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行音乐的审美功能与意识形态体验

2015-04-29 00:44牟茗
北方音乐 2015年13期
关键词:情感共鸣流行音乐

【摘要】流行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形式,具有情感共鸣、个性塑造等审美功能,同时在审美中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我们应该既要重视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又要重视它的意识形态特征;既要用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又要用必要的引导来增强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凝聚力。

【关键词】流行音乐;审美功能;情感共鸣;意识形态体验

流行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部分,充盈在当代人的耳畔。在闹市街头、在乡村集市,在电影电视中、在随处可见的广告宣传中,流行音乐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生产模式上,流行音乐一般体现出严格的工业流程、标准化生产;从受众角度看,流行音乐有别于 “传统音乐”、“宗教音乐”等,它受众人群庞大,亦称为大众音乐;从曲风特征上看,流行音乐并无固定的模式,而是有着灵活多变的形式风格,比如新摇滚音乐、二人转小调、说唱音乐、乡村音乐等。在流行音乐中,或抒发情感,或讲述故事,或悲或喜,或委婉或高亢,都同步影响着听众的情感体验。本文尝试从审美功能和意识形态体验的角度予以解析。

一、情感共鸣

流行音乐的主题就是讲述周遭的生活。人类的世界,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成长的烦恼、事业的奋斗、亲情友情爱情、逝去的青春等等,它能够引起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人们的冥想。流行音乐好似就在讲述着我们的心事。它似乎很懂得我们,在某一时刻讲出我们的心绪。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指出,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 把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标示情感和其他主观经验产生、发展和消失过程的概念,,是展现人类内心生活统一性、个别性和复杂性的概念”[1]。

比如,作为电影《后会无期》的主题曲,《平凡之路》讲述的是理想世界失落后,看清了前路的平淡,于是无奈变成了安适,但忧伤仍是一种弥散的情绪。那么,谁在忧伤呢?不过是30岁至40岁的青年。青春的尾巴还在,但理想已被斑驳的现实磨平殆尽,看似前路广阔,然而社会中充了无形的沟壑。虽然还在路上,但路的尽头在哪里却已似乎放下执着。歌词写到: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当你仍然,还在幻想;你的明天;她会好吗,还是更烂,;对我而言是另一天;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想永远地离开;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无法自拔;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绝望着,也渴望着,也哭也笑平凡着……。《平凡之路》所表达的情绪引起了许多的情感共鸣,因为它如此切帖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少年时社会和自我的期望是理想远大,成长之后发现人生布满荆棘,有时要放弃有时要坚持,情感便在诸种矛盾复杂心绪中徘徊。

流行音乐善于把玩复杂的人类情感,因为作为一种精神性商品,它以迎合人们需要为第一原则,它不断地解读着人们的情感变化,把诸种情绪带入流动的音符中,用多变的节奏释放出共鸣的因子。从情感共鸣的角度上,流行音乐成了人与自我对话的中介。在日渐疏离的社会中,流行音乐也为人际之间提供着共同的话题与话语,整合着多样的情绪体验。

二、体现个性

人们始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确证自我?为此,人们在阅读、书写及诸种生活体验中,不断的追求自己是谁?不断的寻找自我有别于他人的个性。作为当代人身边无所不在的流行音乐,也无疑成为人们自我确证的重要途径。在色彩斑斓的流行音乐及歌曲、歌手中,人们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个性的那份音乐。当然,人群中存在着肤色、民族、阶级、年龄、性别、教养之别,选择音乐时亦有所区别。如此看来,流行音乐仿佛一镜子,人们从流行音乐中辨认出自己,亦在镜中自我欣赏。美国的黑人族群多喜欢说唱和嘻哈曲风,中国上了年纪大叔大妈则喜欢在朗朗上口、歌词直白、节奏明快的音乐中跳起广场舞。法国学者拉康认为,人类在幼年存在着镜像体验,婴儿的自我意识产生于对镜自视,在镜中确认自己和区别他人。笔者认为,这种镜像体验不仅存在于婴儿期间,人类漫长的成长历程始终存在着类似镜像体验。不过替代镜子的,是广泛存在于生活周围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氛围。在中世纪,如果镜子的替代物是宗教、风俗,那么今天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则起着重要的镜像作用。

人们选择倾听某种音乐或某个歌手演唱的歌曲,之后他会说:这就是我。今天人们已不再怀疑文化对人的无形影响。但是,有些人对此还是保持警惕。德国学者阿多诺是西方研究大众文化的重要人物,他在《启蒙辩证法》《新音乐哲学》《文化工业》《论流行音乐》著作中,谈到了流行音乐的个性塑造功能,由于产生背景的差别,“每一首古典乐曲都是独异的,而流行音乐则是肤浅、简陋、雷同的”[2]。流行音乐的盲目跟风、千篇一律,可以通过工艺上的工业化、标准化进行规模生产,获取即时的经济赢利。阿多诺认为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大众文化实际上在形塑个性方面是“千人一面”。个性变成了伪个性,流行音乐起着“复制人”的功效。归根结底,流行音乐包藏着资本的野心,而资本关心的不是造就人们真正的个性和自我,而是把他们变成消费者,变成资本的俘虏。阿多诺还指出,真正的个性必须基于自我反思之上。但是流行音乐却消解了人们的反思能力。人们跟着歌曲不断地歌颂梦想、体会慵懒舒适、传递忧伤浪漫,削减了在流行音乐中的反思和批判能力。

