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书成为鸡汤

2015-04-29 06:22陆胤
党员文摘 2015年10期
关键词:书册王充书柜

陆胤

这两年,读书一下子吃香起来了。“清风不识字”的衮衮诸公,居然也提倡起“无事乱翻书”来,真是让人惊喜。但这惊喜中又有几分惊吓。特别是看到“书香××”不断成为广告标语,“藏书家”代替“读书家”侃侃而谈,以及“世界读书日”成为三百六十四个“不读书日”中间穿插的狂欢节,便未免让人有点杞忧,不禁要发点不合时宜的议论,来解一解这混合着些许铜臭加鸡汤味儿的“书香”或“书毒”。

我想简单回溯一个“何必读书”的传统。《论语》上记载,子路当了大官,给他的同门子羔谋了一个地方“一把手”,不过此人好像还没完成学业,孔子便不高兴,说:“你在糟蹋别人孩子!”子路辩解说,有老百姓在,有社稷神明在,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斗争中学会斗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路这话,使孔子很生气,却也让千古不读书人提气。与此同时,还有老子讲的“绝圣弃知”。秦朝是“何必读书”发展到“焚书坑儒”,汉初还没有缓过来,后来却慢慢让读书人占了上风,兴学校,立博士,设明经射策之科。读书成了捷径和风流,这会儿又有批评的人出来。说话一向很直的王充,就讲汉人只会捧着简册诵读,不能贯通实用,你就是背上千篇,也是鹦鹉能言而已。

数百年后,延及宋代,印刷术普及,读书一下子容易起来,人们面临着与我们电子书时代类似的“知识爆炸”危机,关于读书的议论更多了起来。

宋儒从张载到朱熹,大概都主张读书,且要讲求“读书法”,要把读书凝练成“收放心”的功夫。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理学家却看不起那些记诵博雅的“两脚书柜”,说他们是“玩物丧志”。同样读书,收束放心和玩物丧志,只是一念之差,就看你是否理会得通。

其实,“何必读书”的言说传统,并非劝人不读书,而是莫把读书当成口头门面,却忘记身家性命的大事。

那么何為真正的“读书”呢?不妨从字面上重新理解。《说文解字》原文写着:“读,诵书也。”但清代很有名的学者段玉裁,却考证出这个“诵书”应是“籀书”之误。“籀”字也就是“抽”字,就像从蚕茧中抽出真丝一样,读书就是要从书册的有限字面当中抽析出无穷的意蕴来。

因此,真正的“读书”应更重视意义的抽取,近乎宋儒所讲“理会道理”,而不必过分在意文字的表面或书册的形式。由此联想到近来颇热烈的纸质书与电子书之争,只要能够充分、舒适、便捷地获得意义,何必一定读纸质书?又如每有人叹息交通工具上刷微信的多了,捧书的少了,但看微信又何尝不是一种抽取意义的“读书”?

从汉代的王充到宋代的程朱,他们对“活书柜”们的批评,无不包含着对读书功利化、应试化的反思。世人须知,读书本是滋养身心之事,除了获得立竿见影的应用知识,还能充实身家性命的余裕。近有学者主张“读书是件好玩的事”,这种举重若轻的态度,实在值得提倡。

(邱宝珊荐自2015年7月31日《新华每日电讯》)

猜你喜欢
书册王充书柜
酷爱学习的王充
“书册”读写联动策略研究
跟我一起学国学
——读书写字篇
赞清官郑板桥
书柜,请开门
书柜
整理书柜
飞檐走壁
王充路
王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