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君
摘 要:文章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如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几个方面,探究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新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0-0064-01
初中语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渐渐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有的教师在选择新教学方法时,存在一些盲目性和不切合实际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断融入一些新的理念,慢慢摸索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如从一开始盛行的问答法、练习法、启发式,到现在提倡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以及由此演变出的学案导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水平。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
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实际的工作,所以,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科学有效。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征。
1. 教学方法的两重性
教学方法的两重性,是指教学方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如:(1)问答法:问答法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但不利于传授系统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2)练习法:练习法有利于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但不利于传授新知识。(3)自主式教学:自主式教学容易拓展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容易形成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听说能力和思考能力,但教师不易控制讨论的内容和难易度,耗费时间长,不利于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指实际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可胜数。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学科不同教学阶段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情境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时就有朗读、默读、背读、阅读等方法,阅读中又有精读、略读、泛读、速读等不同方法。所以,教学方法是多样化的。
3. 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
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指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受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特点、教学时间和设备条件等制约。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完成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师生的素质特点,而且还要具备充裕的时间和完备的设备条件。由此可见,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不能模式化,不能见到新方法就用,必须切合教学实际。那么,新的教学方法就不能用了吗?当然能用,而且语文教师更应做思想解放的领头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但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实事求是”。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以科学的新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二、初中语文的教学新思路
1. 语文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素质特点
学生与学生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意志态度等等都是不同的。例如,城乡学生有时就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到了中学阶段,城市中学的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知识、见识都很广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这样,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城市中学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配合优越的社会环境和办学条件,使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而农村中学的一些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有时可能接受较慢,应根据学生素质特点,有节有度地运用。所以,抓住学生的特点,扬其长而避其短,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培养学生成人、成才。
2. 有效利用教学时间
初中学习阶段学科较多,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时间限度。语文学科每学期的教学时间,一般仅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有效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效利用时间,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教学方法不当,就不能保障学生学习的系统性。
3. 开展积极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我国语文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现在提倡个性自由发展,而班级统一授课有时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不利于拓展学习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容易感到枯燥无味,逐渐产生腻烦情绪,然后走神,甚至会违反课堂纪律,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动的,那么,该怎么办呢?具体办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创设语文教学环境,开展积极有益的语文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会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大量的实践中得到培养和发展,有效弥补课内的不足和局限,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4. 完善教学设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备的完善,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哪怕是一张简单的挂图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自然能提高。虽然各学校的条件也许不太一样,设备也不一定齐全,但一些基本的教学设备还是有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同时,也不妨自制一些教学用具,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而言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教育教学,切实可行地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则将会更好地促进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爱虹.探讨高考地理“空间分析”的内涵落实新课标理念[J].学周刊,2012(11).
[2]屈长明,常兴邦.新课标理念下对概率统计教学的认识[J].科技信息,2011(10).
[3]马向阳.浅谈语文新课标的“三个维度”[J].新课程研究,2008(08).
[4]陈增辉.中学语文课程评价浅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