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香仙 周平 洪大用
摘 要:高等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高校继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应包括:切实遵循客观规律;进一步根据客观情况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促进教学互动、知行合一;加强制度创新,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变革;继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关键词:创新人才;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0-0006-02
国家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国家进步的源泉在创新。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探索积极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内各高校的共同责任。
钱学森曾多次提到“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在2010年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校长们也就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相关高校为此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本文在分析相关高校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国内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共同点
本文选取了7所大学的实践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上海交通大学的致远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四川大学的吴玉章学院和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从上述相关学院成立的历程可知,新学院建立的出发点均是探索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符合新世纪需要的复合型、国际性的创新人才。大体上,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各学院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第一,专业设置方面,主要依托专业学院,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第二,课程体系方面,新学院注重通识教育并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第三,师资方面,以名师导学,建立导师制,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第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趋向多元化,小班教学、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型教学、课堂讨论等是主要的教学方式。第五,硬件设施方面,多数学院建有标志性建筑,如清华大学专门辟出清华校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清华学堂作为该计划的实施基地,使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清华传统。第六,招生、学制、学生管理、住宿等方面均有新举措。例如,竺可桢学院的学生是由全国各地高中免试推荐入学的保送生和高分考生中经过遴选的文、理、工类优秀学生组成。元培学院的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弹性学制,学生可在3年~6年毕业;住宿安排方面,在元培学院和复旦学院,跨专业混住是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创新方式之一,该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第七,重视开放办学,鼓励学生开展国际交流学习。
二、国内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面临的突出挑战
(1)教师配置方面,优秀教师的缺乏成为瓶颈,教师自身需要提高。要培养基础宽厚、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就要求有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学校中真正优秀并且倾心于教学的教师还是稀缺资源,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都面临挑战。在一些学校,多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研究视野比较单一,难以完全满足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影响学科交叉型课程的开设质量。一些教师由于意愿和能力方面的原因,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也不到位。
(2)教学管理方面,时间冲突、利益冲突等问题凸显。自由选课制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方式之一。自由选课制度及学分制的不断推广,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也给当前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学生跨学院自由选课时,出现上课时间冲突、考试时间冲突,或非开课学院的学生有时无法及时得到课程调整通知、学术讲座通知和学生活动通知等情况。同时,课堂也出现冷热不均的情况,有的课堂人满为患,现有的课程资源难以满足学生的全部选课需求,有的课堂则无人问津,造成一定的课程资源浪费。在教学管理上,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必然带来课程资源的重新调配。因此,教学管理者还需要在课程和考试安排、信息发布等方面采取更多的技术措施,减少时间冲突等问题,从而避免挫伤学生自由选课的积极性。
(3)学生管理方面,相关改革方案尚需不断完善。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宽厚、适应能力强、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很多新组建的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开始贯穿于住宿、课外活动、课堂教学等环节。这种改革思路对学生管理工作寄予更多期望的同时,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有的新学院在大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而是由本科学院统一集中管理。此种改革必然需要改变传统的由专业学院进行注册及学生管理的方式。传统的注册和管理学生的办法背后,有一系列相关的人事制度安排、经费分配模式和工作习惯。制度的变更既涉及利益的调整,也涉及人们工作习惯、思维方式的转变,因此是非常困难的。如果继续推行下去,相关改革措施还需不断完善。
(4)人事管理方面,出现新的工作要素需纳入教师考核。自主选择专业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必然要求大学对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建立健全导师制、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和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会增加教师“新”的工作量。而在当前大学面临市场冲击、研究型大学教师面临繁重科研任务压力的情况下,如何激励教师更多地担负起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和开展学习、实践等责任,是高等学校面临的难题之一。
(5)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有时存在一些困难,改革之路有待探索。以往的本科教育专业设置过窄、过细,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宽厚、适应能力强、复合型的创新人才。鉴于此,大多数学院开始实施通识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贯穿于住宿、课外活动、课堂教学等环节,这必然需要各部门之间有效分工与合作。而在此方面,一些学院遇到了难题,如导师来自各个学院,导师在教学和行政上归各自专业学院管理,导师管理委员会无权考核,各部门之间如何有效合作确保导师辅导的质量便是有待解决的问题。采用滚动分流机制、中期考核淘汰机制的一些精英学院,也有赖于相关学院、学生工作部及心理咨询室等多方面合作,以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被分流的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6)资源短缺,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改革不到位。在此,以导师制实践为例进行说明。首先,导师组开展各项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如各导师组的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活动所需设备等。如果没有配套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导学质量。其次,导师人数及导师可供指导本科生的时间和精力均稀缺。一些导师由于自身工作安排非常满,虽然尽了力,但是仍担心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一些学校,资源配置的体制和机制有时不够灵活是造成问题的根源,制约了人才培养改革的效果。
三、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进一步思考和建议
高等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和使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推进相关工作。
(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切实遵循客观规律。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切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严格依照规律行事方能有显著成效。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需求和新的培养对象,我们应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究竟是什么,还需要继续深化研究。国外的经验,历史的经验,都只能是一种参照,不可能完全照搬。我们应该立足当下的人才培养实践,加强教学档案和学生档案建设,加强教学调查与研究,更多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听取社会用人单位的建议,以此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
(2)进一步根据客观情况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基本上是一些重点大学,这些大学多为研究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学生个性与发展潜质也是多样化的。我们所要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既应包括在科学领域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的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也应包括生产、技术等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革新以及在经营、管理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杰出人才等。以简单的学术定向和研究取向来设定培养模式,是不够科学的,也难以有效完成目标。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的客观条件和特色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3)高度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名师出高徒,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然要求有杰出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应该对教学充满热情,乐于与学生互动,善于自我反思,容易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学术研究,有宽广且厚实的学术基础,并且具有理想主义精神和远见卓识。为此,不仅要加强一般意义上的学风教育,而且要切实改革学校的考评机制,引导并激励教师倾心教学、改进教学,同时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指导和培训,促进教师之间、教学之间的教学方法交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自我提高、自主发展。
(4)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促进教学互动、知行合一。首先,鼓励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同时注重情商教育。其次,要调整师生角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再次,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强调“用中学”,倡导知行合一。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可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质。
(5)加强制度创新,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变革。制度可以约束和引导人的行为,不良的制度会导致实践中的创新扭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要切实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为中心,按照适当的人才培养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制度变革,确保能够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要注意为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努力创新学生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按照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理念改革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教学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各种机制安排。
(6)继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创造更好的人才培养条件。教育资源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工作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尤其需要优秀的教师、适宜的校园氛围和良好的教学基础设施。例如,建立国际一流的实验室、教学实验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条件。学生有了创新的想法,但缺乏使之实现的工具,就会直接打击其创新的热情。还有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校工作目标异化等问题,在本质上都与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有关。在此方面,国家切实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值得高度重视的是,促进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的有效合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这不仅是扩大学校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其本身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2).
[2]张晓倩.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综述.科教导刊,2011(07).
[3]杜枫,周冉.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4]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