伴随着商品化、工业化的浪潮,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大众文化确有阿多诺批判的诸多问题。以当代中国的摇滚音乐为例,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摇滚音乐用风格迥异的词曲表达来反思现实、诉说矛盾的社会问题。正如崔健所说:“摇滚必须与社会现实有冲突,有冲突才说明更紧密,如果没有冲突,就跟流行乐没什么区别了”。不过到了今天,崔健身后的新摇滚音乐却已然成为流行音乐的一种了。今天的新摇滚音乐除了高喊梦想和谈论爱情之外,对社会的那份应有的关怀越来越少。

三、意识形态体验

流行音乐不仅是标准化的工业流程的产品,符合商品生产的逻辑;而且流行音乐中渗透着无形的政治,是当代最常见的意识形态载体。在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把宗教理论、哲学、艺术理论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归为意识形态,并认为意识形态受经济基础和政治决定;葛兰西扩展了马克思的观点,把人们的整个的稀松平常的生活世界(市民社会)纳入意识形态起作用的领域。日常生活是各种观念、主义、价值弥漫和冲突的场域,在今天,大众文化是日常生活的支配性力量之一,包括流行音乐在内大众文化夹杂着浓郁的意识形态性质。贾克·阿达利就认为聆听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3]。流行音乐与意识形态的结合,使意识形态从原来严肃的思想教育、政治宣讲转变为旋律优美、歌词温软的耳旁聆听,加之现代新媒体配以极富感染力的画面,这使意识形态更能走入人群、深入人的心底。可以说,借助流行音乐的传播,意识形态确能无处不在、无往而不胜。

意识形态是混杂的综合体,它体现出一定的阶级或阶层观点、族群、集体或个人观点,体现出对权力的观点。这些观点也是流行音乐潜在的主题。流行音乐通过建构各种陈述和情感,召唤着聆听音乐的受众,让他们与流行音乐情感同步,从而征服受众的情感,让受众不自觉地接受意识形态的无形宣讲。法国学者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的作用,旨在让受众产生联想和想象,“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体验关系和想像关系,虽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意志(保守的、顺从的、改良的或革命的),甚至一种希望或一种留恋”[4]。而流行音乐则成为了这种想象、希望和体验关系的最佳载体。

以《站在草原望北京》为例,这首歌由蒙古族歌手乌兰托娅演唱,歌词写道:“瓦蓝蓝的天上飞雄鹰,我在高岗眺望北京,侧耳倾听母亲的声音,放眼欲穿崇山峻岭,绿波波的草场骏马行,我在草原歌唱北京,谁的眼睛掠过了风景,迎风高唱五星红旗”。歌词中有直白的情感流露,更有隐喻和代指。雄鹰、草场指向的是蒙古族人的家乡,母亲、北京、五星红旗则指向的是统一的国家。一方面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一方面表达出浓浓的爱国之情。加之该歌曲的音乐电视播放着蒙古包、民族服饰、辽阔的草场、五星红旗等画面,自然使受众感受到无比的家国情怀。这种感情通过电视、广场舞等形式不断的传播到祖国的每个角落,变成受众的潜在情绪,对加强民族团结、激发爱国主义善莫大焉。再如,近几年颇为流行的“中国风”歌曲,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景致、服饰,善于利用民族器乐,整体彰显出浓郁的中国风情,无形中对受众国家意识的增强也有重要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流行歌曲是最易征服人心的意思形态符号。按照索绪尔的看法,符号表征着意义、情感,并外化为行动。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流行音乐,它自身不断生产着意义,人们通过流行音乐获取着对意识形态的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拥护和喜欢一些东西,反对着一些东西。它甚至不断生产着独立的意义与话语,让人们自觉的顺从、主动的归附。

四、结语

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大众文化崛起和占支配的时代。流行音乐在大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交织着平淡、琐屑、繁杂的日常生活中,流行音乐赋予我们人生的许多记忆与期盼。我们随着流行音乐的节拍抖动,跟着流行歌曲说词哼唱,与流行音乐中所演绎的酸甜苦辣、悲喜忧愁产生情感共鸣,同时我们通过聆听流行歌曲,又在无形中塑造着自己的个性。当然,正如阿多诺指出的,通过标准化、工业化的流程,流行歌曲也造成了“千人一面”,使人丧失必要的反思和批判能力。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流行音乐无疑是当代意识形态的载体,其中体现着诸多政治的态度,包括阶级、阶层、族群、国家、性别等。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不断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当代中国,我们应该既要重视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又要重视它的意识形态特征;既要用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又要加以必要的引导,来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转引自肖璇.音乐中的意识形态表达[J].人民音乐,2012(11):72.

[4]转引自衣俊卿.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482.

作者简介:牟茗(1986—),女,重庆人,音乐硕士,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教师,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

猜你喜欢
情感共鸣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情理和谐 成长相伴
如何通过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巧读古诗词 趣用古诗词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消费热潮下新都市电影的审思
论治愈系插画的精神传达