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桂杰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生存价值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生命教育”是一种饱含着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这种教育只有在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中才能有效地进行。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以教师的关爱和尊重为基础。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有了对学生的关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摒弃传统师道尊严中的强势地位与灌输思想,就能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鼓励和宽容,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气氛中,每个生命个体都能得到尊重,每个人心中美好的一面都能得到彰显和认同,从而使学生内心深处都由衷地产生一种被关注、被尊重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二、潜心钻研文本内容,挖掘生命教育素材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教材的编写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的鲜明特点,表达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文章出现在不同学段的语文教材里。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围绕“热爱生命”这个主题选编了《花的勇气》、《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等文章。我们在教学这一单元时,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这部分教材内容,理解编者意图和作者创作主旨。其次,要通过品读、理解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表层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文章内涵,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自然界万物的热爱、对顽强生命个体的赞颂、对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阐述。另外,还要注重向课外延伸,可以写读后感想,或者推荐同主题的课外阅读篇章,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自然界里一切生命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三、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彰显生命教育活力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想感情和独特体验的生命个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也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新课程尤其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本身应该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完全用教师的条分缕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只有让学生去阅读和体会,才能逐渐形成理解感受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基础,以尊重和引导学生为前提,发挥好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引导阅读文本、互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思想感情的升华。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尝试用不同的手段来辅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感受,对于文本中出现的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事物和场景,教师要注意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丰富语文教学资源,拓宽生命教育空间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对一本教材的阅读理解,生活中语文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其中不乏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题材,找准契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可以结合课内语文教学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为班级或学校制作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手抄报、宣传手册等,也可以为附近的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制作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警示标牌、宣传标语等。还可以让学生饲养动物、种植花草,边实践边记录,让他们亲历生命的萌动、成长、成熟和凋零并经常跟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其次,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实践来培养学生生命价值观,增强学生生命意识。可以推荐有关生命知识的自然科学读物,帮助学生了解生命常识,关注生命现象。还可以与课内语文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阅读与生命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如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从身残志坚的优秀人物身上受到强大的精神鼓舞和生命震撼,从而实现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激励,更加感恩和珍惜当下,让生命绽放异彩。另外,还可以结合身边事和学生实际,适时召开主题为“热爱生命”的班队会、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活动,在实践中增强热爱生命的情感,在实践中提高生命安全意识,在实践中感悟个体及世间万物的生命价值。
总之,生命教育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人文关怀。让语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让每一个生命在都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