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背景下公民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2015-04-29 00:44马升翼
宁夏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网络治理网络社会

马升翼

摘要:在网络社会的背景之下提升公民的国家认同,应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提高网络治理能力;提倡网络反腐,强化廉政建设;打造电子政务,畅通官民沟通渠道;完善网络立法,加强法律对网络社会的调节;普及公民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其网络伦理和鉴别能力。

关键词:网络社会;网络治理;公民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1-0078-04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1]。国家认同主要解决的是“我们是谁”这样一个政治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公民国家认同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国家认同能够激励公民意识,能够形塑政治合法性,还能够凝聚社会力量。但是,在现代社会,公民的国家认同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社会的出现及其政治化,许多公民的国家意识逐渐弱化,许多公民的国家情感也严重淡化。因此,探究网络社会背景下公民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网络社会的兴起、特点及其政治效应

1.网络社会的兴起

在美国首先爆发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1982年美国国防通信局明确了“互联网”就是一个相互联结的网络集合,并直接用于军事用途。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虚拟超文本互联网的诞生和采用,互联网才从军用延伸到民用,逐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交往方式。进入2000年以来,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并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人们交互作用的社会系统,网络转化为网络社会是有一定条件的,当网络这一技术手段“演化出一种新的交往环境或可以说成是一种新的交往方式的时候,网络向网络社会转化的命题就发生了”[2]。网络以自身的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特征重组社会经济格局,进而带动世界政治、文化和人们交往发生变革,实现了社会转型,即从工业社会转向一个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亦可称之为网络社会的转型。

2.网络社会的基本特点

其一,实在性与虚拟性的统一。网络社会是一个客观实在的社会,人们不但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信息检索,还可以“用自己的下线身份创造相应的在线身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3]。但是,网络又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但这种虚拟性并不是指虚假不真实,而是它打破了原来的真实世界,由信息、数字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与想象所组成。因此,网络社会就成为实在性与虚拟性相互对立并统一的双重社会。

其二,超时间与超空间的互动。人们一旦进入网络空间,就可以轻易地检索到任何信息、任何事物或居住在任何地区的任何人,具有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但是,网络社会中超时间和超空间的信息流动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具有双向互动的特征。网络社会中的人们只需通过网络终端,就可以将自己创建的信息发送到网络,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网民就可以通过网络读取这条信息,并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交流和互动。

其三,平等与自由的结合。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倾向,使得那些位于社会底层和边缘的人也有了可以平等地表达意见、伸张正义的渠道。同时网络社会还为公民个人张扬个性、自由发表意见提供了平台。在网络空间中,每个公民都可以在微信、微博、论坛等中自由地表达意愿、张扬个性。可以说,网络社会中平等与自由相结合的特征弥补了现实社会的发展缺陷,也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上的拓展和延伸。

3.网络社会的政治效应

其一,网络空间成为国家间文明冲突的新战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快速发展,国家间产生了一轮新的对抗和竞争模式,即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认为“世界政治最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方面就是不同文明集团的冲突……然而,最大的文明将会拥有世界上最主要的权力”[4]。人类社会每一次的社会转型无不以生产力的更新和超越为重要的分界线。电子计算机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间文明冲突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军事领域,各国的军事学家都热衷于建设数字化军队和以网络为中心的作战体系,简称“网络中心战”。在网络空间中哪个国家掌握了高端的信息化武器,哪个国家就能够掌握世界的话语权,就能在“网络中心战”中处于优势地位。由此可见,网络空间成为国家间文明冲突的新战场。

其二,网络社会能够重构政治权力关系。随着网络的普及,爆炸式的信息很可能将政府推向一个因制度超载而产生的决策僵局。政府要有效消除这种决策僵局,必须分割决策,将政府权力做到实质性下放,还权于人民,让社会团体或者普通群众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策。因此,在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政府的权力关系应该按照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征作出相应且有效的调整,进行决策分工和权力下移,在适当缓解政府的决策压力的同时,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随着网络不断发展,全社会的积极分子在网络社会中发起自由、公正等号召,对社会不公正以及公民权利的诉求展开了激烈的“网络战”。

