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珍
摘 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也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语文课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在语文课堂上体现出道德教育,这不仅是语文课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语文;道德情感;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0-0023-01
如果说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建设是教育的车轮,那么教学过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育人任务的方向盘,文化渲染、环境陶冶是培养学生性格的必要条件,而学生健康的兴趣和良好动机的逐渐形成主要靠教师。在学科教学之中实施德育,语文课具有独特优势。语文课凭借古今中外优秀的文章,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语文课的独特性,决定了它是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要方式和渠道。要使德育工作渗透在语文课中,就要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一、情感渗透
素质教育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因此就要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学生的信念和需求,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力除信念外,主要来源于学生各自的情感和兴趣。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如我在七年级语文课《做诚信的人》的教学过程中,提出“有时说谎也是一种诚信”的观点。这句话一提出来,学生就哗然了,认为不可思议。当我详细地举了几个反例时,同学们恍然大悟。反例:几个同学在外面行走时,突然遇一陌生人问某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你是否如实告诉他呢?如按照“诚信”的内涵来说,应该告诉,但出于保密和安全,不能随意告诉,这里就涉及说谎。而这种暂时的说谎应该也是一种诚信,是对同学的家庭的一种保护。如果语文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能够真正落实到位,那么强烈的道德情感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强大而积极的学习动力、源泉,进而促进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交叉渗透
加大学校德育工作力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各科教学和班队教育是学校实施德育最主要途径。实施德育时,除了考虑德育自身的特点外,还要注意德育的层次性,不同年级应该有层次上的区别,各科之间也应有学科上的异同。就语文教学而言,语文课程标准就是这种区别的重要依据之一,它体现了语文课对各学科和班队德育的交叉辐射渗透作用。实际效果怎么样呢?首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往往被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所代替,存在与学校的德育相分割的倾向。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德育,学生也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在学校德育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素质教育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德育在各个学科和班队活动中的交叉辐射渗透,这样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就能真正得以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理论与实际渗透
学生对一节语文课感不感兴趣,关键在语文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精彩,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找到学生兴趣的激发点,使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答疑解难,扫清他们的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对人生和社会的模糊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教师必须把语文教学与整个学校的日常思想教育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破课堂教育的局限性,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关注国内国际的形势变幻,各种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例如,语文课教师可结合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南海争端等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如,可结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使学生逐渐领略其内部精神实质和做人的道理,同时也传播和颂扬了祖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四、教师自身素质渗透
教师自身素质是通过自修自主自练而逐渐养成的,教师必须重塑自我,正确认识品格与美德、使命与良知、真诚与真实、金钱与勇气,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对学生的人格品质的形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这种角度来看,学校的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德育,对教师队伍的德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都必须纳入到整体规划的重要一项,是德育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传授知识和开展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觉悟、发挥德育优势作为最终归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2]段建玲.从和谐自我到和谐社会[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