)重视编辑个体的发展空间
在心理契约的理论中,个体除了要求组织能提供较好的物质福利待遇之外,还要求集体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提升优势,使他们能在集体的发展中找到个人成长的可能性和机会平台,从而激发个体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推动集体和个体的共同良性循环发展。[4]出版行业的激烈竞争和编辑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因此,加强对编辑个体的人力资本投入,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不仅能让编辑及时把握职业发展领域的最新动态,保障学报的办刊质量,而且能满足编辑职业发展的需要,提升他们在政治思想、专业理论和科研业务技能等方面的水平。
(四)满足合理的主导需求
个体的需要具有阶段性,只有主导需求才能成为个体行为的驱动力,在不同的时期个体的主导需求会发生变化。对于高校学报编辑而言,影响他们工作动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作环境、个人发展、收入水平等,但由于个体差异,这些因素对于不同编辑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调查发现,目前学报编辑的主导需要中,较为迫切的内容包括学历提升、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培训进修、学术发展等。因此,高校作为学报的主办单位,在为编辑的工作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要充分了解学报编辑的工作现状,掌握合理的主导需求,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给予编辑适度满足,促进个人与学报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激励理论[EB/OL].[2014-04-10].http://baike.baidu.com/view/229696.htm?fr=Aladdin.
[2]高莉丽,李小玲.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群体的需求特征与激励措施[M].编辑学报,2011(4):134-135.
[3]范迪新.成人教育组织行为激励机制构建[M].继续教育研究,2012(1):53-54.
[4]徐晶.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高校学报编辑管理[M].中国出版,2011(20):46-48.
责任编辑 孙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