二、网络社会背景下公民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

1.网络空间的信息边疆对公民国家认同的挑战

信息边疆是在网络社会中衍生出来的一种虚拟疆域,它并非按传统地缘来划分,而是按带有某种政治影响力而随之产生的信息辐射空间来划分。这种没有边界的信息辐射空间模糊了传统国家之间的界限,使得传统国家在网络空间中出现“去国家化”的现象。信息边疆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国家机密数据或敏感技术及资料;外国的黑客侵入到国家核心部门网站,窃取机密资料;境外一些处心积虑的野心家,利用网络制造舆论,干涉他国内政,这些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威胁在网络空间中不断激化。信息边疆作为有别于实际领土的虚拟疆界极大改变了国家安全的外部环境,直接威胁到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新因素。在全球化网络社会中,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否及时并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尤其是信息安全将直接体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这也是现代公民是否赞同、支持以及拥护国家的关键所在。

2.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对公民国家认同的挑战

议程设置的功能关键在于它虽然无法决定公众将如何思考,但是它却可以左右公众关注些什么,并告诉公众什么议题是重要的。如果媒体越是对于某个新闻和事件进行大量突出地报道,刊登的版面越是重要醒目,那么社会公众就越会关注这些事件和问题。网络媒体利用计算机技术为新闻传播提供的文本、声音、图片、视频以及与议题相关的评论,比传统的大众传媒更加全面、具体、生动,贴近真实情况。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虚拟实在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5]。所以,若从受众者的心理因素考量的话,与传统大众传媒相比,公众更容易相信他们亲自检索到的新闻以及由相关链接所带来的联想。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非线性叙事方式比传统的大众传媒中的线性叙事方式更容易直接打动公众的内心并使他们记忆深刻。但是,如果网络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和收视率,在新闻的议程设置中没有把好关,突出生活中个别负面案件的严重性,那么势必会比传统的大众传媒更加引起整个社会的危机和恐慌,消解公民的国家认同。

3.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对公民国家认同的挑战

网络社会中民众对于某一公共事件甚至是微小事件的评价,往往会以点带面、人云亦云,不由自主地陷入多数人的意见当中,形成蝴蝶效应。通过极端的民主行为对国家机关施加压力、煽动民心、激化矛盾、挑起事端,将虚拟的网络危机转化成现实危机,对民主政治正常有序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如果民众的网络表达或舆论是完全出于理性的考量,那么,国家机关决策或司法审判可以依靠民众的意愿行事。但事实上大多数民众的网络话语往往具有随意性和主观性。因此,在网络社会中,由蝴蝶效应导致的情绪性民主,在削弱政府公权力的同时,又极大地阻碍了司法公正,民众对国家的支持和拥护也相应随意化了,公民的国家认同也随之土崩瓦解。

4.网络信息的数字鸿沟对公民国家认同的挑战

网络改变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人们的交往方式。但是,网络作为一项现代科技的产物,它的研发、利用和使用则更多地集中在相对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而那些落后国家、西部地区、偏远农村、学历较低甚至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往往被隔离在网络之外。网络的拥有者或使用者与网络的非拥有者和非使用者之间的差异,导致网络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分配不均的现象——数字鸿沟。这意味着社会中又出现了以信息的占有与使用为标志的新的社会分化——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社会分化,而信息贫困者将逐渐地走向网络社会的边缘地带。虚拟社会的不平等导致现实社会的不平等,数字鸿沟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政治问题。国家不仅要听取信息富有者的心声,更应该听取信息贫困者这一群体的心声,并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使穷人也能富起来,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三、网络社会背景下公民国家认同挑战的应对策略

