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德 李航 马云东
摘 要:随着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如何结合行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校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轨道交通产业调整需求,从知识结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到质量监督等方面,探讨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表明,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完善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行业发展需求。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特色专业教学体系,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急需。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轨道交通;安全工程;特色专业;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0-0010-02
一、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社会发展进程的快速推进,促使各高校打破传统办学理念,积极探索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呈层次化趋势,既需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更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研究特色行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具有良好创新意识为基本取向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招生规模大幅增加,生源水平不一,良莠不齐,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要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改革旧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1.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发展概况
本科人才培养必须面向行业发展实际,这是包括工业发达国家在内的高等教育和工业发展经验,也恰是中国高等教育迄今尚未真正解决好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与产业结合得不够紧密、特色不够鲜明,对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安全工程专业也未能幸免。目前,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先进的轨道交通类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不足,学生创新能力淡薄,无法满足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可持续安全发展的需求。究其缘由无外乎两个:其一是现有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体系不太健全,如人才培养模式模糊,知识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陈旧,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缺乏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规范等;其二是缺乏行业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没能及时把行业需求内化到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各要素中去,教育没能反映行业对安全工程人才需求的诉求,造成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
2.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比照教育部“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标准”,不难发现,中国现有交通类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明显,难以满足轨道交通行业对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要求,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偏离行业需求。原有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强调人才的普遍适用性,没能紧跟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2)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特色不鲜明。部分课程的开设带有一定盲目性和随意性,教材内容陈旧且重复,实践环节偏少。(3)缺乏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由于过分强调专业的宽口径,使得专业学习变成空中楼阁,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工程实践背景和职业技能训练;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课题机会较少,创新意识淡薄、创新经验缺乏;在专业知识传授方面,没能与轨道交通建设及运用维护技能培训有机融合,忽视了特色建设工作,造成就业压力增大。因此,紧密围绕高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安全发展实际,基于应用型创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国内外轨道交通类高校安全工程学科知识体系调研和知识层次结构探讨,研究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满足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需求,符合卓越工程师标准的应用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
三、具体改革内容
1. 特色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调整
根据教育部规范的本科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本科学业标准,按照高等教育规律和轨道交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新特点,基于安全工程专业多年建设发展实际,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知识体系,调整安全工程特色人才培养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训练,改进专业计算机应用训练,巩固技术基础课,压缩专业课程学时数,增开轨道交通工程类和轨道交通运输类选修课程,使专业知识结构向轨道交通卓越安全工程师的创新性工程能力培养发展,从而完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知识结构,使之更适应中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需求。
2. 特色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
(1)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吸纳行业最新技术知识,优化理论教学体系。1)专业课程体系框架的优化整合。坚持“以通用安全为基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方针,遵循“3减4加强(减课目、减课时、减重复,加强作业强度、加强实践环节、加强课程联系、加强人才培养)”原则,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形成融“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为一体的三类课程群,对课程性质和内容进行明确定位。2)课程体系改革措施。通识教育课程群涵盖理工科类中用于支撑安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专业基础课程群涵盖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基于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的专业技能课程群,面向中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包含轨道工程安全和轨道运输安全两大类。3)教学(课程)内容改革。围绕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实际,突出特色教育。按照“学时少,内容新,水平高,效果好”的原则,构建教学(课程)内容体系。每门课都适当精简内容,引进科技新成果,解决相关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复、交叉渗透和科学更新问题。4)教学方法改革。为达成“零试用期”毕业生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注重课堂讲授、实验、第二课堂和实习的教学改革,注意各教学环节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新增“专题演讲式”专业课程,采用“教师课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课上演讲”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洞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化,教学课程精品化。
(2)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基于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围绕行业实际,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为主渠道,将实践教学环节划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实践教学,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实验技能等,包括基础课程的实验和实习、各类认识实习、社会调查等;二是专业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能从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和运输故障诊断分析与安全管理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等,具体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和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专业调研等;三是创新性实践教学,鼓励具有一定科研素质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体实现形式包括:科技创新活动,工程实践活动,科研训练计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就业培训等。
通过以上几个不同目的、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形成了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达到培养目标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
3. 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除了注意系统的通识教育外,还要考虑培养学生具有“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突出以“应用”为目标、“创新”为特征,而基于科研创新团队、教学研究团队及教学名师为主导的师资队伍,能够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应用”和“创新”双重指标。(1)优化教育资源。经过多年轨道交通特色建设实际,着力优化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团队,在现有科研及教学平台基础上,拓宽国际视野,聘请国外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平台。通过几年建设,形成“知识、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及科研经验丰富,层次配备齐全,学术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的教学梯队,为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2)突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托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创新团队,基于具有国家级评价资质的安全评价中心和安全培训机构提供的教学科研实践平台,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新模式。通过更多地参与教师科研实践、企业咨询和服务,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以大幅提升。(3)加强精品视频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从专业基础课教学抓起,鼓励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积极申报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从组织和机制上,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保障特色专业课程建设良性发展。
4.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保障体系的构建
以服务师生及学生家长为宗旨,构建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管理系统,涵盖专业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材服务等工作的多功能智能型教学信息化平台。该体系由“目标、组织、管理、评价反馈、保障”五个子系统组成闭环系统,对各教学环节提供全面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
四、改革实施效果
1. 完善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轨道交通安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体现了“专通”结合,为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等教学手段的贯彻执行,提供了制度化保证。通过学分把相关专业课程联为一体,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专业适应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水平、能力状况和个人兴趣爱好选择课程。(2)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随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习相近或相关专业的课程,可以在自己选择的培养类型中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和具体的专业技能训练,提高了就业适应能力。(3)可操作性强,便于组织实施。这种培养模式,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原则,以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施的作用为前提,以“少投入、高效益、实施难度小”为出发点,切合目前我校实际,因而便于组织实施。
2. 改善了育人环境
依托安全工程、土木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铁道与道路工程、交通运输规划等专业支撑,已经建成了具有现代轨道交通工程及运用维护专业特色的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专业体系,构建了完整的应用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教学名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队伍。
五、结语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对大众化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实践表明,基于轨道交通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一步明晰了轨道交通类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优化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规范;整合了学校教育资源,强化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实效性;零试用期培养机制的提出,拓宽了就业渠道,提升了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郝晓华,贾进章,刘剑.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建设[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袁夫彩,赵希文.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白日霞,黎树斌,刘玉彬.教学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4).
[4]葛秀坤,邵辉,赵庆贤.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5]刘化君.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途径的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6]郑丹,刘剑,贾进章.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