1.维护信息安全,提高网络治理能力

在网络社会的背景下,信息安全已然成为了国家安全领域中的新突破点,国家能否做好维护信息安全问题,不但体现了国家在积极维护主权问题上的坚强决心,更直接体现国家建设和国家的现代化治理能力,这也是现代公民对国家认同与否的重要部分。因此,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实现技术独立。我们必须在已有的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掌握信息的控制权,同时,还需要在国家的关键领域或关键部门发展独立的网络技术,实现技术独立。其次,建立维护信息安全的国际体制,将其他国家对本国的损害限制到最小。第三,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网络安全,不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在网络社会背景下,提高我国的公民国家认同必须要积极地维护国家的信息安全,提高国家的网络治理能力。

2.提倡网络反腐,强化廉政建设

近年来,网络逐渐成为打击贪污腐败的前沿阵地,在人们举报非法乱纪的公职人员、监督公务员的政治行为、维护国家机关的清正廉洁等问题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地鼓励广大群众进行网络反腐,构建畅通的自下而上反腐监督机制。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会有正反两个方面,网络反腐也不例外。为最大程度降低民众的情绪化反腐,促进“数字民主”的有序发展,政府在网络反腐问题上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该积极地引导民众的反腐行为规范化,将网络反腐纳入合法有序的轨道。我国政府积极倡导网络反腐,强化廉政建设,正体现了我国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的坚强决心,增强了公民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前途的信心,极大地提升了公民的国家认同。

3.打造电子政务,畅通官民沟通渠道

电子政务是随着网络信息化地不断发展而提出的,是政府在传统工作方式上的重大变革,使得政府的管理和运行方式发生了三大转变。首先,实现了实体的政务方式向虚拟的政务方式的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政府在行政工作中的工作时间,精简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实现了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保障了弱势群体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保护人民群众最基本也是最切身的利益问题。再次,实现了权力主导型政府向直接民主型政府的转变。直接民主型政府直接诱发了政府行政与公民之间的关系,畅通了官民沟通渠道。打造电子政务最根本的考量是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切实地解决好“为谁服务、谁来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的问题。电子政务实施的顺利与否将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能否得到顺利展开,公民的政治意愿能否得到及时体现,公民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因此,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步伐,畅通官民的沟通渠道,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民众的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公民对党、国家、政府的拥护与支持,提升公民对国家的认同。

4.完善网络立法,加强法律对网络社会的调节

中国在网络发展事业上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中国政府能否做到紧跟网络的发展步伐,及时地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并实现网络的安全与和谐,这将直接关系政府职能及时性与有效性的充分发挥,更是提升公民对国家认同的关键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与计算机软件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在网络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完善网络立法,建设有效的法律调节机制,是公民对国家职能有效性的评判标准,更是公民对国家认同提升路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5.普及公民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其网络伦理和鉴别能力

普及信息素养教育就需要政府加强对网络使用者的教育和培训,对待不同的主体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首先,在面向普通公众的教育上,一方面需要网络新闻媒介给予正面宣传,有效引导社会的舆论;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组织企事业单位参加信息教育培训活动,提高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职业道德和网络道德。其次,在面向在校生的教育上,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正确的规范和责任意识,提高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能力。第三,在面向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教育问题上,要加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个人道德素质培养,尽可能避免因技术人员的恶作剧导致信息失真或信息无序的现象发生。信息教育往往可以使外在的推动力转化为内在的控制力,并通过内在的调节和控制功能将道德外部化,从而做到有效地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因此,只有普及信息教育,强化网络伦理意识,个人的认同才会与社会的整体认同达成一致,个体的行为与社会期待的结果达成统一,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才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3.

[2] 戚攻.网络社会文化研究的同源性与非同源性[J].探索,2006(05).

[3]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9.

[4]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

[5]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140.

猜你喜欢
网络治理网络社会
习近平网络治理思想探析
网络治理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网络治理视阈下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
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韩国善帖运动对网络欺凌问题的应对与启示
韩国善帖运动对网络欺凌问题的应对与启示
全球网络安全治理动态与趋势
电子商务冲击下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个人对知识深度的自我评价程度与个人网络社会价值认同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